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聚合:科普

査詢所有有關於標籤科普的老資料

歐核中心首次直接觀測反氫原子自由下落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當你扔下反物質時,它會飄浮還是下落?《自然》雜誌27日發表一項粒子物理學研究稱,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報告了對反氫原子自由下落的首個直接觀測,結論提示:反物質和普通物質受到的引力相同。
標籤: 反物質 氫原子 廣義相對論 科學 科普
科學家利用玻璃造出飛秒雷射器
科技日報北京9月27日電(記者張佳欣)商業飛秒雷射器是通過將光學元件及其安裝座放置在基板上製造的,這需要對光學器件進行嚴格對準。據最新一期《光學》雜誌報導,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成功做到了這一點,其雷射器大小不超過信用卡,且更容易對準
標籤: 雷射器 科學 科普 光學
將納米孔測序和DNA“條碼”相結合,新方法能一次檢測數十種生物標誌物
科技日報北京9月26日電(記者張夢然)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與牛津納米孔科技公司合作研製出一種新方法,可同時分析數十種不同類型的生物標誌物,改變了對心臟病和癌症等疾病的檢測,從而讓臨床醫生收集到有關患者疾病的更多資訊。研究成果25日發表在
標籤: 生物標誌物 納米 dna 科學 科普
强力强度獲得迄今最精確量測
圖片來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官網科技日報北京9月26日電(記者劉霞)據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官網25日報導,在一項最新研究中,大型强子對撞機(LHC)上超環面儀器實驗(ATLAS)合作組使用弱力的電中性載體——Z玻色子,以創紀錄的精度(
標籤: 科學 誇克 科普 科技新聞
納米流體裝置利用鹽度差异發電
科技日報北京9月25日電(記者張佳欣)全球海岸線上有一種尚未開發的能源,這種能源來自海水和淡水之間的鹽度差异。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納米流體設備,能够將離子流轉化為可用電能。
標籤: 納米效應 納米 海水鹽度 科學 科普 電荷
科學家開發鑒別其他星球生命的方法
科技日報北京9月25日電(記者張夢然)人類正在其他星球上尋找生命,但當它們出現時,人類是否能準確識別呢?現在,一組美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基於人工智慧的識別系統,其發現生命迹象的準確率達到90%。
標籤: 科學 科普
AI識別出290個新蛋白質家族
據瑞士巴塞爾大學官網20日報導,該校和瑞士生物資訊學研究所(SIB)的科學家借助機器學習科技,識別出了290個新的蛋白質家族和一個類似花朵形狀的新蛋白質折疊。研究人員指出,使用基於深度學習的工具在“蛋白質宇宙圖譜”中尋找未知蛋白質,為生命科
標籤: 蛋白質結構 科學 科普 科技新聞
新技術能同時“敲除”動物體內不同基因
科技日報北京9月21日電(記者張佳欣)據《自然》雜誌20日報導,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方法,可極大簡化和加快對基因功能的研究:使用CRISPR-Cas科技,可同時在單個動物的不同細胞內敲除不同的基因,每個細胞被改變的
標籤: 科學 科普 科技新聞
超級電腦首次對原子進行逐個類比
科技日報北京9月21日電(記者劉霞)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科學家首次利用超級電腦對原子進行逐個類比,揭示了抗生素殺死細菌的細節,以及活細胞中其他分子機制的過程。這項研究為改進抗生素效能、設計新抗生素對抗細菌耐藥性,以及開發針對新冠等病毒
標籤: 原子 核糖體 分子和原子 科學 科普 核糖體rna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全分散微球資料,可從廢水中回收染料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記者張泉)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科研團隊製備出一種全分散微球資料,可從含有機染料的廢水中高效分離回收染料,具有廣闊應用前景。從廢水中去除乃至回收有機染料具有重要意義。”
標籤: 染料 科學 科普
新AI模型成功預測有害基因突變
科技日報北京9月20日電(記者劉霞)英國“深度思維”(DeepMind)公司的人工智慧工具“阿爾法錯義”(AlphaMissense)已對2萬種人類蛋白質中的7100萬種可能的錯義突變進行了檢測,通過找出哪些小突變可能具有破壞性,來幫助醫生
標籤: 基因突變 科學 阿爾法 科普
我科研團隊揭示電荷儲存聚集反應新機制
科技日報訊(記者符曉波)記者9月19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廖洪鋼教授、孫世剛院士團隊和北京化工大學陳建峰院士團隊合作,基於其自主研發的高時空分辨電化學原位液相透射電子顯微系統,首次發現了鋰硫電池中存在獨特的介面反應機制,這一發現或將從全新角
標籤: 電荷密度 科學 科普 電荷
人類的大腦是怎麼“丟”的?
