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9-06-06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普希金的足迹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普希金的足迹
  吴王成
  200年前他来到这世界时的第一声啼哭,还留在德意志大街上,如今我从这里走过,仿佛仍能听到。不过,这条街现已改名为巴乌曼大街,诞生他的那座“屋顶塌陷、半近颓圮的小房子”早已被拆除。但我还是备感亲切,因为诗人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他的童年生活。
  在莫斯科,我还仿佛看到年轻的仆人尼基塔领着他游逛这“老爷们的庄园错落其间的大村落”,在城墙下还有他活泼的身影,在克里姆林宫的钟楼里还有他天真的笑声,林立于中国城、瓦尔瓦尔卡和米亚斯尼茨大街上“作坊”的烟囱,曾留住他好奇的目光,那郊外的田野和丛林,曾孕育了他最初的灵感。
  1811年秋天,普希金12岁的时候,他的伯父瓦西里把他送到圣彼得堡远郊的皇村去上学。我是从莫斯科坐了一夜火车到圣彼得堡的。那时候可能他们是坐马车去的吧!一路上,我望着月光下白雪皑皑的原野、一片片树林和亮着灯光的村庄,仿佛听到了嘚嘚的马蹄声。
  到了圣彼得堡,接待我们的朋友特意安排我们去参观普希金城,那里就是当年的皇村。那幢灰色的四层楼,就是普希金上学的地方,他从1811年秋天到1817年夏天,一直在这里学习和生活,据说连寒、暑假都很少回家。学校的右边是宫殿,左边有教堂,四周被公园环抱,风景十分优美。
  走进学校,当年普希金上课的教室里庄严肃穆。我仿佛听到他还在向人们朗诵他的应考诗作《皇村中的回忆》。他的抒情诗《哥萨克》、《致诗友》、《欢宴的学生》、《玫瑰》、《欢乐》、《给她》、《窗》、《真理》、《心愿》等,都是在这里上学时创作的,当时就以韵文的优美和精巧使人惊讶。
  在物理实验室里,我们看到了他的成绩单。在一个展览里,还看到了他的两幅亲笔画,一幅上画一只狗,一幅上画一个少年,都很有个性和感情。楼上的N14是普希金的寝室。寝室很狭小,只放着一张单人床和一张书桌,还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我在寝室门口站了很久,仿佛还看到他在深夜里凭窗凝思。
  普希金在皇村读书的时候,正是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侵犯俄国的年代,虽然学校里的孩子们不可能弄清引起这场战争的复杂原因,但他们也明白这个怀有征服世界野心的侵略者妄图奴役俄罗斯民族。普希金也意识到,从最大的屈辱和毁灭中拯救祖国,这是每一个俄罗斯人的神圣职责。所以,他少年时代的许多诗作就洋溢着真诚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他回忆皇村6年的学校生活时说:“在那里,我从幼年成长为初谙世事的少年,在那里,我在大自然和幻想的抚育下,懂得了诗歌、欢乐和安恬。”
  1817年夏天,他从皇村学校毕业后,被外交委员会录用,去圣彼得堡工作。当时的俄国仍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但西欧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及1812年俄国抗击拿破仑侵略的胜利,恰似连续不断的地震,使这个国家,主要是贵族阶级发生了分化。贵族出身的普希金,目睹了当时沙皇的黑暗统治,官吏横行,亚历山大一世的宠臣阿拉克切耶夫的专制暴虐和对进步分子的镇压,于是对沙皇的统治产生了不满。在阴沉沉的涅瓦河畔,“一个沉思的歌者凝视着那暴君的荒凉遗迹”,大声疾呼:
  我要为世人歌唱自由,
  我要惩罚皇位上的恶行。
  这首1817年底创作的《自由歌》,后来传到了沙皇手里,成了把他流放到南方的主要理由。
  在圣彼得堡逗留的日子里,我读着他在南方流放期间写的诗,那感受,比我在中学时代读他的诗时亲切得多,也深刻得多。他,在黑海岸边,在顿河草原,在高加索山岗上,在克里米亚,在敖德萨,在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一行行诗,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他在那里顽强地思索着当时的社会矛盾,大胆地结识了十二月党人。在他看来,当时的俄国是一个巨大的牢狱,人民就是囚徒。于是,他带着《高加索的俘虏》,带着《茨冈》,带着《囚徒》,还带着他的《短剑》,向专制制度,向暴君,发动猛烈的进攻。
