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又重刷了一遍《天道》。
從頭到尾看下來,我發現丁元英這個人很少有情緒波動。
柏林的資金被人故意凍結,他連生存都成問題,這種時刻,他沒有為自己爭辯過半句;
在飯桌上被歐陽雪故意刁難,他也不生氣,反而給歐陽雪指出了一條發財之道;
他費盡心力扶貧王廟村,但王廟村的葉、馮、劉三人卻屢屢質疑他的決定。
丁元英也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你們請我說我就多句嘴,不請我說我就閉上嘴。”
他從不為任何的人或事發火動怒,仿佛世間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丁元英前妻就曾這樣評價他:
“他永遠都不會跟你吵,他的每一個毛孔里,都滲透着對世俗文化的居高臨下的包容。”
而丁元英之所以能做到情緒如此穩定,是因為他的認知,早已超越了常人。
1
不計較,是因為不在乎
放眼《天道》這部劇,丁元英被人誤解、刁難過很多次。
大多人遇到這種事,可能早就怒發沖冠了。
但丁元英呢,始終跟個沒事人一樣,仿佛那些是非跟他一點關系也沒有。
電視劇里面有這樣兩段劇情。
第一段,是丁元英去早攤點吃餛飩,點餐的時候就已經把錢支付了。
但當他吃完餛飩要離開時,老板娘卻急忙攔住他,說:你還沒給錢呢。
丁元英先是一愣,而後從兜里掏出錢,再付一遍,便轉身離開了。
這全程,他沒有說一句話。
後來跟丁元英前後一起點餐的片警說:
我剛來的時候,看到人家已經給了錢,你怎么還找人要錢呢?
老板娘尷尬地笑了笑說忘了。
很多人這里就看不明白:丁元英明明給了錢,為什么不辯解?
其實,丁元英不願和俗人計較的觀念是刻在骨子里的。
他這一觀念,在與歐陽雪交鋒的片段里表現得尤為明顯。
當時,芮小丹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愛上了丁元英。
但丁元英總是以一副居高臨下的態度示人。
對此,身為芮小丹好友的歐陽雪很氣憤,她打定主意,要將此人拉下“神台”,堅決不讓他高高在上。
於是在芮小丹請丁元英吃飯之際,她仗着自己店長的身份,明目張膽地要求丁元英結賬。
丁元英掏出一千,她就漲到兩千;丁元英掏出兩千,她又立刻漲到三千……
丁元英見此,便直接問歐陽雪,准備要他怎么做。
歐陽雪繼續刁難,讓丁元英說一句話女人愛聽的話,就放他走。
面對這種侮辱式的威逼,一般人早就掀桌子了,但丁元英卻心平氣和地說:“發點財,愛聽嗎?”
接着,他就指定了一支股票讓歐陽雪去買,讓她賺了一大筆錢。
真正高認知的人,和誰都不爭,和誰爭他都不屑。
因為他們知道,爭來爭去,到最後無非還是誰贏誰輸的問題。
這本身就沒有多大意義。
對於高層次的人來說,時間和耳根清凈更為重要。
所以他們不會為無中生有的爛事去計較,不會和無事生非的小人去糾纏。
他們的淡定從容,其實就是對一切最好的回擊。
2
不辯解,是知道沒必要
縱觀生活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那種境界高深的人,基本不會與人爭辯。
因為他們知道,每個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認知角度上去思考問題。
這種情況下,你說破嘴皮,也只是徒勞而已。
《天道》中,芮小丹曾讓丁元英送她一個禮物:扶貧王廟村。
恰好這時,王廟村的葉曉明、馮世傑、劉冰三人也找上了門來,尋求幫助。
盡管丁元英知道,扶貧這件事,本身就吃力不討好,還可能會讓他背上罵名。
但丁元英還是義無反顧地答應了下來。
於是他們幾人一拍即合,創建了格律詩公司,生產經營音響。
靠着這一營生,王廟村的農民成功脫貧,葉、馮、劉三人也實現了階層的蛻變,成了業內的知名人物。
但很快,矛盾就出現了。
