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聚合:古生物

査詢所有有關於標籤古生物的老資料

3平方米恐龍皮膚化石驚現豐寧
近日,河北豐寧首次發現兩具完整的“熱河生物群”恐龍化石,迅速引起了古生物領域專家學者的關注,也吸引了社會公眾的眼球。這兩具恐龍化石骨架保存之完整,形態特徵之鮮明,化石含量之高,在已經發現的恐龍化石中實屬罕見。
標籤: 恐龍 化石 劍龍 豐寧 恐龍化石 古生物
約1.7億年前的“花”被發現!名字很美麗,看看你認識嗎?
作為當前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一種植物類群,被子植物備受植物學家的關注。今日,據新華社消息,古生物學者近期通過化石重新研究,發現了我國西北地方現時已知最早的被子植物,即人們熟知的“花”。據瞭解,此次,科研團隊對我國西北地方約1.7億年前的一種侏
標籤: 植物 化石 被子植物 古生物 科技新聞
2022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佈
科技日報訊3月1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佈“2022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長安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
標籤: 古生物 動物
湖南邵陽疑似挖出龍化石?當地回應,或為天然石頭
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這種傳說中的生物到底存不存在,成為了很多人心中最大的疑惑。近日,湖南邵陽某地的村民在進行挖掘工作時,意外發現了形似龍爪的石頭,據悉,當時該地正在修路,挖到了這裡受阻,多次開挖後才將這塊石頭的全貌給展現了出來。
標籤: 化石 古生物 湖南邵陽
脊椎動物化石記錄青藏高原“長高”史
科技日報訊對青藏高原的隆升學界存在著不同觀點。中科院古脊椎所鄧濤團隊利用古脊椎動物化石證據,闡明460萬年前青藏高原達到現代高度,形成冰凍圈環境。相關論文近日在國際刊物《全球和行星變化》上發表。熱帶-亞熱帶的魚類和植物等化石證據顯示,青藏高
標籤: 化石 動物 青藏高原 脊椎動物 古生物
尼安德特人古老DNA選取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7月21日電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德國科學家首次從直布羅陀尼安德特人化石中選取出了古老的DNA。新研究證實,在福布斯採石場發現的頭骨化石屬於一名男性,研究人員也將這一化石與來自直布羅陀以外的尼安德特人的化石進行了比較。
標籤: 尼安特人 化石 dna選取 科學 古生物 直布羅陀
5.14億年!迄今最古老環節動物支系化石驚現
科技日報訊《自然》雜誌日前線上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與英國牛津大學、布裡斯托大學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在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化石,距今約5.14億年。而此前
標籤: 化石 動物 多毛類 多毛蟲 古生物
平行進化論再添證據,牙形刺遠隔千里卻發育模式相同
在美國懷俄明州採集的牙形刺化石電子顯微鏡掃描圖。通過對多年來大量化石樣本的比較,研究人員確認,在玻利維亞和俄羅斯發現的牙形刺化石來自具有共同祖先的有機體,來自兩個不同地區的牙鮃魚譜系遵循相同的發育模式。
標籤: 化石 進化論 科學 古生物 科技新聞
化石大數據可用於預測全球氣候變化
距今3300萬年至2300萬年的漸新世是地球從“溫室”氣候向“冰室”氣候快速轉變的一個重要轉折期,研究這一關鍵時期的氣候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標籤: 全球氣候變化 科學 古生物
探尋5億年前“生命大爆發”的奧秘
中國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首次公佈了他們在湖北宜昌長陽地區發現的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异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被稱為古生物學和地質學上的一大“懸案”。
標籤: 化石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古生物 寒武紀
幾十噸的恐龍,如何飛上枝頭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透露,該所科研團隊通過對採集於遼寧、距今1.63億年的“長臂渾元龍”的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在恐龍向鳥類演化時,飛行器官除了長有羽毛的翅膀外,還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長臂渾元龍屬於擅攀鳥龍類,它體長約
標籤: 恐龍 化石 古生物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6億年前化石或給出答案
籠脊球化石,a和b是裸露的標本,囊包已遺失,c和d是保存了囊包的標本,e和f是a和b的局部放大,顯示細胞結構細節。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也始終是一個充滿爭議和趣味的話題。
標籤: 化石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動物細胞 科學 動物 古生物
科學家發現疑似恐龍DNA!我們可以複製一個《侏羅紀》嗎?