  后来,他又回来了,回到莫斯科,回到圣彼得堡。无论到哪里,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他都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到30年代,他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和一系列散文、小说的创作,成为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从此,俄国文学才进入世界文学的先进行列。
  在俄罗斯,我到处寻找普希金的足迹。在当今人类必须在精神和信仰上给予拯救的时候,我们越来越感到离不开他,他是一部全人类都需要的心灵的“圣经”。
  (罗雪村插图)(附图片)

身临其境说幼教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身临其境说幼教
  李新烽
  “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我来到约翰内斯堡杉腾幼儿园,孩子们的欢快与天真,使人感到鲜花般的小天使是多么自由幸福。深入观察,更发现这里着重能力培养和基础教育,很给人以启发。
  在国内时,常听人提到外国学生的生活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兴趣爱好广、创新思维活跃。这固然与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但亦与教学方法密不可分。在南非,我看到这种教育是始于幼儿园的。
  南非幼儿园按年龄分班级施教,不同班级有不同的、相互联系的教学内容和相同的、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1至3岁的孩子,主要教给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能力——说话和走路;4到6岁的孩子,主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同时创造机会让他们认识自然、接触社会。
  对于牙牙学语的幼儿,语言训练从最基本的称谓开始,逐渐向文明用语过渡,最后到十分简单的生活对话。走路则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先走稳再走好,接着是快走与跑步,然后学习踢球。据介绍,这一阶段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为加强照顾,每班配备两位老师。
  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运用最简单的工具开始,如怎样正确地拿笔写字、用剪刀裁剪东西、用浆糊粘贴彩色纸片等等,然后再循循善诱地教导他们如何拿笔写字画画、如何运用剪刀、浆糊和彩色纸片制作简单图形。在幼儿园,常常看见这些小孩子围坐在小桌子旁,认真细心摆弄小手中的东西,每当他们做好了某件成品,都情不自禁地笑起来。老师便把他们的小作品一一贴在墙上或摆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有种成就感,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一次制作鸵鸟,做好贴在墙上之后,孩子们才发现忘记了给鸵鸟做尾巴。在老师的启发下,一个小朋友剪了一段灰毛给鸵鸟添上,大家拍手叫好。由是观之,动手、思维和自信心的培养是三位一体的,教师不是说教一番,不停地灌输教导,而是启发和诱导,让孩子们在动手的同时又勤于动脑,做到手巧心灵、心手一致。
  这种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体现在课外活动之中。走木桥、溜楼梯、跳沙坑,甚至是玩大盆中的水、推汽车轮胎玩,都是为了让孩子在运动中动手动脑、认识自己和锻炼身体。只要天气晴好,孩子们的多半时间在室外活动。园丁们说,现在的孩子坐着看电视用眼睛过多、动手动脑室外活动太少,幼儿园教育就是要纠正这种偏差。至于自己的基本生活,早晨到校后,自己将书包放到指定位置;上午10点的早茶时间,孩子们从自己的书包中取出带来的东西吃,俨然一个小大人,老师是看着不管的;幼儿园的厕所也别具一格,尿池和便桶皆为小号,适合孩子的身高,让他们自我照顾。
