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5-01-24第8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辨症施治

第8版()
专栏:

辨症施治
隋启仁
妨碍知识分子政策落实的,有几种通病,需加“辨症施治”。
一是“顶着不办”。中央有政策,上级有批示,知识分子本人有申诉,群众有强烈呼声,可是有些负责执行的领导人,就是不办。这种“顶病”的基因,是患者觉得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有问题”,甚至“错了”。广西天等县某些领导干部歧视教师,一些教师不堪忍受被迫携家出走,县委宣传部长还要批示:“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又团结又斗争,谁是谁非,由历史作鉴定。”如此立场,安得不顶?由此产生的“顶病”,是一种顽症。根治的方法只能是手术切除,让他把权力交给按中央政策办的同志,请他到一边去等“历史的鉴定”。
二是“拖着不办”。负责者并未公开宣称不办,而实际上却软磨、死拖,旷日持久,毫无结果。致病的原因既有变“硬顶”为“软顶”的“顶”菌作怪;又有官僚主义的麻痹性病毒所造成的并发症。对于此症,宜采取一针见效的“硬”措施。上级领导者的决心要“硬”,事无结果,决不罢休;规定的措施要“硬”,责成某单位、某部门、某负责人去办,在某时某刻之前要办出结果,责任明确,期限具体,无弹性之伸缩,无空子之可钻,无借口之可找,到时不解决,唯责任者是问。当然,解决得好,也功归责任者。海军解决海后卫生部老知识分子袁诚同志的“老大难”问题,就是用的这个“硬”办法:海军领导同志5月19日获知袁诚的事“拖着不办”后,下令干部部门于5月26日前解决问题。果然很灵,5月26日下午海军党委批准了袁诚同志长期悬而未决的级别问题。
三是“推诿不办”。你推给我,我又推给他,他又还给你,公文旅行,无人问津。对此宜取界划分明,授予重权,快刀斩乱麻的治法。简政放权,切断往返推诿、恶性循环的通路。湖南省常德地委授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小组实权,仅用二个月时间,就复查了一百三十五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其中一百一十二人的问题得到解决,并为一千二百一十五人解决了工作与生活的实际困难。落实政策小组本身有调整工作、审批家属“农转非”、平反冤假错案、解决特殊困难、查处打击知识分子案件等五大权力。一锤定音,干净利落。
四是“办而无卓效”。有些案件,上面有批示,层层有“研究”,机器虽然运转,但如钝刀子割肉,只见刀痕不见血。对此,可用“追踪验明法”。这好比雷达发现了目标,在荧光屏上跟踪不舍。从申诉或批示发出,“始发站”立即跟踪:运转到哪一关,都应当有回波反馈,知道每时每刻在什么位置,卡在谁手里,在谁的抽屉里呆了多长时间,谁应负何等责任。如此这般,一直跟踪到问题解决。有这样一个线路显示图,事情就好办得多。
上列四病,仅是大略论之,未必精当。在实践中真正要“施治”起来,自然要复杂得多。有的光用一个疗法未必奏效,还得综合治疗才行。但是,不管使用何种法,必须有病则治,务求痊愈。只要决心大,信心足,措施对,方法好,患者又不讳疾忌医,定可收到“妙手回春”之效。

不妨学学无常

第8版()
专栏:

不妨学学无常
刘汉中
无常何许人?“鬼而人”者也。这半阴半阳的人或者鬼是否有可学之处?有的。请看鲁迅笔下的无常就十分可爱。有一天,无常手持阎王牌票,去拿隔壁的癞子。一打听原来是自己的阿侄,又见阿嫂哭得伤心,心一软就高抬鬼手,暂放癞子还阳半日。阎王说他是“得钱买放”,将他“捆打四十”。从此无常跺脚立誓:“那怕你铜墙铁壁!那怕你皇亲国戚!”今天也再不放的了。而且真的“从此不再宽纵了”。
在阴曹地府里面,无常是最小的而且还是拉来的帮差。不过他手里那点小权挺管用,他的癞子阿侄不就托他的福重新还阳了半天么?由此想到今天我们的社会,不同于旧社会处,就是一般干部、普通群众,手里面往往多少也有一些可派用场的实权。医生就可以给熟人多开假条配好药,司机可以常给好友开私车,售货员可以给亲属多留紧俏商品便宜货,就连炊事员也能多给知己打上一勺子好菜,也难免就越理的用一用。
按照鲁迅的说法,无常这位人间良民阴间鬼卒,本属安分守法之类,手里拿着大算盘,“你摆尽臭架子也无益。”只因阎王判官“都是并不兼差,真正主持公理的脚色”,而世间有些人又总想“在整块的公理中,来寻一点情面的末屑”,“利中取大,害中取小”,攀扯得无常心软,跟着做了些“小取”。鲁迅这话是意味深长的。其实阎王判官之类,何尝那么铁面无私。《西游记》中的判官就受魏征请托,暗中为唐太宗添了二十年阳寿。明朝《笑赞》中的阎王老爷甚至还为给自己献屁颂的腐儒增寿十年。诸如此类的精采节目,在《聊斋志异》中就更多了。有此等冥府首脑身先鬼卒,无常之类小鬼能不耳濡目染,跟着学坏?但无常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即便自己居心不坏,初犯小错,也能知过即改,并不因上司屁股上的屎比自己更多,便拒绝改正自己的小小不然。难怪鲁迅夸他:“何等有人情,又何等知过,何等守法,又何等果决”,“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这正是无常的值得效法的地方。这当然并不是说,只要一般人学无常,而于阎王判官之弊,则轻轻放过。而是首先要求当官的人也来学无常。
不错,领导的地位、作用不一样,他们如果枉法行私走起后门来,影响和危害肯定要比炊事员、售货员大得多,自然必须大力反对,处理也应该从严。旧社会还讲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类的话,而我们则明文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就是说,不仅“王子”,就连“父王”犯罪,也要依律判处的,何况对于执法犯法的还要加重判处呢?再说,偌大一个政党、社会,都是由成万上亿的党员干部、普通群众组成的,党的风气、社会的风气也是同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有关系的。事实上,现在有些地方的党风问题就存在一个“宽”的情况,即不正之风面较宽,在不少单位、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涉及的人数较多。人们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话没错,但也不能忘了“众梁不正倒下来”。所以作为一般干部和群众,在反对以权谋私的歪风,在严格监督领导的同时,我们都应该好好想一想,自己能为尽快地转变社会风气贡献些什么?

