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樂居財經,作者|程孟瑤
足球和籃球誰是第一大運動?這是一個只要有人點炮,就會引發團戰的提問。
但無論怎么吵,白天看NBA,晚上看德甲意甲,成了很多人青春的經典回憶。
這些海外賽事通過賣轉播權在中國吃到市場紅利,收獲粉絲的同時,中國的本土運動品牌也瞅准商機,掘金運動裝備。
福建晉江賣運動用品的“丁”字號企業中,特步、安踏、361°、喬丹體育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別是喬丹體育,因為企業使用“喬丹”商標進行商品銷售,成功引起喬丹本人的注意,隨之將自己拖入長達10年的商標之爭,嚴重拖延了上市進程。
隨着“喬丹”商標之爭落下帷幕,中喬體育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喬體育”或“喬丹體育”)重啟開啟IPO之路。
但失去“喬丹”商標的中喬體育伴隨着營收不穩定,增收不增利的現狀;業績過於依賴經銷渠道又進一步壓縮了其利潤空間;毛利率低於同行,研發費用不及同行,近3年半分紅7.65億元卻欠繳員工2.2億元五險一金。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曾因涉及“重大未決訴訟”而IPO停擺的喬丹體育,更名中喬體育後,還背負着與耐克創新有限合伙公司(簡稱“耐克創新”)1300萬的商標侵權訴訟。
一、中國喬丹的誕生
1984年NBA選秀大會上,公牛在第三順位上選中Michael Jordan(邁克爾喬丹),拉開“公牛王朝”的序幕;彼時大洋這邊的福建晉江陳埭鎮,彌漫着“全民造鞋”的狂熱氣息,這一年,丁老歲和丁國雄父子籌集了3萬元,成立了一家名為日用品二廠的代工工廠,認真做着各類鞋子的代工生意。
時間來到1989年,NBA賽事被央視引進,籃球運動在全國興起,廣大球迷在電視前見證了邁克爾喬丹帶領公牛隊拿下1990-91賽季NBA總冠軍。此時的丁國雄也在代工生意一輪又一輪的洗牌中,意識到建立自有品牌的重要性,在1991年注冊了“丹橋”商標。
邁克爾喬丹繼續帶着公牛隊在球場上拿冠軍,1990-1993年,1995-1998年,更是兩次帶領公牛隊取得NBA三連冠,被籃球迷直接封神。丁國雄也沒閑着,又繼續申請了“QIAODAN”、“喬丹圖形”等商標,2000年日用品二廠改制時,他干脆將企業更名為了福建喬丹,又注冊了“僑丹”、“賣丹喬克”“橋丹”、“喬丹王”等多個商標。
當這些海外賽事通過賣轉播權在中國吃到市場紅利的同時,丁國雄也狠狠蹭上了“喬丹”的熱度,2009年丁國雄直接讓福建喬丹整體變更為喬丹體育,並且開始謀劃上市。但這時的邁克爾喬丹已經不再是運動員身份,2003年第三次宣布退役後,他成立了自己的喬丹品牌,變身為一位商人。籃球鞋之外,推出了喬丹牌服裝、喬丹牌配飾等。
此時,丁國雄或許還沒意識到自己手中的“喬丹”商標,會讓喬丹體育的上市之路充滿變數,而且暗含諸多風險。
二、商標案敗訴 失去“喬丹”商標
2011年,喬丹體育首次遞交招股書,並於同年11月25日過會,如果順利,2012年3月份就能完成上市,成為A股“運動鞋服第一股”。
但2012年2月,已經做了快10年商人的邁克爾喬丹,通過公關公司在互聯網上宣布在中國起訴喬丹體育侵犯其姓名權,要求喬丹體育停止侵權,並賠償精神損失費5001萬元,喬丹體育注冊的79個商標被要求撤銷。
當時喬丹體育回應表示,按中國法律,構成法律保護的姓名權客體須是公民決定或使用的姓名,而中文“喬丹”不是邁克爾喬丹的姓名,不構成中國法律下的姓名權客體。2014年4月,喬丹的請求被商評委駁回,除了一個尚未核准注冊的商標外,喬丹體育78項爭議商標被予以維持有效。
暫時保住了商標,但喬丹體育的上市進程卻因涉及“重大未決訴訟”而停擺。2013年4月,喬丹體育表示,喬丹的起訴直接導致該公司上市受阻,宣布已起訴喬丹本人“錯告侵權”,要求其恢復公司名譽,並索賠800萬美金。
雙方都不服氣,拉開了長達10年的拉鋸式訴訟大戰。2020年喬丹體育被判停止使用名稱中的“喬丹”商號及涉及“喬丹”的商標,賠償喬丹30萬元精神損害撫慰金。2021年1月,“喬丹體育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喬體育股份有限公司“,但雙方均有上訴,直至2022年3月上海高院作出終審判決,這場馬拉松式的訴訟糾紛終塵埃落定。
三、再涉1300萬商標侵權案 能否越過知識產權挑戰?