  幼儿园还开设了音乐、绘画、舞蹈和计算机等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这些课程无疑是需要孩子们既动手又动脑,同时也是面向未来的。对孩子而言,弹钢琴、学电脑,确实为时尚早,但“醉翁之意不在酒”,为的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
  幼儿园教育虽是最基础的教育,但它是为未来培养人材,这就需要让孩子们多接触社会。在这方面,幼儿园老师也是用心良苦,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双管齐下。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来到农田和草地,认识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和牛、羊等动物;走进医院,穿上白衣、戴上口罩、拿着助听器,学做医生。与此同时,请消防队来幼儿园给孩子们演示怎样灭火,请警察来给他们演示交通灯的变化、讲述灯信号的意义,请小狗、小兔等小动物来给小孩子们做表演,拿来电话机让他们学打电话,戴上耳机让他们学听录音……一切都是在轻松自然中度过的,看到的是天真活泼,听到的是欢声笑语,老师没有说教训斥,孩子没有愁眉苦脸。
  儿童要健康成长,需要老师培养、教导、爱护。这种教育和爱护应该是顺乎自然,合乎孩子的童心,适应孩子的健康发展,从小逐步培养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使其早日经风雨见世面。“他山有砺石、良璧逾晶莹”,南非的幼儿园或可给人一点启示。

中文博士纳赛尔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中文博士纳赛尔
  涂龙德
  从今年3月28日开始,每天中午12时整,当北京地区的听众打开收音机,并把频率调整到FM88.7,收音机里就会传出一位男播音员的浑厚声音:“这里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再往下细听由他主持的新闻、音乐节目,熟悉阿拉伯语的朋友不难听出这位播音员带有一点埃及口音。不错,他就是来自尼罗河畔的纳赛尔·阿卜杜勒·阿勒先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阿拉伯语部对北京地区广播的临时专家兼节目主持人,一位致力于传播阿中友谊的埃及朋友。
  纳赛尔是今年2月初正式开始在阿语部工作的。每天,他总是西装革履,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早早地来到了办公室。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勤奋、精明、干练的纳赛尔基本上熟悉了制作广播节目的各项工作,成了一名“多面手”,并迅速将自己融入阿语部这个大家庭。目前,纳赛尔不仅承担了大部分对内阿语新闻节目的播音,还与同事们合作主持《东方音乐之旅》节目,并负责多个专题节目的定稿。
  纳赛尔1964年出生于埃及的穆奴非亚省。1986年,他获得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学士文凭,1991年获该校中文系硕士学位。1996年,纳赛尔又获得了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博士学位。目前,他受母校的委派,正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读博士后,主攻中文信息处理专业。纳赛尔已经翻译出版了巴金的小说《雾》,张贤亮的小说《土牢情话》。另外,他还参与翻译和编写了《阿拉伯古代文学选》和《埃及名胜古迹系列》等书籍。因此,纳赛尔此前早就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1984年起,纳赛尔已5次来华进修中文或访问,谈到在中国的感受,纳赛尔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各个方面“天天都有变化”。但是,令他感触最深的是,中国人都以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各民族文化在中国实现了互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纳赛尔说,在中国,领导干部往往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十分重视为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舞台。因此,他认为中国的“新长征”——改革开放大有希望,中国大有希望。
