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聚合:地理

査詢所有有關於標籤地理的老資料

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揭示陸地棉地理分化和纖維品質改良的基因組學基礎
陸地棉廣泛種植於世界各地,是環境適應性最高的栽培棉種。棉花育種專家很早就發現陸地棉存在不同的生態型,然而對這些不同的生態型形成的機制卻完全不瞭解。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天然纖維來源,陸地棉的纖維品質直接决定了其經濟價值。解析陸地棉纖維品質形成的
標籤: 棉花 地理 科學 科普
譜系地理社區概念重新精准定量植物區系區劃
隨著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團隊關於區系區劃新概念提出,這一問題有望得到突破。由此可見,譜系地理區劃和譜系地理社區新概念,促進了植物區系區劃的定量化和精細化,對全面瞭解我國植物區系及植物多樣性精准保護和規劃製定十分必要。
標籤: 植物 地理
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地理分佈與氣候相關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就中國木本雙子葉植物的葉相地理分佈格局、氣候因數對其地理分佈的影響,以及基於“葉相-氣候構建古氣候重建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分析認為,這些地區木本雙子葉植物葉相分佈規律主要由溫度和降
標籤: 植物 地理 降雨量
韓國地理面積
韓國地理面積約10.329萬平方公里。韓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三面環海,西瀕臨黃海,東南是朝鮮海峽,東邊是日本海,北面隔著三八線非軍事區與朝鮮相鄰。韓國位於亞洲大陸東北部朝鮮半島南半部。山地占朝鮮半島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地形具多樣性,低山
標籤: 地理 丘陵 漢拿山
地理溫度判斷標準
地理溫度判斷標準:以最冷月或最熱月的多年平均最低氣溫作為判斷依據,用15℃作為一個劃分段將主要氣候類型劃分如下:熱帶氣候:最冷月大於15℃。亞熱帶氣候:最冷月在0℃—15℃之間。從分子運動論觀點看,溫度是物體分子運動平均動能的標誌。溫度是大
標籤: 地理
香港上水屬於哪個區
新界,是中國香港三大地理分區之一,香港面積最大的部分,新界丘陵起伏,是全區地勢最高的地方,海拔957米的大帽山為最高峰。根據2010年香港人口普查,新界人口總數為3343046,占全港人口49.8%。
標籤: 深圳河 時政 地理
關於葡萄酒生產的地理文化我們瞭解多少呢?
葡萄酒的學問其實就是地理的學問,也是伴隨著綿延起伏的地貌,每越過一座山丘,接下來跟著小編來一一學習吧!新世界酒並非沒有文化的酒,大量依附於葡萄酒而產生的民俗活動,成為標籤。帶一點微醺的感覺漫步在葡萄園中,看夕陽如火,夕陽下的葡萄們似乎未及釀
標籤: 葡萄酒 地理 葡萄酒歷史 葡萄酒標籤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博士生重建我國東北地區氣候變化取得進展
我國幅員遼闊,區域氣候差异大,受東亞季風環流主導的氣候變化,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最近,我校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博士生雷昉等應用內蒙古赤峰地區黃土堆積的硼同位素變化,重建過去~80萬年以來東亞季風氣候變化,取得了重要進展。
標籤: 科學 氫的同位素 海洋科學 地理 全球氣候變化 降水量
廣大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楊現坤副教授在《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內陸水體是全球碳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輸移和轉化大量源於自然和人類活動的碳,並向大氣中排放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對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產生直接影響。囙此,準確估算內陸水體的CO2排放量在全球碳迴圈的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中國其他地區
標籤: 地理科學 科學 nature 遙感 地理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胡蜂傳播種子塑造傳播體特徵及蟻播植物百部科的地理分佈格局獲新進展
物種擴散是塑造生物多樣性分佈格局的重要生態和進化過程。植物類群的擴散通常是通過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散佈來實現的,這一過程往往需要諸如風、水流及動物等非生物或生物媒介的參與。現時,圍繞鳥類和哺乳動物等開展的植物與傳播者間的協同演化已有大量研究,
