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92-08-12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瑶山风情汉宫戏——桂剧《瑶妃传奇》观后

第8版(副刊)
专栏:

  瑶山风情汉宫戏
——桂剧《瑶妃传奇》观后
郭汉城 谭志湘
桂剧《瑶妃传奇》是一出颇具民间传统风味的戏,虽然写的也是帝妃之间的畸形爱情,但却别辟蹊径,另开一片新天地。
瑶家姑娘纪山莲被选入宫,她的纯朴之美,纯真之情令那位让假话包围着的皇帝一见倾心,被封为瑶妃。在这冰冷窒息的深宫内院,本不具备爱情的土壤,然而在纪山莲与这位汉皇碰碰撞撞之中,真正的爱情却奇迹般地产生了。一场无情的风雨摧毁了艳丽的爱情之花,瑶妃被逐出宫廷,终因思夫想子,悒郁而死。
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一出歌颂“至情”的悲剧,但作家透过宫廷爱情故事的表层挖掘出的却是其中蕴含着的民族团结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真、善、美主题。从形式上看,表现的虽然主要是汉宫生活,但通过纪山莲的行为,歌舞,把美好的瑶山风情带入了礼教森严的汉宫,别有一番情趣。
在《瑶妃传奇》中作家塑造的是一个不谙世事,本色天然,野性十足的瑶家妹子,与一般深谋远虑,野心十足,谄媚争宠的后妃不同。真诚、善良、美好像甘霖一样滋润着那久居深宫帝王干枯的心田,美好纯真的爱情诞生了。并蒂花开,瑶汉结亲,一个血脉属汉又属瑶的小皇子诞生了,这是一“奇”,更为“奇”的是纪山莲的真、善、美唤醒了皇帝的美好感情,他下令免去瑶家的徭役。于是一曲“瑶汉和,做明君,国富民安”的民族团结颂歌唱出了瑶汉人民的共同心声。
导演对剧本风格的体现与强化更为戏剧增添光彩。全剧以瑶族特有的长鼓贯穿,增强了戏剧的民族特色,也使戏剧的节奏更加鲜明。第一场击鼓送纪山莲下山与结尾击鼓送瑶妃神像进京相呼应,前者热烈,后者深沉悠远,仿佛这鼓声穿越了时空的界定,传之千古,戏剧的意蕴通过沉沉的鼓声传递出来。山莲在皇后面前击起长鼓与在冷宫击出的长鼓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明快,后者强烈,这鼓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前者是一个初入宫闱稚气小姑娘烂漫自由的舞蹈,后者是看到人世的苦难不平及与爱人产生龃龉后胸中掀起波涛,怨艾与痛苦交织在一起,矛盾的复杂心态通过击长鼓进行发泄。这时的鼓声时缓时急,时强时弱,复杂而多变,直击得双手淌血,观众由此看到的是一颗稚嫩美好的心因为受到创伤而流淌着的心血。
如果说此剧还有一些尚需精雕细琢之处,那就是瑶妃被迫出宫回到瑶山的理由还不能完全说服人,距情通理顺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削弱了感人力量。

