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特朗普“旋風”席卷全球,在高關稅與“保護費”疑雲的籠罩下,台灣政壇可謂是一片風聲鶴唳。然而在此形勢之下,賴當局舔美、媚美唯恐不及,對於特朗普即將施加的壓力非但束手無策,還寄望擴大對美投資來博取美國“網開一面”。
據島內媒體報道,賴清德在民進黨內部會議上提及,美國是台灣重要的盟友,主導世界的經濟跟秩序,台灣跟美國有順暢溝通管道,在對美投資方面,當局也密切觀察配合,將在對美投資超千億美元的情況下適度增加,並擴大對美天然氣、石油的采購比例。
民進黨發言人韓瑩補充道,台灣要在國際情勢的快速變化中,找出最有利的位置,守住自身利益、原則底線外,也要對區域繁榮做出貢獻,並重視理念相近盟友的意見,表現出“多做事、多幫忙”的態度,才能在國際互動上,獲取更多談判的利基。
會後,民進黨籍民代王世堅透露,目前台灣對澳大利亞天然氣采購約4成,中東約3成,美國僅1成左右。賴清德希望對美國表達善意,去阿拉斯加投資或是直接采購阿拉斯加原油與天然氣。
台灣油氣機構稍後回應道,美國氣源本來就是台灣分散進口氣源選項之一,目前有多個中長期天然氣合約陸續到期,正在接觸賣方,洽談至2030年前的氣源需求,包含阿拉斯加在內的美國多個氣源產地,都是評估目標。
當年蔡英文為了與特朗普建立關系,不惜花重金與之通話,並對來自美國的“萊豬”開綠燈,逼迫台積電到美國建廠,主打一個“聽美國話、美國利益優先”,倒也頗得特朗普歡心。
這一套趨奉逢迎的功夫一脈相傳,賴清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恬不知恥地在特朗普跟前搖尾撒歡。只不過,2.0的特朗普雖然依舊打着“美國優先”的大纛,但當今的國際局勢畢竟不比8年前,賴清德所能開出的價碼,可能還不夠特朗普塞牙縫。
從體量上來說,加拿大、墨西哥、歐盟、日本、韓國,都是特朗普“菜單”上的珍羞,排着隊等他割肉放血。台灣雖也在“菜單”之上,但充其量只能算是甜點飲品,未必符合特朗普這個老饕的胃口。
從特朗普的戰略方針來看,對外,他要解決俄烏沖突、中東亂局;對內,他要實現制造業回流,遏制通脹與物價。在外,他用不到台灣;在內,台積電乃至台灣的芯片產業,都必須成為他砧板上的肥肉。
賴政府沉迷於制造“新兩國論”,導致兩岸官方對話趨近於零,美國將台灣視為對抗大陸的“航母”,特朗普則更甚一籌,將台灣視為可供交易的籌碼與待宰的肥羊。民進黨執迷“分離”主張,“抗中”意志根深蒂固,對美國則是百依百順,跟進到底。這種執迷一端的愚蠢路線,又何以為台灣謀求福祉呢?
說到底,美國與台當局,只是主人與狗的關系。賴清德長篇大論,說得頭頭是道,以為自己是桌子上有一席之地的食客,殊不知他早就被編排到菜單之上,供特朗普宰割取食罷了。
以賴清德為代表的“台獨”分子,骨子里還留有被殖民者卑躬屈膝、軟骨取媚的基因,對於這一類人,好話說盡也是枉然,只有狠下心去讓他認清現實,它才會靈活反思自己的冥頑不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