標籤: 植物 胡蜂 地理 種子植物 百部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我國北方過去5000年定量氣候變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過去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一系列的王朝興盛與衰落、分裂與統一、戰爭與和平,而氣候變化常被認為是影響歷史文化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囙此,重建我國過去5000年高解析度的定量氣候變化記錄具有重要的意義。
標籤: 氣候變化 地理 湖泊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超越競租,中國城鄉建設用地轉型的經驗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土地經濟學家威廉·阿隆索將區位邊際均衡和區位邊際收益等空間經濟學概念引入區域研究提出競租理論,構建了都市土地價值與便利性之間的權衡關係。幾十年來,競租模型一直被奉為都市與區域研究領域的經典理論。
標籤: 地理 農村 宅基地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牛犇、張憲洲等在Science,Advances發表生態系統呼吸溫度敏感性變化的論文
生態系統呼吸的溫度敏感性是氣候變化-碳迴圈迴響關係中的重要參數。已有研究表明,高緯度寒冷地區溫度敏感性更高,同時這些地區的氣候變暖也更加强烈,囙此暗示了高緯度寒冷地區生態系統碳排放不斷加劇的可能性。但是,Q10隨溫度變化的時空模式在氣候變暖
標籤: 科學 生態系統 地理科學 牛犇 地理 科普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吳朝陽、葛全勝等在PNAS發表秋季物候變化最新成果
植被物候是全球變化研究的重點內容,相比於春季物候的研究,秋季物候的研究相對滯後,但其對生態系統碳迴圈的年際變化卻更加重要。相比於物候影響研究中通常關注的溫度、降水等因數,吳朝陽、葛全勝等聯合國際科學家對風速這一尚未考慮的因數開展了積極地探索
標籤: 科學 地理科學 中國科學院 地理 科普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鄉村居業協同,村鎮人居業融合發展的高級形態
黨的十九大立足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衝突,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畧,以破解城鄉發展不協調、鄉村發展不充分的衝突,彌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鄉村短板。鄉村振興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在於謀求村鎮業興人旺、安居樂業,從而不斷滿足
標籤: 地理 空間形態 農村 三農
福師大地理科學學院吳福忠教授課題組在降水與土壤CO2排放研究中重要進展
近日,我校地理科學學院吳福忠教授課題組在降水與土壤CO2排放研究中重要進展。該團隊通過綜合分析來自全球尺度上的1090個觀測值,發現降水新增在全球尺度上、非乾旱區、乾旱區均促進了CO2的排放,其增量分別為12.7%、13.1%和14.7%。
標籤: 科學 地理科學 地理 林冠 科普
華南師大地理科學學院鐘巍教授課題組近期取得嶺南地區湖沼相沉積物汞積累研究系列成果
近期,我校地理科學學院鐘巍教授課題組利用采自南嶺西部與東部山區、雷州半島北部湖光岩瑪珥湖等地區的多個湖沼相沉積記錄,重建了嶺南地區晚冰期以來不同區域的Hg沉積過程,揭示了不同區域汞沉積對氣候環境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響應特徵。
標籤: 地理科學 地理
地理資源所劉蘇峽課題組在GRL發表解釋地極為什麼在1990s年代從一直的南移突然改為東漂的文章
但少有人知道,地球的暫態自轉軸相對於地球本體的位置,稱為地極移動,簡稱極移,其實也在不停的運動。一直以來,極移漂移的方向基本上是朝南。但在1990s年代突然呈東漂的趨勢,其原因是什麼,一直是一個謎。科學家們猜想,陸地水儲量變化是極移漂移的最
標籤: 1990s 地理 https
福師大地理科學學院博士後呂茂奎在氣候變化對熱帶森林碳迴圈影響方面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博士後呂茂奎在氣候變化對熱帶森林碳迴圈影響方面的國際合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利用位於美國夏威夷島熱帶海拔梯度研究平臺,開展了氣候變暖和降雨變化對熱帶森林地上和地下C過程影響方面研究。
標籤: 科學 地理 地理科學 碳迴圈 科普
中科院南古所,|,拉薩地塊中二疊世特色有孔蟲組合為古地理重建提供依據
青藏高原整體是由眾多地塊在不同時期逐漸拼合而成,其中拉薩地塊的古地理演化長期備受爭議。瞭解青藏高原上特色的古生物地理對於二疊紀時期古地理重建具有重要的訓示意義。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團隊張以春研究員課題組對拉薩地塊中部
標籤: 有孔蟲 地理 拉薩 地理科學 科學 科普
南海海洋所,|,西太近岸海洋魚類多樣性分化與生物地理格局形成機制獲得新進展
本研究以西北太平洋近岸海域廣泛分佈的薛氏海龍為研究對象,通過結合物種群體遺傳分化、生態位模型預測以及幾何形態學分析,以期揭示其生物多樣性分化與生物地理格局形成特徵,探討其種群分化的驅動機制。