  纳赛尔表示,他未来几年内的主要目标是写一本有关中国的专著,通过记述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把一个生机勃勃的、真实的现代中国介绍给阿拉伯朋友们。因此,他希望能在中国多停留一段时间,并尽可能多地接触各阶层的中国朋友,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创造条件。纳赛尔说,他知道这样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有时甚至得不到亲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但是,“我喜欢中国文化,热爱中国,为增进和加强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之间的友谊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一生无悔、不可动摇的选择。”

怀古与时尚(图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怀古与时尚
  徐良惠摄于奥地利维也纳

马斯喀特的“静”与“净”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马斯喀特的“静”与“净”
  黄培昭
  曾听一位在阿曼工作过的同事说,首都马斯喀特的“静”与“净”常令他魂牵梦萦。一踏上阿曼的土地,我不禁叹服同事深得马斯喀特的真味。
  马斯喀特依山傍海,地形大体呈狭长的条状。在相距不远的碧海和赭山之间,这座美丽的城市仿佛山水之间静卧着一条绿色长龙。市内多是三层高的白色别墅式建筑,缄默无语地掩映在浓浓的绿色中,一幢幢风格各异,有的镶嵌着绚丽的彩色玻璃,有的粘贴着古朴的马赛克,有的矗立着典雅的圆柱,可谓处处皆景。
  马斯喀特真静。平日里,除了大街两旁树上的鸟声和汽车划过路面的沙沙声,很少听到别的响声了。到了下午,骄阳似火,大地炙热,空气像是要着火的样子。这时,路上鲜见人影,城市仿佛进入了休眠状态,静谧得有些可怕。只有当夕阳西下,暮色四合,马斯喀特才从酣睡中醒来。在室内憋闷了一天的人们,开始携妻将子,邀朋唤友,结伴来到海边,或在月光下席地而坐,或围聚在咖啡店前露天广场的小桌旁,一壶“呼噜噜”响着的水烟,一碗香甜的红茶,抑或一杯苦涩的阿拉伯咖啡,伴着隐约入耳的涛声,悠然消磨着漫漫长夜。四下静极,只有具有浓郁特色的阿拉伯音乐不绝如缕地阵阵响着。
  马斯喀特真净。井然有序的街道纤尘不染,鲜花簇簇,绿树成行,虽然没有“不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标语牌,但人们都十分自觉地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街心花园的草坪绿意葱茏,惹人心醉。家家户户的院内都种满椰枣树、棕榈树和姹紫嫣红的鲜花,藤属植物生机勃勃地次第爬满了住宅的院墙。我住的公寓前,各种花卉和树木经专业园艺师精心修剪、拾掇,显得妙趣横生,青翠欲滴,我每每路过,总怀疑这花木是不是人造的,忍不住要伸手抚摸抚摸。
  这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可对阿曼这样一个气候酷热、严重缺水、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沙漠国家来说,却又是多么来之不易啊。听说,阿曼就连种花植草的土壤,都要花巨额外汇从国外进口。
  其实,静和净只是表面现象,由此折射出的,是阿曼蓬勃发展的一个侧面。阿曼是个不喜欢抛头露面的国家,很有个性,它追求的似乎正是“宁静而致远”。中立、和平的对外交往,使它得以专注于本国的经济建设。目前阿曼人均收入已逾6000美元,颇令人刮目。
