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6-11-11第10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1995·中国农村经济风云》出版发行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1995·中国农村经济风云》出版发行
人民日报经济部农村组和全国党报农村报道协作网编著的《1995·中国农村经济风云》一书日前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务委员陈俊生为该书作序。
《1995·中国农村经济风云》通过1995年中国农村经济十大新闻和各省、市、自治区农村经济十大新闻及其背景介绍,真实记录了1995年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并附有各省、市、区农村经济概况和有关数据资料,内容翔实,资料丰富,权威性强,是一本了解和研究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参考书。欲购者请与人民日报经济部农村组联系。联系人:周泓洋、彭俊,电话:010—65091020,65092103,邮编:100733。

小辣椒大市场——记“湘研”辣椒名牌战略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小辣椒大市场
——记“湘研”辣椒名牌战略
王利亚左丹
“湘研”辣椒,以其品质优良、品种齐全“辣”出了名,也“辣”出了众多的荣誉:1993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湖南省政府金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出“湘研”辣椒的湖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充分利用名牌效应,瞄准市场,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佳效益,“清水衙门”的科研所变成了富裕户。
巧借他人之手,把种子推向全国
80年代初,以原任所长张继仁为主的科技人员研究出了“湘研”辣椒。但是,当时蔬菜所是靠贷款20万元办起来的,拿不出钱搞推广。张继仁采取借他人之手的办法,把“湘研”辣椒推向全国。
1987年春天,广西南宁市郊区一位名叫莫显智的农民给张继仁写来一封信说,听说蔬菜所有个好辣椒种,想试种,但每500克种子要花60元,买不起。张继仁收到这封信后,当即回信并无偿相送500克早熟种子,只给他提了一个要求:到年底,写信来报个结果。年底,莫显智写来一封千恩万谢的信。他告诉张继仁,那500克种子播了10亩地,一年下来收入10万元。张继仁如获至宝。他把信复印了几十份,分别寄给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领导、农业推广部门以及南宁市、郊区的领导。这些领导们收到信后大吃一惊,立即实地考察,果然情况属实。接着,莫显智家里来了上千人参观学习。“湘研”辣椒很快在广西名声大振,迅速推广,现在种植面积已达20万亩。
到1995年,“湘研”辣椒种植地域覆盖全国28个省市区,种植面积达150万亩,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等省区的种植面积都大大超过了湖南。
利益关系加法律保护,把研究所与经营者捆在了一起
“湘研”辣椒声誉远播后,蔬菜所申报了专利。他们把种子经营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用利益驱动吸引人家“为我所用”。蔬菜所根据制种条件的需要,在全国几个省确定了制种基地,实行两种制种形式,一种是交给地方制种公司,一种是选择制种5000公斤以上的大户,其全部技术则由蔬菜所提供。这种技术有其特殊性,必须每年制种才能高产,保证纯度,生产者无法单独制种。蔬菜所与种子公司和大户是买卖关系,年初签订合同,种子制好后,全部交给蔬菜所经营,制种者没有经营权。年轻的现任所长邹学校带着几分得意告诉我们,这几年蔬菜所每年制种5万多公斤,都是外省为我们作“嫁衣裳”;提供制种用地4000多亩,制种资金2000多万元。
这种似乎“不平等”的交易,对方却都乐意接受,原因很简单,能获得丰厚的回报:经营制种的单位每年可获利上百万元,制种大户也是每年近百万元的收入。同时,蔬菜所还运用法律手段对他们直接销售种子进行控制。利益关系加上法律保护,把蔬菜所与经营制种的单位和大户捆在一起,互守契约,棒打不散。
靠过硬质量打击假冒
近几年,“湘研”辣椒种子俏,价格也高,500克种子市场价炒到上千元,假冒伪劣种子也兴风作浪。蔬菜所对假种的致命打击是提高种子质量。市场上越是假种多,他们就越保证质量。1991年,在北方制种基地一次烧掉30多万元纯度不够的种子;1995年又销毁了价值40多万元质量达不到标准的种子。这样,保证种植“湘研”辣椒的农民有可观的效益,有些种植户第一年买假种上了当,第二年死活也不乱买种。记者曾在蔬菜所见到一位购种者,这位农民打扮的人快人快语:我宁愿跑几百公里到这里来买种,靠得住,买“二道贩子”的过手货不放心。为了满足农民购种需要,今年蔬菜所在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湖北等省区设立了销售网点,这样实际上是在全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市场,以种子的质量“一统天下”。