最近,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一塊出土於美國蒙大拿州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鴨嘴龍軟骨化石中,找到了疑似恐龍的DNA碎片。不過,這一發現恐怕還不足以實現我們復活恐龍的小夢想……不過,尅隆某一物種的前提是需要有其完好的DNA
標籤: 恐龍 侏羅紀 化石 dna選取 dna 古生物
小不點化石,竟是6億年前動物胚胎
動物是如何起源的?這是長久以來困擾古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的重要科學問題。6億年前的貴州瓮安生物群中,有許多小不點化石,肉眼幾乎難以看見,其中有一類胚胎狀化石表面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6月13日線上發表於美國《科學
標籤: 化石 瓮安 動物 動物細胞 古生物
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光芒”
此前有學者曾在距今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印痕化石中,發現過與顏色有關的昆蟲納米結構,但一億年前的昆蟲是否已經演化出結構色一直成謎。昆蟲是地球上物種數量最多的生物,展現了極其豐富的顏色。不過,當這種絢爛融為化石,便從此黯淡無光。近日,中國科學
標籤: 昆蟲 化石 古生物 科學 反射膜
科學家發現最接近金絲猴祖先的化石
雲南昭通水塘壩出土的中猴化石。論文提出,雲南昭通水塘壩發現的中猴化石是640萬年前最接近金絲猴祖先的化石。20世紀末,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多項前人的形態學研究推測,亞洲金絲猴的祖先應是類似中猴的古靈長類,但古生物學者一直沒有
標籤: 化石 金絲猴 科學 科普 古生物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我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其長相奇异,有五只眼睛,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該過渡型物種被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又一重大科學發現,為解答“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提供
標籤: 化石 動物 麒麟 奇蝦 古生物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青藏高原中部班戈縣中始新世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日前,中國與尼泊爾兩國向全世界正式宣佈,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程為8848.86米。長期以來,青藏高原地表抬升歷史,是新生代以來眾多地質事件和氣候環境事件的邊界條件,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標籤: 化石 青藏高原 古生物
雲南祿豐發現大足龍類恐龍幼體化石
“通過與全球其他基幹蜥脚型類幼體進行對比,這件標本個體年齡為3歲左右。這也是祿豐地區第二次發現蜥脚型類恐龍幼體化石。”據悉,雲南祿豐地區的蜥脚型類恐龍化石群富含大量古脊椎動物化石,其中包括11個蜥脚型類有效屬。
標籤: 恐龍 化石 祿豐 古生物
化石足迹研究發現——5800萬年前動物喜歡在海邊聚集
科技日報北京5月20日電據英國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古生物學研究,近期在美國懷俄明州漢娜組發現的化石足迹痕迹可追溯至5800萬年前,其代表了哺乳動物在海邊聚集的最早證據。這一發現表明哺乳動物最早棲居在海洋的時間可能比之前認為
標籤: 化石 動物 科學 古生物
一億多年前的動物“臭臭”,為何成科學研究的“香餑餑”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3比特博士研究生對該所汪筱林研究員20多年前國際科考時采自蒙古國西部的7件糞便化石開展研究。糞便化石是一類遺跡化石,對這類化石的研究現時已成為化石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標籤: 化石 動物 科學 古生物
我科學家準確推斷新疆翼龍足迹造迹者
我國科學家做到了。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早白堊世烏爾禾翼龍動物群中發現豐富的翼龍足迹化石。經鑒定,研究人員將該化石歸入翼龍足迹科翼龍足迹屬,並建立了一新種——烏爾禾翼龍足迹,並且研究
標籤: 翼龍 化石 化石翼龍 新疆生活 古生物