  说起来,马斯喀特真正得到发展的历史还不过30年的时间。50年代,这里还只是一个数百户人家的小村庄,与它曾为公元1世纪的小港口一样,默默无闻。70年代,29岁的卡布斯作为阿曼历史上第15位苏丹上台执政。他勤于治国,为政开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举措,利用日益增多的石油收入,办学校,兴教育,修公路,搞建设,迅速改变了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阿曼由此被西方誉为“由落后的中世纪一跃进入现代化的20世纪的国家”。
  马斯喀特,愿你带着可爱的“静”与“净”,跨入更加美好的21世纪。

以色列之春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以色列之春
  黄陵渝
  春天来了!以色列那繁花似锦的景色又展现在我的眼前。但见全国各地,绿茵茵的田野上,铺满怒放的黄花、蓝花、紫花……山石间翡翠般的爬山草、狗尾茸和一些叫不出名的中东地区特有的花草,或灰或暗,在春风中施展着魅力。城镇里,绿叶婆娑的棕榈树下,青草如茵,鲜花如织。街旁的蔷薇花开了,红的,黄的,粉的,衬着嫩嫩的、油光光的叶子,煞是好看。那挂满紫色、绿色和白色花朵的丁香树,送来阵阵沁人的幽香。庭院里,阳台上,到处盛开着争奇斗艳的鲜花:水仙花、石竹花、猫眼花、月季花、君子兰、仙客来、鸢尾花、天堂鸟、香豌豆……让人赏心悦目。
  在以色列,最负盛名的是玫瑰。4月初,所有的玫瑰园都开满了缤纷多彩的玫瑰花,花瓣像天鹅绒般娇嫩,在清澄的蓝天白云下,舒展着诱人的花姿,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关于玫瑰花,我曾听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在以色列的一座城市中心,一位外国女青年从花坛中采下一朵红玫瑰。她还没来得及直起身,就听见“嚓”的一声,一辆小汽车急刹在她的身旁。从后座窜出一个胖墩墩的男人,冲她大声吼道:“你想过你在干什么吗?你在自己的国家能这么干吗?每年都有上百万外国游客到以色列来,要是人人都像你,摘下一朵花,后果会怎样?”喊完话,他就招呼车中其他的人去把警察找来。女青年惊呆了,问:“这个疯子是谁?”一个人把她拉到一旁,说:“他是市长,一看到这种事就会火冒三丈。”这时,一位在场的年长的外国游客拿出一张支票,走到市长跟前说:“我在全世界见过许许多多的市长,可从来没有见过为一朵花发这么大火的市长。这花一定非常值钱。给您100美元,就算作对它的赔偿吧。”这个故事把以色列人粗率、耿直的性格和对自己国家哪怕是一草一木都极其珍惜、疼爱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以色列人不仅把鲜花看做美化环境的心爱之物,还将之视为家人、朋友间抒表心意的象征。每到安息日或节日之前,人们都要到花店买一束花,供全家人欣赏。小伙子在追求姑娘时,常常会向心爱的人献上一大束鲜花,或一只插满鲜花的大花篮。当朋友心绪不佳时,人们会送上一束金灿灿的小向日葵、或粉红色的康乃馨、或淡青色的菊花,帮助朋友消除心中的烦恼和忧虑。
  以色列人如此爱花是有原因的。位于西亚边缘的以色列,大部分国土为连绵的戈壁丘陵,长年缺水,碱性很大,又年年经受8个月的烈日酷晒。在这样恶劣的土地上,寸草都难生长。可是,以色列人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采用他们独创的滴灌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育种、保鲜、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奇迹般地培育出了鲜艳、芳香、花期长、不易凋谢、耐旱耐碱、便于运输的各种鲜花。这些花不仅美化了国内环境,还出口国外,每年为国家创汇2亿多美元,就连世界花卉出口大国荷兰也对之不能不刮目相看。

非洲珍禽——皇冠鸟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非洲珍禽——
  皇冠鸟
  刘梦熊
  我们工作所在的奇巴农场,地处乌干达东部边境,是我国援建的一个机械化大型农场,拥有1万多亩耕地,以生产稻谷为主。
  在我们的农场四周,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绿油油的草原。这儿的野鸟特别多,其中,有一种高腿长颈,体态优雅的皇冠鸟儿最引人注目,田埂上、水田里、水沟边都能见到。它们还常常飞到我们的院子里,觅食,戏耍,就像家养的鸽子与人亲密无间。