長久以來,發育形成更大的腦容量一直被視為人類增强智力並得以“統治”地球的標誌。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上一個冰川期結束後的某個時候,人腦變小了。
標籤: 科學 科普
金屬材料低溫應變硬化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長期以來,基於位錯理論的晶體材料應變硬化被視為現代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領域裏最重要、最棘手的科學問題之一。盧磊團隊研究表明,具有空間梯度序構位錯胞結構的合金在低溫拉伸變形時不僅具有優异的强度和塑性,而且表現出超高的應變硬
標籤: 應變硬化 金屬材料 科學 科普
是水系液流電池,也是二氧化碳“捕手”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近日,西湖大學研究員王盼團隊與美國哈佛大學博士MichaelJ.Aziz團隊、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博士季雲龍團隊合作,開發了一類基於吩嗪衍生物的水溶性有機儲能小分子,並提出了在水系有機液流電池充放電過程中實現電化
標籤: 電池 液流電池 科普
世界最亮X射線雷射器發出第一束光
科技日報北京9月19日電(記者劉霞)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18日報導,美國斯坦福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Linac相干光源Ⅱ(LCLS-Ⅱ)X射線雷射器剛剛完成歷時十多年的陞級,“改頭換面”後成為現時世界上最亮的X射線設施,並發出了第一束
標籤: x射線 雷射器 科學 科普 電子 科技新聞
自帶“制氧工廠”,植入式裝置實現無注射控制糖尿病
科技日報北京9月18日電(記者張佳欣)一種有希望治療Ⅰ型糖尿病的方法是植入可產生胰島素的胰島細胞,這可使患者免於頻繁注射胰島素。然而,一旦細胞被植入,它們最終會耗盡氧氣並停止產生胰島素。
標籤: 糖尿病 科學 科普 胰島素
地球第二份“綜合體檢報告”出爐
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7日報導,來自8個國家的29比特科學家對地球開展了一項綜合“體檢”,分析了9個相互關聯的“地球邊界”。結果表明,人類活動已經突破了其中6個邊界的安全水准,正在將地球推向包括人類在內的大多數物種宜居的“
標籤: 體檢報告 第二地球 科學 科普
抗腦癌的首個“量子療法”找到
科技日報北京9月14日電(記者張佳欣)英國諾丁漢大學領導的一個多學科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方法,可使用帶電分子觸發癌細胞自我毀滅,從而靶向並殺死難以治療的腦瘤中的癌細胞。這種方法未來有望發展成手術中使用的噴霧治療。
標籤: 腦癌 量子 量子效應 科學 癌細胞 科普
科學家設計出迄今最强單原子控制系統
科技日報北京9月12日電(記者張夢然)加拿大科學家利用雷射開發出現時已知最强大的方法來控制由化學元素鋇製成的單個量子比特。可靠地控制量子比特的能力,是實現未來功能型量子電腦的重要基礎。
標籤: 原子 科學 量子電腦 科普 比特
DNA納米球“攜手”電子技術檢測病原體
科技日報北京9月12日電(記者劉霞)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使用DNA納米球檢測病原體的新方法,旨在簡化核酸和病原體檢測科技。這一最新研究有望催生一種低成本的檢測方法,在不同情况下簡單、快速地識別各種核酸。
標籤: 病原體 科學 納米 生物技術 dna 科普
我學者研發出新型柔性聲學超表面功能器件
科技日報訊(實習記者羅雲鵬)9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院研究員鄭海榮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祝雪豐、楊光等合作,研發出新型柔性聲學超表面功能器件,該器件在高/超分辨醫學成像、精准操控給藥和可穿戴器件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
標籤: 科普
科學家首次在猪體內培育出人源中期腎臟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科研人員利用胚胎補償科技在猪體內成功培育出人源中期腎臟。“基於幹細胞的器官異種體內再生將是解决這一問題的理想途徑。”
標籤: 科普
《自然》發表我科研團隊免疫學領域重要成果,“分子膠水”賦予T細胞免疫監視“超能力”