實際上,在福建晉江陳埭鎮誕生的賣運動用品的“丁”字號企業中,喬丹體育其實不是第一家“蹭”商標的公司,但卻是受到商標權糾紛困擾最大的公司。
丁建通的361°原來的名字叫別克,當時取名“別克”是因為看到美國別克汽車“子彈頭”商標圖案好看,便在1994年成立了別克(福建)鞋業有限公司。後來別克汽車准備進軍中國市場時,發現已經有了“別克”運動鞋。雙方也有一些拉扯,但終在2004年,丁建通做出退讓,用一年時間,將“別克”品牌過度到“361度”,不僅業績上有了更大的增長,並且順利實現了上市。
丁國雄與喬丹的商標糾紛落下帷幕,但中喬體育還與耐克創新有限合伙公司(下稱“耐克創新”)存在未決商標糾紛。
招股書顯示,中喬體育收到了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於2021年1月12日出具的應訴通知書,耐克創新起訴中喬體育及福建省競購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福建競購”)侵犯其商標權。福建競購是報告期內中喬體育最大的經銷商。
該起訴訟涉及兩項商標,耐克創新請求法院判令中喬體育及福建競購公司停止侵害第991722號和第4581865號商標,並停止生產、銷售或推廣帶有訴爭標志的鞋產品等,索賠共計1500萬元。
目前,法院已對該訴訟作出一審判決,中喬體育及福建競購公司被判定侵犯耐克創新的第991722號和第4581865號商標權。其中,中喬體育被判賠1000萬元,福建競購公司被判賠300萬元。而後,中喬體育向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該案現在仍然處於審理階段。
四、籃球鞋轉戰跑鞋 能否“跑”出新業績?
對於籃球愛好者來說,一雙好的籃球鞋絕對是非常重要的裝備。鞋類產品對中喬體育這些年來業績增長有多重要,從中喬體育的業績中也能窺知一二。
2008年-2011年6月,中喬體育的主營業務細分中,服裝還占有絕對的業績貢獻比,但2019年-2022年6月,鞋類產品後來居上,常年貢獻者50%以上的業績。這期間籃球運動的風靡,毫無疑問中喬體育也享受到了“喬丹”紅利。
根據2021年中國籃球協會的統計,中國籃球人口達到1.25億人,是集體球類第一運動。而在三大球類運動中,參與度最高,球鞋球衣、培訓消費最為火熱的,也是籃球項目。
依靠着“喬丹”商標賣了十多年籃球裝備的中喬體育,在失去“喬丹”商標的同時,凈利潤和毛利率也出現逐年下滑趨勢。
中喬體育主要從事運動鞋、運動服裝、運動配飾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還涉及提供勞務、出租固定資產、房租收入、倉儲運輸服務、酒店收入等。
2019年-2022年6月,中喬體育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5.9億元、49.3億元、59.3億元、30.99億元。其中2020年受疫情影響營業收入同比下滑11.85%。
上述收入中有98%以上來自主營業務的收入,即為賣運動產品的收入。其運動產品主要分為服裝、鞋、配飾三大類,籃球鞋、籃球服又是其主要產品。
雖然招股書中,中喬體育並未進一步披露籃球相關裝備的詳細銷售情況,失去“喬丹”招牌,對其鞋類產品業績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不得而知。
但“喬丹”的影響力是不可否認的。與喬丹合作有“Air Jordan”的耐克,在喬丹退役時,股價24小時內下跌4%,當年全球限量下降30%,年銷售額減少2.5億美元。
失去“喬丹”,中喬體育似乎也無心發力籃球裝備,今年3月,中喬體育簽下了馬拉松運動員,並讓其穿上科技跑鞋出戰倫敦馬拉松。
但跑鞋的研發也需要投入,而中喬體育的研發投入明顯落後於同行。李寧2021年研發費用投入4.14億元,安踏投入11.3億元,而中喬體育同年的凈利潤也只有6.95億元,研發投為入7529.15萬元。
此次IPO,中喬體育計劃募資10.64億元,其中,3.48億元用於鞋生產基地擴建項目,1.29億元用於研發設計中心建設項目。
五、八成收入依靠經銷渠道 籌資建店能否拯救業績?