青藏科考表明,5.5億年前柴達木板塊與華北板塊是鄰居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正在執行的我國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中,在柴達木板塊北緣的全吉山地區首次發現了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相關化石和冰川沉積表明,5.5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晚期,柴達木板塊位於華北板塊附近,且該時期這兩個板塊很可能處於
標籤: 柴達木 化石 古生物
澳大利亞史上最大恐龍“出場”,但想當世界最大還得再長長
就在此前不久,科學家剛剛確認了一種澳大利亞最大恐龍新種。與此同時,澳大利亞昆士蘭博物館和埃羅曼加自然歷史博物館,也發表了相同內容的公告,引發了全球媒體和研究人員的關注。
標籤: 恐龍 化石 恐龍模型 恐龍化石 古生物
生態位類似大白鯊,中國首次發現二點九億年前史前巨鯊
8月26日,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組織的研究人員對在山西陽泉地區發現的2.9億年前的瓣齒鯊化石的研究表明,瓣齒鯊已經具有了跨大洋的遷徙能力,並且它可能是游泳能力很强的頂級掠食者,而非原來認為的底棲食殼類。
標籤: 大白鯊 化石 生態位 史前時代 科普 古生物
2000萬年前短面猬化石現身,這種動物或有强擴散能力
據新華社訊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科學家在內蒙古中部發現了一批約2000萬年前的短面猬化石。經研究發現,這種在地質歷史上只“短暫”存在過的猬科動物,可能與現生的多種刺猬一樣有著非凡的擴散能力。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已線上發表在國
標籤: 化石 動物 猬科 古生物 北美洲
換牙還分奇偶數,這種中生代鳥類的牙齒間隔替換
對於包括人類在內的多數哺乳動物來說,一生中通常會生長和發育出乳齒與恒齒兩套牙齒,這被稱為雙齒性。而與之不同的是,在大多數兩栖類、爬行類動物中,普遍存在多次替換牙齒的現象。
標籤: 中生代 化石 動物 古生物 始祖鳥
1億年前,被子植物“紅娘”到底是誰
被子植物當之無愧,其在陸地生態系統中佔據主導地位。被子植物的繁衍需要靠傳粉,而誰是被子植物最早的傳粉者一直是科學家不斷探索的問題。去年上半年,英國蒂海爾卡科研團隊提出白堊紀的短翅花甲是中生代被子植物傳粉者。2019年,包童在約1億年前白堊紀
標籤: 被子植物 化石 甲蟲 植物 古生物
“水做的骨肉”是怎麼遊起來的?
人過留迹,雁過留痕,但水母是一種悲傷的小動物——在地層中,它們通常什麼都留不下。“大多數水母身體97%的組成成分都是水,難以形成化石。這讓水母行為的起源和演化成了學術界長期難以回答的問題。”但一次機緣巧合,讓韓健找到了破解這個難題的鑰匙。他
標籤: 化石 游泳 古生物
恐龍如何換牙?古生物學者揭秘古老角龍換牙管道
新華社武漢5月9日電哺乳動物一生只換一次牙。億萬年前,恐龍又是如何換牙的?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地球科學學院韓鳳祿副教授研究團隊聯合中外科研人員,研究了早期角龍的牙齒形態和替換特徵,揭秘了早期角龍的換牙管道。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
標籤: 三角龍 角龍 古生物 恐龍 牙齒 口腔護理
2億年前蟈蟈嗓門有多高?化石研究得出答案
科技日報南京12月13日電12月13日,《美國科學院院報》線上發表了一項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成果,科研人員對全球各大博物館1000多塊螽斯化石進行研究,重建了其鳴聲頻率的宏演化歷史,發現在2.4億年前的三疊紀,螽斯可以發出高達1
標籤: 化石 蟈蟈 科學 科普 古生物
2.52億年前化石揭秘主龍類何時由爬行變為直立行走
從貼地爬行到直立行走,是生物進化史上的重要一步。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塊2.52億年前的小型主龍類化石,該化石是主龍類的新屬種,被命名為高昌醒龍。“我們的研究表明,生活在二疊紀末期的高昌醒龍已經能够半直立行
標籤: 化石 直立行走 爬行運動 科學 高昌 古生物
新屬種化石破解早期鳥類演化謎團
科學界認為早期鳥類的演化行程謎團依然待解。1月3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李志恒和王敏研究團隊基於“朱氏克拉通鷙”化石的研究取得進展,揭示出早期鳥類頭骨和肩胛骨及第一蹠骨的適應性演化過程。該物種的演化位置介於二者
標籤: 化石 古生物 頭骨
古生物學,既古老又前沿
傳統的古生物學研究,歷史悠久,在一些人看來似乎遠離“前沿”,然而現代古生物的研究在繼承了經典古生物學的傳統的同時,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古生物學屬於自然科學的範圍,也是最容易與人文科學產生碰撞的學科之一。由此,我們或許可以認為,古生物學這
標籤: 古生物 生物技術 化石
化石是怎麼形成的