T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中重要細胞之一,瞭解T細胞如何識別腫瘤細胞、病原體等“敵人”入侵,一直是免疫學研究的覈心問題,對於疫苗研發及免疫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日前,清華大學張永輝團隊和湖北大學郭瑞庭團隊合作,揭示了T細胞中的γδT細胞免疫識別機制。
標籤: 免疫學 細胞免疫 科學 科普
新策略讓晶圓級二維超導材料成功堆疊
科技日報訊(記者金鳳)9月6日,《自然》雜誌刊發了南京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他們突破現有二維資料製備瓶頸,提出一種新型堆垛生長二維資料範德華異質結的策略,並用新策略成功製備出27種二組元、15種三組元、5種四組元、3種五
標籤: 二維資料 異質結 二維 科學 科普
大腦中有個“幹吃不胖”的控制開關
科技日報北京9月7日電(記者張夢然)一項I期臨床試驗顯示,科學家已經可以成功地減輕高脂肪飲食肥胖小鼠的體重和脂肪量,同時不擾亂它們的食欲。如果人體試驗成功,一種新藥可能會徹底改變肥胖症的治療。
標籤: 神經元細胞 科學 科普
納米螺旋—解旋—再螺旋首次人工實現
科技日報合肥9月6日電(記者吳長鋒)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强磁場中心與南京大學陸輕銥教授、高峰教授課題組,中國科技大學等組織合作,依託該院穩態强磁場實驗裝置(SHMFF),發現一種晶體結構中微妙的競爭和合作關係,在
標籤: 納米 科學 科普
3D列印活性資料可淨化污水
科技日報北京9月6日電(記者張佳欣)美國加州大學聖達戈分校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3D列印的新型生物工程資料,可提供永續和環保的解決方案來清除水中的污染物。這種去污資料由一種以海藻為基礎的聚合物和細菌組合而成,這些細菌經過基因工程改造,可產生一種
標籤: 科學 細菌 科普 藍藻 茶鹼
科學家成功製備出可擴展多原子糾纏態
本報訊(記者王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苑震生教授等與清華大學馬雄峰副教授、復旦大學周遊副研究員合作,使用光晶格中束縛的超冷原子,通過製備二維原子陣列、產生原子比特糾纏對、連接糾纏對的分步擴展管道製備了多原子糾纏態,並通過顯微學科技調
標籤: 原子 科學 量子計算 科普 物理 比特
新型有機金屬“三明治”化合物出現
科技日報北京9月5日電(記者張夢然)日本沖繩科學技術研究所協同德國、俄羅斯科學家一起,成功開發了一種新的茂金屬化合物。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自然·通訊》雜誌上。
標籤: 科普 電子
我科研團隊為油菜品質改良提供基因基礎
科技日報訊(記者雍黎)9月3日,記者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油菜分子生物學研究團隊李加納教授、曲存民教授,通過對甘藍型油菜黃籽GH06和黑籽ZY821高品質基因組的組裝,成功尅隆了一個控制油菜種皮色澤的重要基因,並解析了其參與調控種皮色澤形成和
標籤: 油菜 基因合成 科學 科普
科學家首次完成對人類Y染色體的完整測序,最後一塊基因“拼圖”揭開哪些生命謎團
圖片來源:N.哈納切克/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編者按8月23日,兩篇發表在《自然》雜誌的論文宣告:科學家組裝了人類Y染色體的第一個完整序列,補齊了人類基因組這部“生命天書”。
標籤: 基因組 科學 基因測序 人類染色體 科普 dna
奇异量子“愛麗絲環”首次造出
科技日報北京8月30日電(記者劉霞)芬蘭科學家通過操縱數十萬個極冷原子,首次製造出了名為“愛麗絲環”的奇特量子物體。這是一個環狀拓撲缺陷物體,它可改變穿過或透視它的量子物體的性質。
標籤: 愛麗絲 量子 科普
水滴電池利用離子梯度發電
科技日報北京8月30日電(記者張佳欣)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在實現能直接刺激細胞的微型生物集成設備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該設備利用離子梯度發電,可在微觀範圍內調節細胞和組織,為下一代可穿戴設備、生物混合介面、植入物、合成組織和微型機器人提供動力
標籤: 科學 電池 科普 梯度 電源
我科學家研發出具有雙重抗凝血效應的小口徑人工血管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北京8月29日電(記者陸成寬孫明源)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研發出一種具有抗凝血和抗血小板雙重效應的小口徑人工血管。