一代文豪的特殊经历——本剧电视剧《曹雪芹》观后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代文豪的特殊经历
——本剧电视剧《曹雪芹》观后
汪小为
由上海电视台和北京电视戏曲艺术研究会联合录制的十集京剧电视连续剧《曹雪芹》,在编、导、演、音乐方面都达到相当的水准,在第七届全国戏曲电视剧“长城奖”评选中,名列榜首。
越剧、电视剧、电影《红楼梦》相继问世,风靡海内外,可以说家喻户晓,而曹雪芹的身世经历、写作《红楼梦》的动机和过程,却鲜为公众所知。编剧钟鸿、赵其昌、徐淦生,博采“红学”众家成果,穷研《红楼梦》及有关诗文,追踪觅迹,寻索曹雪芹的经历、体验、思想、感情,终于在30多次修改后,将一代文豪坎坷的一生及他的心理历程、创作道路,生动地推上屏幕,获得专家们的好评。
作者遵循写“这一个”的原则,写出了曹雪芹的特殊经历。他不是一般官宦子弟,而是官宦兼文豪曹寅的后代,这使他有了丰厚的文学基础。他生活在行将崩溃的封建社会,他向往民主、平等,大观园就是他的理想王国。他经历了家庭生活的大起大落、亲友变故,遍尝世态炎凉。编剧着意写他如何用他那支如椽巨笔,蘸满血泪,为那些被压在生活底层,被摧残、被侮辱、被窒息的纯洁女子作传,控诉吃人的封建社会。
电视剧,而且是京剧电视连续剧,要将戏曲艺术的写意性与电视艺术的写实性相结合,这是又一难题。《曹》剧编、导、演、音乐设计,独具匠心,大胆改革。在结构上,一改舞台剧传统的线状结构,采用两条主线交叉发展的网状结构。一条是曹雪芹与婉莹、如倩、竹筠三个女性的感情纠葛和婚姻易位线。另一条是曹雪芹三易书名,由《风月宝鉴》到《金陵十二钗》、定稿《石头记》的著书线。两条主线水乳交融,波澜迭起,层层推进,这种写法较便于表现大起大落的复杂感情。
去掉了人物脸谱化的弊端,着意刻划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比如三位女性各有特点,雪芹早年的知己婉莹有似梨花一样的高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表妹竹筠则似长春花一样,无论春光明媚还是夏日炎炎,或是秋风萧瑟,都含笑面对人生,是富有韧性的善良女子。雪芹的妻子如倩则是受三从四德影响较深的温顺女子。
突破了戏曲表演程式化的束缚,但保留服装、头饰的古典美与京剧的神韵。以具有京剧旋律感的管弦乐与电声乐作为过渡,代替了震耳欲聋的锣鼓经,使戏迷们难以挑剔,使不同层次的观众、听众都能接受,再加上全剧运用普通话对白,更能贴近生活。采用生活化的表演,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又有古今融合的审美意境。唱、白衔接自然和谐,虚实结合,分寸有度,镜头组接流畅,过渡自然。所有这些,都是该剧受欢迎的主要因素。
从总体上看,该剧主题鲜明,人物突出,结构严谨,构图讲究,风格清新。主创人员能将写意的传统京剧艺术与写实的现代电视剧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贴近生活的对白为基础,以京剧唱腔为抒情手段,充分发挥了电视镜头语言的功能,完成了塑造人物性格的目的,是目前戏曲与电视联姻的成功之作。

蓉城访文坛两老

第8版(副刊)
专栏:

  蓉城访文坛两老
黄世衡
沙汀、艾芜是当代文坛两位寿星。今年春天,我们《中国校园文学》两个编辑来到成都,拜访沙汀、艾芜这两位文坛前辈。
两老都出生于1904年,都是88岁的老人了。沙汀患青光眼,现已双目失明。知道我们这份文学刊物是为教师和大中学生办的,便破例接受采访,而且认真准备了讲话内容,以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历,现身说法地告诫后来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个作者在文学创作上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投身于人民大众的火热的斗争生活中;文学创作不是个人的事情,作家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认真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创作,校园里的作者也要这样,因为他们是学生,更应该严格要求……老人谈话比较吃力,但他怀着对文学新人的殷切期望,喘息着一气儿讲了20分钟。然后微笑着和我们合影,微笑着跟我们握别,微笑着由秘书搀扶着从客厅走向卧室。这微笑,是笑向我们的万千读者的,这里有叮咛,有祝愿,有期待。
艾芜的身体比沙汀好。前几年在家里摔了一跤,伤腿经手术后留下残疾。现在常年住院,星期日回来与家人团聚。他坐在书房的藤椅上接待我们;他的夫人坐在沙发上,怕风,帽子拉得低低的。他们都是30年代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陪同我们拜访的省作协同志半开玩笑地问艾芜:“你们的媒人是哪个?”艾芜也以轻松的语气回答道:“左联就是媒人。彼此都入了左联,就可靠么,保险么。”对60年前的战斗生活的追思与怀念之情溢于言表。顺着这思路,我们问起他更早时候即“南行”的情况。老人同样平静而又神往地向我们叙说他当年的学校生活,“南行”之前和之初的情形。一切他都记得很清楚,似乎历历在目。难怪一位日本友人因敬仰他,不远数千里专程拜访,听艾芜谈说他的生活与文学经历,回去竟写出了数十万言的艾芜的传记。翻看着印制精美的这大部头,我们都很感慨。要振兴民族文化,要使我五千年文明古国在这新时期焕发异彩,需要培养新人。我们于是呈上《中国校园文学》杂志。老人很有兴致地翻阅着,一再说:“办一份校园文学杂志,很有必要。”又应我们之请,为杂志题字:“向中国校园文学的读者问好。”工工整整一连写了三遍,至满意才止。
拜访两位文坛老前辈之后,联想到此前参观都江堰看到的情景……江水滚滚,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了。但“前浪”其实也在引导着“后浪”的。看那岷江水,前浪正引领着后浪,不去冲毁庄稼,不去淹没房舍,只急急地涌过宝瓶口,去浇灌千里沃野。