  “这是我们的国鸟,绣在我国红黄黑三色国旗的中央。在国徽上,也有它美丽动人的形象。皇冠鸟是国家和民族尊严的象征,谁都不会伤害它。皇冠鸟属鹤类,目前世界上有15种鹤,皇冠鸟被称为鹤中之王。”乌干达朋友告诉我。
  闲暇时,我常常漫步于农场的田间小径,细细观察皇冠鸟的活动。它全身的羽毛呈深浅不同的灰色,光华熠熠。在它的头部:清癯无羽的双颊上,一对圆眼睛炯炯有神,鬓角雪白,垂肉火红,一块乌黑的绒缎覆盖着前额,脑后佩戴着一顶由坚硬鬃毛织成的锦冠,金光闪耀,酷似皇冠,皇冠鸟之美名由此而得。
  皇冠鸟不仅体形优美,而且善舞。每当晴朗的傍晚,清风徐来,暑气消散,皇冠鸟就开始高歌欢舞。它们有时成双结对地跳“双人舞”,有时围成圈儿跳“集体舞”。开跳之前,一只只鸟如绅士淑女般相互躬身颔首,表示相邀之意。然后,它们双翅微展,企足延颈,轻盈起步,渐趋急骤,最后竟舞得如醉似痴。欢舞中,皇冠鸟不停地“哦啊!哦啊!”鸣唱着,声闻遐迩……直至夜幕降临,它们才陆续离去。
  皇冠鸟感情非常丰富,喜欢唱歌。歌声轻柔舒缓,清婉动人,或抒发自己的欢愉,或表达相互的情爱。在子夜和黎明时分,我常常听到皇冠鸟动人的歌声。因而,当地的农家、牧民都把它们视同清晨的公鸡啼鸣。
  笔者曾拜访过几位乌干达野生动物专家,他们介绍了皇冠鸟一些非常有趣的习性。
  皇冠鸟喜欢在池塘、沼泽地、湖河岸畔栖息,以昆虫、青蛙和草籽为食。每年5—7月产卵,卵为双数,一般2—4枚,最多的达6枚。孵化在僻静的水草丛中进行,雌雄轮流相守。一个月后,幼鸟破壳而出。它们在父母的爱抚和保护下成长,10岁左右开始求偶。一旦结为鸾俦,便形影不离,终生相依。一方遇难,另一方舍生相救。一方死去,另一方则长期哀鸣不已,而且绝不另寻新欢。皇冠鸟对爱情的专一和忠贞,令人类为之动容。野生动物专家说:鹤是长寿动物,皇冠鸟的寿命一般可达120岁,高者可逾150岁,是禽鸟中的“老寿星”。
  皇冠鸟美丽端庄的体态,能歌善舞的天性,忠贞不二的爱情品格,长寿经年的阅历,深受乌干达人民的喜爱和崇敬。它不仅成为乌干达的国鸟,不少国家机关、学校、企业、旅店、球队也以它命名或以它为标志。花布、服装、雕塑、木雕等都有皇冠鸟婀娜多姿的美丽形象。
  乌干达朋友还给我们讲述了许多有关皇冠鸟的美丽传说。一说,一对皇冠鸟某日正在如醉似痴地跳舞,突然,一支利箭射中雌鸟的头颈,雌鸟惨死,雄鸟哀鸣不已。无数的皇冠鸟飞来泣别、送葬,感动天地。猎人见状,悔愧终生。又一说,一位农夫在田野里干活,见草丛中有一窝皇冠鸟蛋,顿生歹念,偷食了一枚,天神发现后告诉了皇冠鸟群。霎时,千万只皇冠鸟一齐飞来,将偷食者双眼啄瞎,永不见光明。这些传说,表达了乌干达人对皇冠鸟的尊崇,也是人们用来警告不法之徒,以保护鸟类的一种办法。
  如今,大象、犀牛等野生动物在非洲滥遭捕杀,但皇冠鸟在乌干达仍过着宁静无忧的生活。皇冠鸟可以歌舞于田间,倘佯于城镇,与人擦身而过而不受惊扰,怡然自乐,实在令人感到欣慰。(附图片)

樱花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樱花
  戴小华
  今年,我在樱花盛开的季节来到京都。美得勾人心魂的樱花,有的如珠帘,有的似瀑布,有的像帐篷,有的若花伞,将京都染成红、粉、白三种颜色的绚烂,令人迷醉。
  樱花多达100余种,除非是极专门的植物学者,否则极难正确辨识各类不同的樱花品种。不过众所公认最美丽的樱种,首推开放极其茂盛,且枝叶下垂落地的“枝垂樱”。尤其是日本东北地区夕前域的枝垂樱,更被誉为“天下一品”,即举世无双之意。讲究细节的日本人,将樱花由“含苞”到“凋落”的过程,分成“三分开”、“五分开”、“七、八开”、“全开”数阶段。
  史书记载,日本人第一次正式大规模赏樱活动,是公元812年平安时代宫廷中的樱花之宴;而最豪华的赏樱壮举,则是公元1598年,丰臣秀吉于京都醍醐寺举办的醍醐赏樱。
  其后赏樱开始平民化,如今一到樱开时节,扶桑诸岛国民视为一大盛事,并特别订立了一个庆典来庆祝,叫做“花见”(即赏樱之意)。日本人总是怀着朝圣之心,拜谒今春的樱花容颜,樱花树下的酒宴嬉戏,亦充满迎接新春新年度开始的况味。
  即使樱花落时,日本俳里通常也不用“花雨”这个词,而是有个专用语,叫“花雪”,或者“花吹雪”。当樱花“全开”,并有部分熟透的樱瓣开始飘零,下起“花雪”时,正是最美的赏樱时机。
  落花从来是无声无息地辞枝委地,即便是花雪,也仍然是一幅明丽而安详的画面。但到了中国诗人龚自珍的笔下,就不同了,落花可以被描述成千军万马,有声有色。“……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这是何等壮美的气势!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