張建國的一生令人唏噓不已,他15歲參軍,33歲娶了何家大女兒何家麗成為何家大女婿,轉業前是上校軍銜,原本可以以縣團級退休,但為了滿足兒子結婚時親家提出的三居室要求提前退居二線,雖然兩房置換成了三房,但他努力了一輩子也沒能以縣團級退休,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當然這里其實不夠嚴謹,因為上校軍銜最低也是正團級,甚至還有可能是副師級,就算張建國轉業到地方降級使用,比如擔任副處級或正科級職務,但他縣團級的待遇不會變,就算提前退居二線也是縣團級)。
張建國的遺憾不止於此,兒子何向東炒期貨欠了30萬高利貸,不得不賣了婚房還債,老婆也和他離婚了,為了躲債何向東遠走他鄉,好幾年都不敢回家,高利貸上門催債,張建國一個堂堂上校軍銜的轉業軍人過年了也只能和妻子何家麗躲在家里不敢出門,不僅如此,兩夫妻還被何家老六何家喜趕出老宅,可以說何家六姐妹結局最不好的就是張建國和何家麗。
張建國是何常勝生前指定的養老女婿,當初何常勝和劉美心之所以極力撮合他和大女兒何家麗的婚事,看中的就是張建國孤兒和在武裝部上班的雙重身份,其實現在回過頭去看張建國的身份不止於此,大膽猜測他大概率是革命烈士的後代!為何這么說呢?
1.1975年張建國第一次登門的時候就自我介紹說自己在區武裝部上班,又說他是個孤兒,生於1942年,那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也是敵我斗爭最殘酷的時候,張建國是孤兒有沒有可能是父母犧牲了?
可以合理地推測一下,張建國父母要么是在正面對敵的戰斗中犧牲了,要么是從事地下工作被捕犧牲了,父母的戰友和同志收養了他,又或者是把他送到了根據地由組織上撫養長大。
2.不少觀眾認為張建國這個名字不合理,原因很簡單,像建國這樣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名字一般來說都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那一年或之後取的名,張建國1942年出生,他的父母不大可能會取建國這樣的名字,在當時革命家庭就算取名的話也應該是張勝利或張抗戰這些符合那個時代特征的名字。
這話確實有理,但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呢?那就是張建國之前沒有大名只有小名,又或者他父母的戰友或組織上在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年特意為他改名為建國,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張建國7歲,這個時候取名或改名都很正常。
3.1969年何家麗報名參軍的時候第一次遇見張建國,旁邊的戰士說張主任15歲也就是1957年就參軍了,這句話其實已經說明張建國的身份不簡單。
戰爭年代15歲參軍很正常,現在是規定滿十八歲才能參軍,當然上世紀五十年代年齡會寬松一些,但和平年代15歲很難參軍,除非情況特殊,比如是烈士子女且得到部隊批准,張建國15歲就能參軍應該是他父母的戰友幫了忙,要不然以他的年齡走正常渠道很難參軍。
4.1969年27歲的張建國就已經是負責征兵的主任了(可能是區武裝部征兵辦公室主任),1975年在區武裝部上班,出門辦事有車接送,有可能是科長級別的正營級干部。
縣區武裝部部長和政委是正團級,副部長是副團級,科長是正營級,那個年代部長、政委、副部長基本上都是解放前參加革命或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革命,張建國33歲就已經是正營級,可見他在部隊應該還是有不少人脈的,確切地說他父母的戰友在部隊的地位不低。
從劇中這些細節來看,基本上可以大膽推測張建國很有可能是烈士之子,以他的資歷1998年退居二線的時候再怎么說也應該是以正團級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