银柳依然绿

第8版(副刊)
专栏:建设之歌散文特写征文

  银柳依然绿
高铁勇
6月流火。在内蒙古高原沿包兰铁路西行,我们去寻找铁路工程人的足迹——拍摄一组铁路工程人在包兰铁路运输线上艰苦创业的镜头。于是,我又见到了银柳。
汽车驶过绿色的河套平原,驶过巴彦高勒黄河大桥,一阵狂风裹挟着沙砾和灼人的热浪迎面扑来。我们进入了由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构成的戈壁长廊。
30多年前,翦伯赞先生有篇散文《内蒙访古》很有些名气。然而,翦老先生几乎走遍了内蒙古的中、东部地区,唯独没有走访内蒙古的西部,大概那时的内蒙古西部着实太荒芜了吧。其实,那时的建设者们已经开始了向内蒙古西部的挺进。走在最前面的,就有我们铁路建设大军的先头部队——呼铁工程二段,就是在此种环境下开始,奏响了他们艰苦创业的乐章。
单调乏味的景色,炎热干燥的空气,加之一路颠簸,让人眼皮发涩,昏昏欲睡。突然,一蓬银绿映入了我的眼帘,瞧!那就是银柳。
汽车向铁路靠近并沿铁路而行。那一蓬蓬银绿渐渐清晰起来,深绿色的叶子,薄镀了一层银色;刚劲的躯干,粗糙多皱;蓬乱的枝条,重叠交错。那模样极像一个汉子在沙漠中长途跋涉。
这就是银柳,一种极普通的树,却又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树。
西北高原,冬季寒冷,风雪交加,夏季炎热,干旱少雨。戈壁滩上极少有其它树种存活,独有银柳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战严寒,斗酷暑,顽强地与干旱、风沙拚搏着。哪怕是一株小小的幼芽,一经破土而出,任你严寒酷暑、风摧沙暴,都休想再剥夺它生的权利。正如宋代王安石在一首诗中所赞美的那样:“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果园、苗圃周围,园林工人常常都要先移植一圈银柳,以便用它挡风固沙,保护幼树。在包兰铁路的风沙侵害地段,银柳既是治沙造林的先锋树种,又是护路林带的主体树种。银柳的这种拚搏、奉献和先锋精神,不也正是我们铁路工程人的精神写照么!
并非我突发奇想。早在十余年前我就有了这种感受,只是不若今天这般强烈罢了。
17年前,一个初中未毕业的男孩,因家境窘迫,辍学来到了包兰线上的一个铁路工程基地。面对这风沙弥漫,骄阳似火的戈壁,这个男孩悄悄地哭了。每每晚饭后,他时常踌躇在工地旁边的一小片银柳树下,这是工地周围仅有的一点绿色。他当时并不知道这些树的名字,也不理解这些树为什么会孤零零地生长在这荒凉的戈壁滩上。一天傍晚,他独自仰卧在树下暖融融的沙地上,遐想着。忽然被树上那一串串珍珠般金灿灿、黄澄澄的东西吸引了,他禁不住起身采摘起来,放在嘴里一咬,哇,酸甜,沙面,还伴有一股浓烈的酒香气哩。他捧了这不知名的东西,急切地跑回工棚,稀罕地送给师傅吃,师傅笑了说:“孩子,这是沙枣,包兰线上多的很哩。”“沙枣怎么会长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呢?”他问。师傅看着他,半开玩笑地说:“它跟咱工程人一样,喜欢这没人烟的地方呗。”这个男孩脸红了。后来,他在一本书里见到了这种树,书中说:银柳,俗称沙枣树,亦称香柳、桂香柳。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生长在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质地坚实可制材,果实甘美可酿酒。是治沙造林的先锋树种。银柳,多么美的名字,多么好的树种。从此,他对银柳就产生了兴趣,并且每换一个新工地,他都注意周围有没有银柳,他们成了好朋友。你知道这个男孩是谁么?这个男孩就是我。
汽车驶近乌海市,沿途,我们拍摄了许多铁路工程人头顶烈日修筑桥梁,养护线路的动人场面。只是少了许多老相识,多了许多新面孔。在我们的工作即将完成时,我们专程去采撷了一回沙枣,由于时间和季节的关系,我们未能采撷到。但是在我心中,沙枣依然甜,银柳依然绿。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铁路局工程处第二工程段)

艺文短波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湖南益阳出版的《散文诗》双月刊最近获准全国公开发行。(文一)
△宋德胤所著《文艺民俗学》、《丧葬仪观》已分别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力文)
△剑华的诗集《秋之心》收有作者诗作七十余首,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闻力)
△陈钧编著的《毛泽东选集典故》一书,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陈)
△刘俊杰、戴振宇著《血染卢沟千古月》,近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刘)

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近日在京演出歌舞《这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著名歌手蔡其平独唱《战士心中有个家》。陈玉中摄

求索图(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求索图(国画)
徐震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