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岸又搞出大動靜,首次面向海峽試射“海馬斯”,不過,這次台軍丟臉丟到家,在大陸無人機的圍觀下,火箭彈都發射不出去。
(台軍首次試射海馬斯)
不久前,台軍期待已久的美國制造的“海馬斯”火箭炮終於在“雷霆”演習中首次亮相,並進行了實彈試射。一些台灣媒體將其吹捧得如同戰場上的“救世主”,然而,實際情況是否真的如此呢?有專家早已敲響警鍾,從俄烏沖突的實戰經歷來看,這種火箭炮在面對解放軍的全面壓制時,其生存能力非常不樂觀。
此次演習,台軍在九鵬基地進行了包括“雷霆”“神鷹”“神弓”在內的一系列年度操演。其中,“雷霆”以炮兵射擊為核心,“神弓”則是“毒刺”防空導彈的發射,而“神鷹”則是台陸軍直升機的實彈射擊。然而,這次備受矚目的“雷霆”演習中,“海馬斯”火箭炮卻沒有給人們帶來預期的驚喜。首日由於天氣不佳,直到下午2點15分才開始進行射擊,並且在實際演習中,還頻頻出現意外。
在這場所謂“模擬實戰”的演習中,台軍希望通過演習驗證武器性能與部隊戰備能力,並展示跨區域增援能力。然而,當觀眾滿懷期待地等待首批火箭炮發射時,第一輪和第二輪的輪射全部出現失誤,第一輪甚至只有一輛車成功發射,剩余的車輛一發未出,引發了現場一片噓聲。
(當時出現在九鵬基地的海馬斯)
不過,台軍面對此窘境仍嘴硬稱:“出現了信號異常,美方人員協助排除了故障,不會影響操作”。可是稍有常識的人都會明白,這不過是台軍的自我安慰,到底能不能熟練使用海馬斯,或許台軍也說不准。
更為尷尬的是,在演習開始不久,屏東九鵬基地外海上空竟然出現異常,多架大陸飛機及無人機進入台灣所謂的西南“防識區”,大有直接逼近演習場地之意,這讓台軍更為手足無措。
有傳言稱這些軍機中,很可能混入了電子戰機型號,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台軍在進行試射時出現的“信號異常”,或許就有了解釋,難道真的是大陸進行了干擾?
(台軍稱發現大陸無人機蹤跡)
雖然這些猜測尚無定論,但一系列令人始料未及的事件,卻讓台防務部門顏面盡失,台媒還報道稱,美方派來的技術團隊,已對台軍的專業能力產生質疑。他們認為,如果台軍培訓不夠到位,應變能力不足,實在難以發揮“海馬斯”火箭炮的最大作戰潛力。這些問題無疑給台軍的幻想蒙上了一層陰影。
那么究竟“海馬斯”火箭炮有沒有台軍想象中的那么厲害呢?
首先,雖然它以高精度和良好的機動性著稱,但在現代戰爭中的短板也不容忽視。在俄烏沖突中,這款火箭炮雖然展現了不少不錯的性能,但其射程偏短,在前線部署時很容易被偵察到。
俄軍多次利用無人機持續追蹤烏軍“海馬斯”軌跡,並引導“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進行定點打擊。
(海馬斯在台軍手中,根本發揮不出作用)
而放在解放軍身上,我們擁有更強的戰場偵察能力和更豐富的獵殺手段,加之台灣地形復雜,“海馬斯”若想在這種環境下隱匿行蹤,無疑面臨極大的挑戰。
換句話說,雖然“海馬斯”火箭炮的到來給台軍帶來了一絲信心,但僅憑這一武器,便妄圖改變台海局勢,不過是奢望。即便在理想條件下,台軍想要充分發揮“海馬斯”的作戰效能,也需以扎實的訓練和完備的戰術配合為基礎,可是縱觀這些年台軍的所謂戰力,哪有這些基礎,現在只要不出現更多台軍提前退伍,估計就夠台當局偷着樂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不久前印巴空戰,巴軍用殲10C擊落了印度的陣風戰機,所以有分析認為,這次台軍首次試射“海馬斯”,還是面對海峽,很可能就是想對大陸叫囂“一旦台軍要面對殲10C,有能力進行應對”。
可是以現在的結果看,當初的台軍信心有多足,現在的臉就丟的多徹底,先並不說能不能和殲10C“相遇”,以解放軍的手段,很可能台軍剛剛拉出“海馬斯”火箭炮,就會被定點清除了。
總的來說,台當局和台軍還是少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不要我們動了真格,才想起吃後悔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