標籤: 地理 海龍 科學 科普
福建師大地理科學學院土壤生態學團隊在土壤真菌群落構建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土壤生態學團隊在森林土壤真菌群落構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三種真菌群落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氣候區呈現明顯的差异性;土壤真菌的β-多樣性與環境異質性顯著正相關。該研究強調在局域尺度下,由於真菌群落構建具有强的趨异
標籤: 科學 地理 土壤生態學 地理科學 生態學 科普
南大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楊龍副教授課題組在我國流域洪水變化及其歸因方面取得新進展
洪水是全世界最嚴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受到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水文迴圈加速,流域洪水及其致灾的强度和頻次有所增加,水文系列的“穩態性”已經失效。傳統觀點認為,人類活動對產匯流過程的影響主導了快速开发中国家和地區流域洪水的變化,
標籤: 海洋科學 地理 洪水 長江洪水 楊龍
地理資源所張選澤、張永强等在Nature,Communications發文修正了氣候模型中氣候與碳迴圈迴響的關鍵參數
氣候變化與碳迴圈的相互迴響機制,是全球變化與碳迴圈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之一。針對上述關鍵問題,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張永强研究員團隊聯合澳大利亞、法國和美國等國家的全球變化領域專家開展了氣候-碳迴圈的相互迴響作用參數的估算研究。
標籤: 碳迴圈 張永强 地理 nature 科學
地理資源所丨高解析度多衛星聯合反演(IMERG)降水數據在黃河源區的精度評估文章在Atmospheric,Research發表
高品質的降水數據對水文類比、旱情監測、山地灾害預警以及水資源管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孟鋮鋮博士生、莫興國研究員、劉蘇峽研究員和胡實副研究員系統評估了新一代全球降水計畫多衛星降水聯合反演產品在黃河源區的數據精度,
標籤: 地理 衛星 黃河源
天師大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陳莉教授的論文在《Nutrient,Cycling,in,Agroecosystems》上發表
土壤碳酸鈣是重要的土壤内容,對土壤中重金屬污染、土壤pH值、土壤營養狀態等一系列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將土壤CaCO3含量測量值和環境變數結合起來生成未測點CaCO3含量的概率分佈,作為軟資料登錄BME模型中估算CaCO3
標籤: 地理 科學 環境變數 科普
天師大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陳莉教授撰寫的論文在《Atmospheric,Environment》上發表
風蝕源是空氣顆粒物的來源之一,在空氣污染、土地沙漠化等各個方面均有深遠的影響。新疆南緣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現已成為風蝕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近年來,該地區PM10與PM2.5年平均濃度排名始終位居全國前列。現時亟需定量研究風蝕對新疆南緣地區空
標籤: 環境科學 地理
南大地理與海洋學院研究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山-阿拉伯海演變取得重要進展
亞洲南部高聳的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山及其南邊深陷的阿拉伯海-孟加拉灣,組成了地球表層高程差最大的地形地貌。然而,關於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山系隆升、印度河演變、阿拉伯海沉積以及季風氣候變化等重要科學問題,沒有獲得一致認識,亞洲南部地貌起源與演變還
標籤: 喜馬拉雅 科學 地理
地理資源所石培禮團隊揭示興都庫什-喜馬拉雅高海拔地區樹木生長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的敏感性
在全球變化背景下,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地區經歷了顯著的升溫過程,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區更為明顯。林線作為該地區最明顯的植被分界線,對氣候變化極其敏感,常用來監測氣候變化的早期信號。喜馬拉雅高海拔地區樹木生長響應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存在時空異質性,其原
標籤: 地理 樹木 喜馬拉雅 全球氣候變化
南大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趙成教授課題組利用分子化石同位素獲得亞洲季風演化的重要證據