2019年-2022年6月,中喬體育凈利潤分別為8.32億元、7.38億元、6.95億元、3.63億元,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31.99%、29.83%、28.23%及27.51%。凈利潤和毛利率均出現下滑。
中喬體育解釋,2020年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集團主動降低利潤,適當降低折扣讓利於經銷商,而2021年及2022上半年,主要是由於疫情影響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但與同行可比公司相比,中喬體育還是顯得競爭力不足。
報告期內,同行可比公司的毛利率均值分別為46.94%、46.06%、49.52%、48.87%。而中喬體育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31.91%、29.52%、27.86%、27.19%,在逐年下降中,到2022年上半年,比行業平均值低了超過20個百分點。
對於毛利率明顯低於同行,中喬體育給出了“公司經銷模式以批發為主,同行業公司零售業務占比高於公司”的原因。
與中喬體育目前主要采取經銷商銷售的模式,報告期內,經銷商模式下的收入占各期總的銷售收入比例均超過80%,且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達40%以上。
截至2022年6月,中喬體育線下經銷銷售網絡由4個銷售大區,34個銷售小區域,54家線下經銷商和6個銷售子公司組成,共有專賣店6269家,已經超過同期特步國際的6251家,以及361度的5366家,此次IPO,中喬體育還將有4.7億元用於全國戰略直營店建設項目。
但從過往業績來看,中喬體育的門店數量優勢並未轉化為業績優勢。2022年上半年,特步實現的營收56.84億元,361度實現營收36.54億元,而中喬體育則是30.99億元。
不過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的中喬體育性價比的確很高。從銷量和單價看,2022年上半年,中喬體育銷售服裝2088萬件,鞋1710萬雙;銷售單價分別為58.9元和103.73元。其中,占據收入半壁江山的服裝類產品,單價較2021年下滑18.74%,近乎打了八折。
平價銷售之下,中喬體育的存貨卻不斷攀升。2019年-2022年6月,中喬體育的存貨從9.06億元一路上漲至13.25億元。招股書顯示,中喬體育的存貨主要為庫存商品。
六、管理人員工資占凈利潤近四成 欠繳員工五險一金2.19億元
此外,樂居財經《預審IPO》注意到,報告期內中喬體育的管理費用占比較高,而且超過了其銷售費用。2019年-2022年6月,公司管理費用分別為2.77億元、3.08億元、3.87億元、2.04億元。
其管理費用高企,主要又是因為管理人員工資較高。報告期內,中喬體育管理人員員工工資費用總額份額分別為1.88億元、2.06億元、2.57億元、1.44億元,占凈利潤的比例分別為22.61%、27.84%、36.99%、39.53%。2022年上半年,管理人員工資占到凈利潤4成。
工資水平上漲,中喬體育的員工社保參保率明顯下滑,而且有公積金的員工比例不足30%。這種反差引發外界質疑,中喬體育可能通過少繳或者不繳納五險一金補貼利潤。
各報告期末,中喬體育員工人數分別為8714人、8710人、10216人、12984人,社保參保率分別為82.67%、82.99%、72.24%、66.8%,參保率下滑明顯。有公積金的員工占比25.34%、27.21%、26.06%、22.04%,對應2208人、2370人、2662人、2862人。2022年上半年,有超過1萬員工沒有公積金。
對此,中喬體育解釋稱,公司有高比例的員工系外來務工人員,流動性很強,而且這些員工有的在戶籍地已辦理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或者已經有了住房,所以參保和繳納住房公積金的意願普遍不強,報告期內也未因此收罰。
但如果上市前被有關政府主管部門要求補繳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或進行處罰,補繳金額對於中喬體育來說就是一筆大支出。
按照其公布的繳納數據來推算,2022年上半年中喬體育少繳或未繳五險金額1739.14萬元,公積金3981.2萬元,合計5720.34萬元,約為其同期凈利潤的六分之一。
2019年-2021年,中喬體育需補繳的公積金約3717.00萬元、4259.04萬元、4562.59萬元,需要補繳的社保899.66萬元、755.66萬元、1978.77萬元。
整個報告期,中喬體育需要補繳五險一金合計2.19億元,而2022年上半年,公司歸母凈利潤3.63億元。
截至最新披露,中喬體育由福建百群持股64.73%,福建百群又由丁國雄、丁也治夫婦全資持有,兩人為中喬體育實際控制人。丁也治的弟弟丁加芳持股16.18%;丁國雄的外甥丁世傑持股2%。此外,丁國雄早期創業伙伴丁燦輝持股8.09%,公司的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倪振年持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