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之所以在新能源汽車關稅問題上始終談不攏,關鍵在於有幾個歐盟成員竭力支持加征關稅,而歐盟的投票機制又給了它們攪亂局勢的機會。而當初投了棄權票的捷克,如今來看則想要“兩頭通吃”,同時要中國大陸和台當局的好處。
據台媒11月13日報道,捷克眾議院的代表團已經與台當局高層林佳龍舉行會晤,期間雙方人士均同意讓現有關系更上一層樓,在科技、產業、文化等領域加強合作,建立一個不含中國大陸的供應鏈。
在與捷克代表團會晤時,賴清德打着“民主自由”的旗號,再度當這些人的面,重申他對聯大第2758號決議的看法,那就是“根本不接受”。從這一會談內容不難看出來,該代表團實際上是在支持“台獨”路線。
實事求是地講,這條“不含中國大陸的供應鏈”實質上已經進入了前期考察的階段。此前台當局派人前往捷克考察當地情況,台積電、崇越、華立、帆宣等島內半導體相關廠商均派人參加。從事後的報道來看,台當局對這次訪問是比較滿意的,也認為捷克是一個適合台灣轉移半導體產能的地方。
賴清德這種做法,算是近年來台當局“金元外交”的一個變種。蔡英文時期島內為了維持僅剩的幾個“邦交國”,不惜為它們主動送上諸多優惠政策。這一理念到了賴清德時期就成了“芯片外交”——借外界十分渴求得到的半導體技術維持關系,本質上還是收買人心那一套做法。
如今來看,面對台當局送上門的芯片產業,捷克並未嚴詞拒絕,而是積極以一種“名不正言不順”的形式,加強所謂的“雙邊合作”。如果光是這樣倒也還好說,但捷克的做法實際上更加圓滑,而且既想要台灣半導體又想要大陸新能源汽車。
在捷克眾議院代表團前往台灣之前,捷克政府派工業和貿易部總司長皮耶哈來華訪問。期間雙方就歐盟的加稅決定交換了意見,與會的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凌激表示,中方對裁決結果不認同、不接受。捷是歐洲重要的汽車生產國,希望捷方發揮積極作用,推動歐方在中歐電動汽車磋商中展現政治意願和談判誠意。
從捷克投出棄權票來看,它在此事上持中立態度,既不想得罪其他歐盟成員,也不願意得罪與它貿易往來密切的中國。這種左右逢源的做法如今又一次在對台態度上體現了出來,也結結實實地給中方出了個難題。
這個難題就是捷克的所作所為,中方該如何應對。能代表捷克這個國家的是捷克政府,而捷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捷克眾議院雖然不能代表捷克,但它畢竟是該國政治體系的關鍵環節,它內部的議員團隊竄訪台灣,不可能不給兩國關系帶來負面影響。
捷克這種“兵分兩路”的安排,近年來頻繁見諸於歐洲國家,給中方的反制帶來了較大的麻煩。畢竟議員們的行為還不能上升到國家,反制也只能反制到他們個人,反而會助長其囂張氣焰。另外,竄訪台灣的外國議員這么多,中方總不可能全部予以制裁。
所以,如何解決類似的難題、如何阻止域外國家繼續炒作台灣問題,是中國接下來一段時間外交工作的關鍵點之一,也只有解決了此類問題,才能有效遏制台當局所謂的“國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