马陵山花别样红——新沂市“立项增收奔小康”活动纪实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马陵山花别样红
——新沂市“立项增收奔小康”活动纪实
马敬昌李璋立李运来
“家有十头牛,致富不用愁;家有百只兔,稳达小康户;家有百只羊,盖起小楼房;家有百头猪,十万拿得出;家有千羽禽,赛过大财神。”这是地处苏北马陵山区的新沂市,自去年7月开展“立项增收奔小康”活动以来,全市广为传播的一首致富民谣。
这项旨在引导千家万户选好致富项目、确立致富目标的“立项增收奔小康”活动,在新沂市开展一年多来,广大农民新上的致富项目,犹如马陵山上烂漫的山花,红红火火开遍千家万户。全市上半年人均纯收入2200元以上的经济收入小康户达到3.3万户,占总农户数17%以上。
基础突破:让家庭细胞活起来
新沂市地处苏北丘陵山区,是江苏经济欠发达的县(市)之一。前几年,新沂市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大力实施“以路兴商,以商促工,工商兴市”的发展战略,市乡工业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但由于整体实力差,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致使农民人均收入长期徘徊在温饱线上。据调查统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由1990年的690元增长到1995年的1763元,但年均增长仅有200余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民人均纯收入几乎近于负增长。由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农村隐形失业严重,农民负担过重,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干群关系紧张,不安定因素增多。针对这些现状,去年年初,新任市委书记郭希忠带领市委常委一班人利用近两个月时间深入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问计于民,寻找发展之路。市委常委一班人通过对一批“致富先行村”研究剖析,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农村致富奔小康的落脚点是家家户户走向富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千家万户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于是,一项以激活家庭细胞、增加农民收入、快步奔小康为目标的“立项增收奔小康”活动,在去年7月的一次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郑重提出并开始实施。
立项增收:多种经营挑大梁
在强调激活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基础上,新沂市委、市政府把“立项增收奔小康”活动的着力点,放在一家一户的增收致富上。去年在全市农户中开展“立项增收奔小康”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在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三高”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每个家庭从最熟悉、最易干的项目做起,或种植、或养殖、或加工、或贩运,确立最易操作的创收项目。以每户4口人计算,定出全年多种经营户均纯收入不低于4000元的经济指标。今年全市又对全市作出了新的立项增收标准,即多种经营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的家庭为经济收入小康户,某一项目纯收入达到5000元的为规模大户,超过1万元的为状元户。立项增收标准明确,可操作性强,既能全面了解每个农户家庭及全市多种经营发展情况,又能对全市多种经营发展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使乡村两级在组织多种经营生产上有了“抓手”,农民家庭在发展多种经营上也有了明确的方向。
广大农民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有的搞种植,有的搞养殖,有的搞加工,想干啥就干啥,能干啥就干啥,政府不搞行政命令,干部只当参谋,各户根据自己的特点、优势和经济条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处市郊的新安乡,根据市里“立项增收奔小康”活动的要求,迅速组织乡村240多名精干力量,通过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逐村逐户了解群众收入状况。调查中,他们按照畜禽养殖、瓜果蔬菜、劳务输出等五大类,逐项逐条核算收入,准确掌握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农户的条件和特点,选好致富项目,并填写“致富卡”,注明致富项目,落实致富进度和包户干部或党员姓名。
亮出硬招:严格考核促发展
新沂市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对“立项增收奔小康”活动进行了三次考核活动,每一次都是统一部署、统一时间、统一组织进行的。考核的方法实行自下而上的户签字、村申报、乡审查、市验收的程序。市里对乡镇干部工作实绩的考核内容,重点是考核农民收入、财政收入、农村储蓄和工农业投入,并规定第一年完不成任务的乡镇正职领导,降为副职主持工作,第二年仍完不成任务则自动离岗。乡村干部认为市里的这一措施是治懒治散治虚的“绝活”,工作压力感普遍增强,千方百计为农民增收致富办实事、搞服务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市四套班子成员对多种经营项目均有分工,市涉农部门也有具体明确的责任,各乡镇也把多种经营项目分解到乡镇负责人和业务部门,这样就形成了条块结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市和各乡镇还注意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广泛开展科技服务、资金服务和信息服务,开拓市场,尽力解决农民家庭经济中的困难和问题。今年上半年,市乡合作基金会仅向群众发放多种经营扶持款就达1000多万元,同时市财政也发放了大量的财政周转金,用于扶持多种经营项目。各乡村把闲置的散废地实行统一管理,优惠提供给种养大户。
虽然“立项增收奔小康”活动开展只有一年多时间,但新沂市致富项目正在结出累累硕果,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正在明显加快。到今年6月底,全市共新上各类致富项目36.4万个,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在农林牧副渔五业中,已涌现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1914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0%,年创造经济收入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8.6%,许多农民通过立项增收成了小康户、富裕户。市委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刘秀达告诉我们,到年底,新沂市农民人均收入可达2400元,比上年净增收入可突破500元。照这样下去,不用两年,全市实现小康目标大有希望!