然而,在南亞季風區,由於缺少連續的石笋氧同位素序列,並且石笋記錄的古氣候學意義仍存在較大爭議,限制了對亞洲季風系統演變規律的認識。針對這一問題,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趙成教授課題組選擇南亞季風影響下的雲南瀘沽湖,通過精確量測湖相沉積物中保存的陸
標籤: 海洋科學 科學 氫的同位素 地理 科普 東亞季風
南京地理與湖泊所基於生態因數對水力學參數適應閾值的水文連通性評估取得進展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築壩、圍堤、建庫等一系列人類活動削弱、甚至阻隔了湖泊與江、河的連通,並造成嚴重的生態影響;囙此迫切需要一套穩健、易操作的工具實現對水文連通性的定量評估。
標籤: 生態因數 水力學 地理 地理科學 閾值
地理資源所賈國强、湯秋鴻等在全球滑坡類比與評估研究方向取得進展
滑坡是一種突發性自然灾害,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湯秋鴻課題組引入高解析度地形和衛星遙感降雨數據開展全球滑坡類比與評估研究,取得以下進展:
標籤: 滑坡 衛星 地理
中南大學地理時空資料挖掘與智慧服務團隊在地理智慧方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論文第一作者為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資訊物理學院博士生彭劍,通訊作者為李海峰教授,合作單位為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和我國四川大學。以深度學習為基礎的人工智慧科技已經在空間大數據理解和分析中展現出强大的競爭力。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
標籤: 地理 大數據 資料挖掘科技 人工智慧
地理資源所方紅亮研究組利用靜止氣象衛星數據反演植被暫態光合有效輻射吸收係數獲進展
植被光合有效輻射吸收係數是指地表植被對太陽光合作用有效輻射的吸收效率。儘管現時已有多套暫態FPAAR產品,但區域尺度上的FAPAR日內變化的遙感反演工作仍然欠缺。
標籤: 氣象衛星 吸收係數 地理 科普
昆明植物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在互葉醉魚草生物地理和種群歷史研究中獲得重要進展
而同樣是我國著名高原地區的黃土高原由於水土流失、氣候惡劣,植物豐富度較低,據統計現時不足4500種維管植物。由於喜馬拉雅、橫斷山地區和黃土高原在海拔、地質歷史與氣候環境等方面差异顯著,在异域物種形成與種群分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說明三
標籤: 植物 醉魚草 地理 喜馬拉雅 科普
廣州大學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朱竑教授團隊在Science發表letter文章
朱竑教授為該文章的通訊作者,尹鐸副教授為第一作者,袁振傑副教授與李頡副教授分列第二與第三作者。文章指出,自野生動物保護法通過以來,中國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自然棲息地建設、圈養式保護以及野生動物再野化等自然保育實踐都極大地促進
標籤: 野生動物 地理科學 動物 廣州大學 科學 地理
南大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研究揭示我國中部渭河流域風化强度演變過程
我院環境演變課題組,圍繞渭河盆地的沉積記錄,開展了我國中部風化强度演化和季風演變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呂恒志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鹿化煜教授為通訊作者。在渭河流域,新增的降水量和升高的氣溫,會加强流域風化强
標籤: 科學 地理
生態環境中心葛源研究組在蜜蜂腸道菌群的宿主與地理分异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葛源研究組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合作,在蜜蜂腸道微生物群落構建的生態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腸道菌群在維持宿主健康和環境適應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發現中蜂和意蜂的腸道菌群顯著不同(圖1),這種格局是由宿主與腸道
標籤: 地理 腸道菌群 蜜蜂 科學 科普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研究揭示我國中部渭河流域風化强度演變過程
地表風化作用受氣候變化、地表物質組成和生物活動等多重因素影響。我校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環境演變課題組,圍繞渭河盆地的沉積記錄,開展了我國中部風化强度演化和季風演變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在渭河流域,新增的降水量和升高的氣溫,會加强流域風化强度
標籤: 科學 地理 科普