標籤: 科學 科普 血管 血栓
新型折紙感測器可“見微知著”
科技日報北京8月28日電(記者張夢然)美國南加州大學工程學院研究人員受折紙啟發創造出一種新的感測器,這些感測器有朝一日可用於檢測器官微小變形從而預測疾病,也可用於可穿戴設備和柔性機器人。研究人員囙此設計了一種新型的感測器結構。
標籤: 折紙 機器人感測器 感測器 科普 拉伸
新方法實現中紅外光室溫探測
科技日報北京8月28日電(記者張佳欣)據28日《自然·光子學》雜誌報導,英國伯明罕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使用量子系統在室溫下探測中紅外(MIR)光的新方法,他們使用分子發射器將低能量MIR光子轉換為高能的可見光光子。這項創新方法能
標籤: 紅外線 科學 科普 可見光 科技新聞
飛秒級化學反應放緩至肉眼可見
科技日報北京8月28日電(記者張佳欣)據28日《自然·化學》雜誌報導,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科學家首次使用量子電腦直接觀察到一個對化學反應至關重要的過程,實現這一突破的關鍵是將原過程速度從飛秒尺度减慢至毫秒尺度。這項研究减慢了量子電腦的動力學速
標籤: 科學 科普
用淚液充電的纖薄電池問世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像人類角膜一樣薄的柔性電池,當它浸入鹽溶液甚至淚液中時可儲存電力,未來可為智慧隱形眼鏡供電。智慧隱形眼鏡是高科技隱形眼鏡,能在角膜上顯示可見資訊,並可用於訪問增強現實。
標籤: 電池 科普 隱形眼鏡
真實空間量測首次檢測到量子糾纏波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佳欣)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上的論文,芬蘭阿爾托大學用有機分子設計了一種迄今最小的量子磁體,首次展示了真實空間量測中的色散三重子激發。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證明了可在人造資料中創造一種奇特的量子磁激發。
標籤: 量子 量子糾纏 科學 科普 電子
神經科學和神經工程學研究的重大進步——腦機介面讓失語者以意念準確“發聲”
科技日報北京8月24日電(記者張夢然)《自然》23日發表的兩篇論文報告了新的腦機介面裝置,其不僅能將大腦活動解碼為語言,而且比當前所有科技都更迅速、更準確且覆蓋詞彙量更大。這一成果展示了在幫助嚴重癱瘓人群恢復溝通能力方面的技術進步。
標籤: 腦機介面 神經科學 科普 介面
設計的蛋白質可在兩種結構間切換
科技日報北京8月24日電(記者劉霞)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受電晶體啟發,設計出了可在兩種不同的完整結構之間切換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有望在智慧藥物遞送系統、環境傳感等領域大顯身手。在最新研究中,借助羅塞塔雙態設計和人工智慧工具,研究人員開發出
標籤: 蛋白質結構 科學 科普
我國科研團隊發佈水稻完整參攷基因組
科技日報北京8月23日電(記者馬愛平通訊員馬昕怡)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其基因組組裝對水稻育種意義重大。23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獲悉,該所聯合崖州灣實驗室、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揚州大學等多個組織
標籤: 基因組 水稻 基因組注釋 水稻品種 科學 科普
人類Y染色體的組裝和分析完成
科技日報北京8月23日電(記者張夢然)《自然》23日發表的兩篇論文公佈了人類Y染色體的組裝和分析,Y染色體也是最後完成全測序的人類染色體。這項全球100多名科學家參與的研究填補了當前Y染色體參攷的諸多空白,帶來了對不同人群演化和變異的見解。
標籤: 人類染色體 科學 科普
微生物“暗物質”中分離出高效抗生素
抗生素Clovibactin使用不尋常的籠狀結合基序緊緊包裹細菌細胞膜中的特殊脂質(就像手抓住粉色球)。科技日報北京8月22日電(記者張佳欣)一種從細菌中分離出來的新型強效抗生素似乎能够對抗有害細菌,甚至是具有多重耐藥性的“超級細菌”。
標籤: 微生物 科學 科普 超級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