化石就是遙遠過去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被分解殆盡。堅硬部分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石化變成了石頭,但生物原來的形態結構依舊保留著。研究化石可以瞭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保存在地殼的岩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
標籤: 化石 古生物
“從魚到人”有了關鍵證據,我國科學家證實人類從魚進化
從魚到人演化過程需近5億年,先後經歷了最早的無頜類演化變成有頜類、肉鰭魚類,之後登上陸地變成兩栖類和哺乳動物,最終演化成人類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它證實最遲到4.4億年前,有頜類各大類群已經在我國華南地區欣欣向榮。
標籤: 化石 科學 動物 有頜類 古生物 科技新聞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重估埃迪卡拉紀海洋的氧化還原狀態
通常認為,氧氣是複雜多細胞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條件之一。孕育了地球上最早的複雜多細胞生物的埃迪卡拉紀海洋,其深層海水是否發生了大規模氧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偉副研究員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為瞭解當時海洋的氧化狀態提供了新的證
標籤: 黃鐵礦 氧化還原 硫酸根 古生物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內蒙古“植物龐貝城”發現種子植物的姊妹類群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軍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團隊在內蒙古烏海“植物龐貝城”中發現了大量保存完整的瓢葉目植物化石,確認了它具有蕨類植物的孢子繁殖管道,同時又具有種子植物的木材結構,是種子植物的姊妹類群——前裸子植物的一員,解决了困
標籤: 植物 化石 種子植物 古生物 地質學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白堊世發現現時最早的、完整保存的單子葉植物化石
人類賴以生存的大部分糧食作物例如小麥、水稻、高粱、穀子等,在植物學中都屬於被子植物中的一個大類群----單子葉植物。囙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被子植物就沒有人類;沒有單子葉植物就沒有農業文明。儘管過去二三十年,義縣組地層因其產出的被子植物化
標籤: 單子葉植物 植物 化石 古生物 地質學
中國地質大學,|,這個“00後”愛撿石頭,接連發現世界古魚類新物種
武漢最古老的魚類只有“漢陽魚”?地大地球科學學院大四學生劉一龍發現距今約4.37億年的魚類化石,打破了武漢地區魚類化石最早出現於約4.35億年前的紀錄,把武漢魚類歷史往前提了約200萬年。近日,劉一龍所在團隊在古魚類研究方面又有了新進展,該
標籤: 00後 武漢生活 中國地質大學 古生物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首次發現狄更遜蟲化石
1946年,年輕的地質學家斯普裏格被派往澳大利亞內陸評估一個荒廢已久的礦場。一天他在山頭吃午餐時,不經意間翻動了一塊石頭,驚訝地發現在石頭的背面有一個奇特的痕迹:一塊指紋形狀的化石。他吃飯的山頭被用來命名了一個全新的地質年代組織——埃迪卡拉
標籤: 化石 古生物 地質學 白海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緬甸琥珀揭示被子植物甲蟲傳粉的直接證據
有助於闡釋被子植物傳粉起源的化石證據更是極其罕見。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生代陸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的蔡晨陽研究員和黃迪穎研究員系統收集和研究了大量緬甸琥珀昆蟲化石,初步揭示了“白堊紀陸地革命”以來,被子植物逐漸替代裸子植物而
標籤: 甲蟲 琥珀 被子植物 化石 植物 古生物
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鐘伯堅團隊在陸地植物起源與演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在植物的早期演化過程中,陸地植物完成了地球歷史上重要的過渡性階段,即對陸地的征服。化石記錄提供了研究植物歷史的視窗,然而由於缺乏早期陸地植物化石證據,以及受到化石稀有性和不完整性的影響,準確推算植物登入時間成為植物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研究的焦
標籤: 植物 化石 科普 古生物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解密顯生宙碳酸鹽岩難題,海綿還是微生物?