地理科學與資源所丨全球10米紅樹林分佈數據產品發佈
8月12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與環境資訊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發佈了全球紅樹林分佈10米分辯率數據產品,該產品是現時全球紅樹林數據中分辯率最高、最新的產品。準確、高效的監測是紅樹林保護的基礎。資料顯示,現時全球紅樹林面積為143
標籤: 地理 地理科學 大數據
天師大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張振卿在《Geomorphology》上發文揭示近4400年以來黑龍江流域洪水演化歷史
本研究以黑龍江流域典型古冰丘沼澤濕地為研究對象,利用水搬運動力模型分清了濕地內不同粒級組分碎屑物質的來源、搬運過程和埋藏機理。特別是在濕地中心採樣位置,非洪水期以較細粒級的黏土和粉砂組分為主。此外,黑龍江流域近200年的洪水高發期與其它地區
標籤: 洪水 地理
天師大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張振卿在《Catena》上發文揭示三江平原沼澤濕地植被與水文長期演化過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理
泥炭沉積地層的古環境代用名額資訊是記錄沼澤濕地長期演化過程的重要地質載體。在此後泥炭地發育階段,當地植被與水文狀況依然受到東亞夏季風降水變化控制,較强的夏季風降水通常導致三江平原沼澤濕地較高的水位和草本植物比例,反之亦然。囙此,本研究認為東
標籤: 沼澤 地理
南大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博士生提出早期人類活動對流域地貌過程影響的新認識
河流動力與地貌演化主要受到構造活動、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而隨著近些年“人類世”這一概念的提出,河流系統對於人類活動的響應過程也逐漸受到關注。但現時對於人類活動河流地貌過程影響的研究多集中在近現代,長時間尺度的探討則較少。
標籤: 科學 河流階地 地理 科普
廣州地化所、深地卓越創新中心在華南陸緣古地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雖然過去的一些研究顯示了巴拉望微陸塊與南海北部陸緣之間的物源聯系,但是由於缺乏直接的地層學證據,對於巴拉望微陸塊何時從華南陸緣的哪個位置分離出來並不清楚。
標籤: 地理
中科院南古所,|,西藏北羌塘地塊二疊紀地層及古地理研究取得新認識
西藏北羌塘地塊及雲南三江地區二疊紀古地理演化是近年來學術界研究的前沿熱點,尤其是北羌塘與華南碰撞的時間、管道等是多學科學術研究關注的焦點。此外,北羌塘地塊也是我國油氣資源勘探的重要地區。研究認為北羌塘地塊在早二疊世時,整體都是淺海相地層沉積
標籤: 地理 二疊紀
深海所丨哨叫聲訊號特徵揭示海南中華白海豚的獨特性
窄帶調頻哨叫聲被認為主要用於動物社會中個體間的交流,類似於人類的語言。囙此,哨叫聲訊號特徵可以揭示海豚不同地理種群之間的親緣關係,為遺傳或形態數據獲得的資訊提供印證或補充。現時尚不明確我國東南沿海分佈的中華白海豚種群之間是否存在個體交流或基
標籤: 海豚 三娘灣 科普 地理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劉永學教授課題組在亞馬遜火灾遙感監測取得最新進展
近日,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劉永學教授課題組在亞馬遜森林火灾遙感監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亞馬遜地區是全球重要的森林碳庫與生物多樣性熱點,對緩解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亞馬遜地區的火灾受到了全球媒體、政府以及科學界的廣泛關注。囙此亟需
標籤: 火灾 地理
地理資源所莫興國研究組在青藏高原草地生長、水分消耗和水分利用效率變化的歸因研究獲新進展
青藏高原草地覆蓋了全高原面積的一半以上。精確定量草地生長、水分消耗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變化及其驅動因數的貢獻,有助於精確回答高原生態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量級,為高原生態屏障功能維持和水源涵養能力提升的決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在GPP下降區域
標籤: 地理 科學 gpp 科普 效率
北師大地理科學學部傅伯傑院士團隊在《Nature,Reviews,Earth,&,Environment》發文闡明中國旱區生態系統變化、驅動機制及影響
中國旱區分佈廣、類型多。1980-2000年間全球旱區擴張約4%,其中中國旱區擴張面積占比達1/3。針對中國旱區生態系統變化、驅動機制及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效應的系統性研究不足,2021年11月9日,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傅伯傑院士團隊在《
標籤: 生態系統 傅伯傑 地理科學 科學 地理 生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