俺要订份《人民日报》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俺要订份《人民日报》
今年六月七日本报农村经济版报道了姚坪乡万斤春茶待销的事情后,各路客商闻风而动,纷纷赶赴姚坪,茶农们露出了甜美的笑容。如今,尝到甜头的茶农纷纷抢订明年的报纸——
十月六日,湖北省房县姚坪乡龙滩坡村传出新事:从来不订报看报的该村茶农张昌保破天荒地拿出了两百多元钱,到乡邮电支局订了份一九九七年的《人民日报》。
据姚坪邮电支局会计告诉笔者,该乡已有八十多位农民决定订购明年的《人民日报》,他搞了多年的报纸征订,从没见过这样的情况。
原来,《人民日报》今年六月七日农村经济版“服务台”栏目刊登了《姚坪乡万斤春茶愁销路》一文后,一下子将福建、广东、云南的客商吸引来了,一度为销路忧心忡忡的茶农终露笑脸,仅张昌保一家就因此创收二十一万元,这下他尝到了《人民日报》的甜头,该乡的其他茶农们也都尝到了党报的甜头,难怪这些茶农们纷纷抢订《人民日报》呢!
吕世品李平

差转台应多放科教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差转台应多放科教片编辑同志:
现在全国许多乡镇建立了电视差转台,有些差转台确实在服务群众生产、生活,帮助农民科学种田上做出了很大贡献,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但也有一些差转台利用政府和农民集资购买的设备,一门心思赚钱,每天晚上的节目不是点歌,就是打打闹闹,群众很不满意。
国家提倡大办农业,科技兴农。农民在果树嫁接、水产养殖、大棚菜种植等方面,样样都离不开科技。乡镇电视差转台除了为农民播放一些故事片,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外,应多放一些引导、帮助农民致富的科教片,通俗、直观地普及农业科技,切实为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粮棉丰收以及农民致富奔小康服务。
湖北襄阳县王占林

绿漫敦煌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绿漫敦煌
新华社记者孙玉遐
想象中的敦煌,一定草疏树稀。记者置身这片文化古迹群中方知这里是绿的世界。
靠近敦煌城,千姿百态的绿在风中展现出道道风景。绿树成林、果园片片、庄稼葱葱。公路两旁和田埂上布满红柳、沙拐枣、野燕麦、骆驼刺、白杨、胡杨。农田、村庄更是掩映在绿树丛中。正如一位诗人所言:“杨柳丛中麦浪翻,桃李杏园罩棉田。不望巅峦祁连雪,谁疑敦煌是江南。”
记者向往过敦煌,不过想象中它该是陈年古迹与荒漠的组合。今日走近,感到它远比传说要饱满丰盈。因为这里有浓郁的绿色相衬。敦煌是河西走廊西端的小城,面积3.12万平方公里,人口11万多,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祁连雪水汇成的党河滋润着这片沙漠中的平原。历史上这里是大漠旅途的驿站,丝绸之路的重镇。
敦煌城内,宽阔的马路两旁杨柳依依。城中心圆形花坛里用白色大理石雕塑的反弹琵琶女,被鲜花、绿树层层环绕,以此为中心辐射的街道,被杨枝柳叶月季花装点着。据当地人介绍,敦煌坐落在党河冲积扇上,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有丰富的祁连雪水,宜农宜林。除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这里还是西北著名的瓜果之乡。李广杏清香甘甜;黄河蜜瓜形圆、瓤碧;鸣山大枣单颗重量达45克;由无核白、紫珍珠等51个品种组成的阳关葡萄更是闻名遐迩。夏日的敦煌,树绿、花红、瓜果飘香,若不是近的石窟、远的雪山提醒,难以想象这是大西北。
当地的一位干部说,敦煌有如此的绿同这里的人民抓植树造林密切相关,先后治理了党河,建起库容1700万立方米的党河水库和五座小型水库,270多公里长的水渠纵横田间。现在全市的总灌溉面积32万亩,25万亩耕地全为水浇地,农区林木覆盖率达18.8%。因此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市。绿化给这里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变化。当地气象部门统计,年均8级以上的大风天已由80年代前的19天减少到目前的7天至8天,沙暴天数明显减少。
如今的敦煌,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农副业迅速发展。全市16万亩粮食、8万亩棉花、4万亩林果、2万亩菜保证着当地人及外地游客的粮、菜、果供应。全市农业产值突破1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200元。敦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沙漠宝地。