丁元英為了公司的長遠發展,讓葉、馮、劉三人,將公司音響以超低的價格出售,沒想到引來了三人的質疑。
丁元英沒有解釋什么,他知道由於人自身視野格局的局限性,即便他解釋了,他們也不可能懂。
所以只是吩咐他們去執行,這也讓葉、馮、劉三人對他的意見越來越大。
之後,格律詩音響公司因為銷售超低價音響,給龍頭企業樂聖集團的市場造成了沖擊,被對方告上了法庭。
葉、馮、劉三人又憤怒又驚恐,他們擔心打不贏官司會保不住自己的利益,於是火速退了股,把爛攤子全丟給了丁元英。
甚至葉曉明還指責丁元英虛榮,純粹為了表現自己的不一樣,而標新立異,根本不管他們的死活。
但他們卻忘了,當初是他們求着丁元英幫忙,如今,也是他們要臨陣脫逃。
結果到最後,反倒什么都成了丁元英的錯。
面對這樣的倒打一耙,丁元英還是沒有爭辯什么,只是說:“自己的事情,是應該自己做主,別的沒什么。”
而最後的結果也恰如丁元英所料,格律詩公司勝訴,市值翻了好幾番,還成功和樂聖集團達成了合作。
媒體人拾遺說過:“不同格局的人,是沒辦法坐在一張桌子上談事情的。”
你跟他聊以後,他能看到的只有眼前;
你跟他聊布局,他想要的卻只有短期的利益。
這個時候,你生氣也好,解釋也罷,其實都是多余的,因為你們不在一個層面。
正如村上春樹說的那樣:“不解釋就明白不了的東西,即使解釋了也明白不了。”
既如此,倒不如不作理會,任由別人評說,我們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3
認知高的人,情緒都很穩定
有人做過一個比喻:
認知低的人,就像站在一層,眼里所見全是雞毛蒜皮,動不動就會情緒失控;
而認知高的人則站在高層,他視野開闊,能笑看風雲,以旁觀者的視角注視着一切。
丁元英就是後者。
《天道》中講道,丁元英一生有兩次最為哀慟的時刻。
在那兩次變故中,丁元英卻不似世人那般痛哭流涕,甚至表現得有些冷血。
一次是他父親病危。
醫生告訴丁元英,他父親能救活的希望不大,即便是救活了,也是植物人。
面對這樣的噩耗,丁元英只是平靜地問醫生:“那怎么樣才能讓我父親死?”
因為這句話,他被全家人指責。
但丁元英卻始終沒改變自己的主意,因為他知道,父親要強了一輩子,比起做一個植物人,父親更希望有尊嚴的離開。
所以後來接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時,他沒有流眼淚,坦然選擇了接受。
還有一次,是他的靈魂伴侶芮小丹遇難。
芮小丹去世之前,曾給丁元英打過一通電話,說她要去執行一項很危險的任務。
丁元英聽後,明白這是芮小丹的最終抉擇,所以沒有出一言阻止。
也正是這次的一言不發,讓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飽受指責。
芮小丹的同事說他冷酷無情。
小丹的父親也對他極度不滿,甚至不肯告訴丁元英小丹墓地的位置。
但對於這些指責埋怨,丁元英都是默默接受。
對於至親的離去,他也始終抱着允許和尊重的心態。
因為他知道,個人有個人的因果,個人有個人的命運。
人活着的必修課之一,就是要學會允許一切發生。
你要知道:能折磨你的,無非是你在乎的;能困擾你的,無非是你計較的。
你若有了能坦然接受一切的認知,那世間的一切,便再也動搖不了你的本心,你也不會再被情緒所擾。
▽
蘇軾曾有詩雲:“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認知不夠的人,看不清世事的本質,所以常常表現得浮躁迷茫;
而一覽全局的人,早就洞悉了世事的真相,因此無論外界如何風雲變幻,他們始終都能從容以對。
往後的日子里,多學習丁元英的處世哲學,提升自己的眼界,修煉自己的格局。
我們便也能超脫情緒的束縛,成為一個沒有情緒的高手。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