但基於泥盆紀和三疊紀一些碳酸鹽岩資料的三維重建表明,這些泥晶灰岩中的蠕蟲狀亮晶細管很可能代表了古代角質海綿化石部分結構的殘餘物。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越研究員、李啟劍副研究員與英國布魯內爾大學的StephenKershaw教
標籤: 科學 古生物 顯生宙
南京古生物所,|,漳浦生物群,新生代最豐富的熱帶雨林化石庫
研究結果表明漳浦生物群是一個物種極其豐富的熱帶季雨林化石庫,其中漳浦琥珀生物群是世界四大琥珀生物群之一。基於已發現的動、植物化石種類,漳浦生物群已成為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新生代熱帶雨林化石庫。
標籤: 化石 漳浦 琥珀 古生物
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種子植物的輻射可能是觸發晚古生代冰期直接原因
晚古生代大冰期發生了顯生宙以來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成冰事件,這次冰期導致全球古海洋、古氣候、古生態發生顯著變化,是地球氣候環境演化歷史上的關鍵轉折期。一直以來,維管植物特別是種子植物的登入和大規模繁盛被認為是觸發全球變冷和晚古生代冰期成
標籤: 植物 種子植物 古生物 地質學
地質古生物所丨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西段放射蟲研究新進展
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是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碰撞的標誌,殘留了一些已消失的新特提斯洋的地質記錄,是研究新特提斯洋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過程的熱點地區。由於受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的限制,以往大多數放射蟲研究主要集中於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的中、東段地區,而西段的
標籤: 雅魯藏布江 古生物 地質
中科院南古所,|,內蒙古新化石為被子植物起源之謎提供關鍵證據
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都是演化生物學中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而被子植物化石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地層中突然大量出現,似乎與進化論的觀點“生物演化是漸進的”相悖,達爾文對此感到困惑不解,稱之為“討厭之謎”。
標籤: 植物 化石 被子植物 古生物
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碳同位素地層學與生物地層學識別華北地台寒武系SPICE事件
而華北寒武系主要由淺水臺地相沉積碳酸鹽岩地層構成,三葉蟲化石多為地方性分子。由於華北缺乏生物地層標誌化石,加之華南、華北兩個板塊分屬不同的沉積環境,導致兩個不同相區的地層精確劃分和對比長期以來存在較多困難。碳同位素地層學對碳酸鹽岩相區能够進
標籤: 地層劃分 古生物 化石 九龍山 地質學 地球科學
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在四川鹽邊志留紀牙形類動物群研究有新進展
牙形類是志留系研究中的重要門類之一,在生物宏演化和生物地層等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近三十年來,志留紀生物事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已識別出多個生物滅絕以及環境事件,例如Ireviken、Mulde和Lau等事件,其中發生於志留紀溫洛克世早期
標籤: 古生物 志留紀 科學 科普 地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