高效农业园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高效农业园
杨庆文程召荣
位于大别山北麓的革命老区河南省光山县,有4位青年农民投资90万元,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把本县马畈镇锡山村荒凉的南大山,变为133.3公顷水平梯田,并已全部栽上果林和药材,今夏套种的大籽瓜,已获收入16万多元。目前,4位青年兴办的这一高效农业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4位创业者易明尚、李广学、易善松、易明全都是30岁左右的农村青年,易明尚当过7年党支部书记。前几年他在广东承包工程,年收入少则10万元,多则30万元。闯世界不仅给他们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而且看到广东农民从事高效农业也使他们转变了观念,认识到只要有新思路和视野,务农也能创大业赚大钱。于是毅然放弃了暂时的诱人收入,回到家乡承包了长期荒芜的南大山,着手创办高效农业庄园,并与镇村签订了50年的承包合同。
这4位青年以山为家,艰苦创业,自己动手和雇请劳力造水平梯田133.3公顷,修盘山公路10公里,架专用电线1.5公里,种植板栗苗7.6万株,其它杂果1万株,间作套种“光桔、杜仲、百合”等名贵药材近1公顷,桔梗68公顷,养猪40头,养鸡2000只,利用山间7公顷的荒废宜渔水坝养鱼3万尾,建一个粉条加工厂。在管理方法上,他们制定了具体的规章制度,聘请林果种植、养殖技术人员6人,林场管理人员16人。
不久前,4位青年已与山东省一家药材集团总公司签订了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包回收68公顷桔梗的合同。易明尚充满信心地说:“如果不出现天灾人祸,光中药材一项,两年后每年就可收100万元。”

衡山乡乡连通柏油路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衡山乡乡连通柏油路
本报讯湖南省衡山县已成为湖南省乡乡镇镇通柏油路的第一县。衡山县属湘南丘陵,长期以来,等外公路占总里程的百分之八十二,一度成了制约衡山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这种情况,一九九五年初,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上等级公路当作县域经济腾飞的突破口来抓,在财政没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采用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两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二千七百二十万元。近两年,该县公路两旁新增门店、摊点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二千二百多个,去年新增产值十三亿元,其中有三十二家外资企业先后在衡山落户。(成新平)

井陉红小豆香飘海外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井陉红小豆香飘海外
本报讯河北省井陉县今年已向日本出口红小豆达一千二百多吨,预计到年底出口量可达一千五百吨,占全国出口量的十分之一,创汇八十多万美元。“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井陉县,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水文条件,使全县大部农家在田间地头间作红小豆。近年来,井陉县组织有关农业院校的专家,专门研究红小豆发展问题,并汇集全国十几个品种在本地试种。目前,该县已形成了年产数千吨、面积十万亩的生产规模。据县委书记王金廷介绍,明年红小豆出口量将达到两千吨。
(宋贵平韩建忠)

内外专家一样香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内外专家一样香
尤希文
秋播前,某乡举办技术培训班,专门邀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教授来讲课。从选用良种、播种要求、栽培技术等一一讲起。这些常规知识虽然本乡的几位农技干部个个都懂,人人能讲,但是乡领导说,请专家、教授下来讲课效果不一样,说明我们抓科技力度大。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农”逐步深入,不少农村出现了到大城市“抢”专家、请教授的事,这是非常可喜的。专家、教授下乡对于传授科学技术、开发新的项目、加快农民脱贫致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发挥本地技术人员的作用。少数地方尽管当地有些技术人员早被评上高级职称,也在专家、教授之列,但明显不如外面请来的吃香。按理说,本地农技人员对推广普及科学技术有着更多的优势。比如,熟悉情况,对农民技术水平比较了解,更容易掌握技术推广和转化的难点。可是,有些技术人员不是分工去包村,就是去带人挖河,甚至有退居二线以后去开饭店的等等,这就有点“重外轻内”了。
专家、教授下乡,毕竟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乡乡都到,大量的常规技术工作还是要靠本地技术干部去完成。如果当地的技术人才得不到重用,闲着没事做,反而请外面的专家、教授来做自家技术干部的事,这不也是人才浪费?重视科技,首先要把当地技术人才的作用发挥好。否则,外面的专家、教授下来讲的再多,恐怕也不一定能落实。
邀请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下乡,目的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比如,自己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面对市场选择项目,论证更大决策等。

西吉农民告别窑洞(图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西吉农民告别窑洞
当年长征路经地——宁夏西吉县农民开始告别祖祖辈辈居住的窑洞,搬入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他们通过兴办特产加工企业,群众生活明显改善。这是将台乡将台村农民居住的砖瓦房。
新华社记者刘泉龙摄

图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全国最大的啤酒花生产基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生产的啤酒花甲酸含量多年来始终保持全国之冠。今年全师1.7万多亩啤酒花,总产干花可达2000多吨,远销国内许多大型啤酒厂家和日本、美国等国。图为该师维吾尔族农工正在采摘啤酒花。顾水根叶万曦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