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尚未从二战中恢复过来的东方大国,成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眼中钉。
若非有苏联在前面顶着,我们受到的国际压力将更大。不过,就算是有“老大哥”在前面做挡箭牌,美国与苏联冷战的时候,仍然没忘记对刚刚起步的新中国下手。
美国对中国实施了极为严苛的技术封锁,想要通过将中国从世界中孤立出去的方法,使新中国无法发展,无法成长。
但这样做的结果,如今我们也都看到了,没有什么事能够阻挡中国人向前进的脚步。
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释放出了想要与中国和解的意思,中美恢复建交的第一步,隐约有了迈出去的迹象。
但是,恢复建交并非是嘴皮子一碰就能成的事情,面对一直针对我们的美国,我国有许多顾虑。
这一考虑,就到了1971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标志着中美恢复建交的大事。
1971年,第三十一届世乒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
这一次的美国乒乓代表团中,有一位运动员名为格伦·科恩,他在抵达日本参赛之前,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他会成为中美恢复建交的一位重要人物。
1952年,格伦·科恩出生于美国纽约,15岁后举家搬迁到加利福尼亚州生活。
科恩从小就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胆子大,性格叛逆,想到什么都敢去做,并且总是对自己的想法充满信心。
他从小就运动细胞很不错,游泳、保龄球这两项运动都取得过不错的成绩,直到12岁那年,他第一次接触到乒乓球,此后,他就彻底爱上了这种在美国算是冷门的运动。
特立独行的科恩并不觉得参加冷门运动有什么不好,他自己喜欢,这就够了。
于是,在此后的几年中,科恩拿着比其他运动项目少很多的奖金,勉强坚持着自己的热爱。
直到1971年世乒锦标赛,科恩被选入美国国家代表队参赛,他只把这当做一次更盛大一些的比赛,如果取得好成绩,或许还能给自己带来一笔不错的奖金。
抵达日本后,科恩一直跟随美国队前往比赛场馆训练,平时各国都有各自的大巴车,车接车送,很方便。
4月4日,世乒锦标赛开赛的第二天下午,科恩如往常一样跟队友坐车去训练,可是等到他结束训练想要回去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美国队已经走了。
科恩看着场内还有车没开出去,便随意地上了车,在他看来,如果有运动员被遗落在场馆,那应该会有人来接,这辆车应该是来接他的。
可是等到上了车,科恩看着满车的中国运动员,顿时尴尬了,这是人家中国代表队的大巴车。
还好,车上的中国运动员都很和善,庄则栋主动起身与科恩打招呼,翻译也反应过来,开始帮助科恩与别人交流。
科恩解释了自己遇到的问题,很是开朗的和中国队聊天,临别之前,庄则栋送了他一幅杭州织锦。
科恩有些窘迫,他身上什么都没带,没办法回礼!
蹲守世乒锦标赛新闻的记者们没想到,竟然会见到美国运动员从中国队的车上下来,有人眼尖地看到了科恩手中的织锦,更是感到震惊。
难道是中美关系真的破冰了?
科恩从中国队车上走下来的一幕,迅速传遍世界各处,中美关系破冰的说法喧嚣日上。
但科恩没想那么多,他特意准备了一件T恤作为回礼,等在中国队大巴车会路过的地方,主动将礼物送给了庄则栋。
这一幕,同样被许多记者拍摄下来,大家更加认定中美关系果然要破冰了!
名古屋比赛结束后,先前想要访华却被拒绝的美国乒乓代表队,因为科恩搭错车的乌龙,终于被中国同意了访华申请。
科恩依旧是那副大檐帽、长卷发、喇叭裤的嬉皮士造型,对当时的中国人民审美造成了很大“冲击”。
“乒乓外交”重新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友好局面,谁又能够想到,一个总是被批评离经叛道的美国年轻人竟然成为了这段历史中的重要人物。
如今距离“乒乓外交”已经过去五十余年,中美关系波诡云谲,强大起来的中国不再是美国想要拉拢的那个成长中的亚洲落后国家。
但这又如何,我们有自己的节奏,并不需要跟着别人的节奏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