校雠之难

第8版()
专栏:

校雠之难
秦牧
我们的报纸刊物,有一些校对工作是做得不错的;但是,也有一些校对相当马虎,甚至十分糟糕,错字不断出现,我们读起来,就象吃饭不断咬着沙子一样。
有一些书籍,错字多得不成样子,只好附一张长长的勘误表,这真是太不象话了。还有一些书籍,印错的字太多,而又有不少是错在要害上,编著者事后无可奈何,只好找来一批铅字,蘸上印泥逐个订正。以至于油墨出现红黑两种,别开生面。我日前就读到一本这样的游记,它甚至还是国家出版社刊行的。
不少大学学报,也是错字百出,令人不堪卒读。
为什么我们不少出版物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固然,有些是稿子上原本就有错别字,在整个编、发过程中都没有发现,将差就错,一错到底。但是,更多的是原稿本来没有错,排字时出了差错,校对没有看出来,主编、总编辑以至作者本人看清样时又粗心大意,于是,错字就终于出现在版面上了。
轻视校对工作,毛毛草草,马马虎虎,是当前不少出版物错字连篇的根本原因。
校对是十分严肃的工作,认真从事,有时仍难免有些差错,草率从事,怎能够不出乱子呢!
校对,古时也叫做“校雠”,把错字象“仇(雠)人”似的,一个个揪出来。这工作向来是受到十分重视的。汉代的著名学者刘向,清代的著名作家龚自珍,都当过“校对官”。旧时代,大量的报馆总编辑,都是从校对员的岗位上,被逐步提升起来的。假如说“宰相起于州郡,将帅起于卒伍”,那么,我想,说“总编辑起于校对”,也未尝不可。我们某些部门忽视中国这个优良传统,轻视校对人员的选拔,轻视校对工作的进行,这样,怎能不闹些乱子呢!
有些刚从大学文科毕业的青年人初到报社,被派去担任校对,往往显出一副郁郁不得志、怀才不遇的模样儿,这是很不对头的。大学毕业之初,做几年校对,实际上受的是最严格的锻炼,要过好“文字关”,做好校对应该说是一大窍门。这有什么屈才可言呢!
优秀的校对员,一般都有很强烈的自豪感。多年以前,我在从事报纸工作的时候,有一次,碰上报社“社庆”,各部门出壁报祝贺,校对室出的壁报,画的是一员威风凛凛的大将,在一座雄关之前,挥动一把关刀,把“敌人”一刀斩下马来,那“敌人”,代表的就是一个重要的错字,那威风凛凛的大将,就是校对员“夫子自道”,引以自况。这幅画夸张么?一点也不夸张!
有些错字,关系不很重大,那还可以混得过去。有些差错,却是一字之差,可以令人啼笑皆非,捧腹大笑,或者脊骨发凉,汗毛直竖。旧时代,国民党的报纸,曾经把“大使”错成“大便”,报纸却依然在市面上发行,一时传为笑柄。有些字,是断然不能有错的。把“主席”错成“王席”,或“伟大”错成“伟犬”,把“英国”错成“美国”,就都是不得了的错误。印刷厂即使已经开机,印出的报纸也非作废不可。有些报刊因为一个重要字眼的差错,使国家损失好几万元,是的的确确曾经发生过的事。
并不是专职校对员才会干校对工作,文稿作者看小样,编辑看清样,总编辑看大样,即使不对原稿,可以说也都是在干校对工作(以正确为标准校掉错误)。任何文字工作者都应该重视校对工作,掉以轻心,乱子就乘虚而入了。
现在不是到处都在评“职称”么?为了重视校对工作,尊重校对人员,将来,如果出色的校对人员能够评上职称,如高级校对师、校对师之类,我举双手赞成。
总之,不少出版物错字连篇的现象,非大大整顿一番不可了。对校对人员,提出严格的要求,也给予更多的荣誉吧!

第8版()
专栏:大地


莫文征
我占有缤纷的色彩
这色彩发祥于她土色的襟怀
我占有迷人的芳香
这芳香起源于她泥味的乳浆
我有着茁壮的肢体
这茁壮滋生在她古老的贫瘠
当鲜花开遍了赭色的原野
我知道她曾熬过风暴的肆虐
当硕果结满了刚劲的枝头
我知道她曾蒙受虫鸟的恩仇
无论她经受多少灭顶的灾害
却总是时刻给我希望的灌溉
也许我将走向遥远的天涯
无形的导线沟通着心灵的密码
也许我将被深深地埋入大地
种籽里也呼应着生命的信息
啊,无论世界怎样变幻音容
我永远随她的枯荣而枯荣

七律二首

第8版()
专栏:

七律二首
陈凡
有感
六年睽隔到京华,屏藩绿障不扬沙。一片从容看禹甸,九州宁谧靖群哗。三分策略纬千绪,四化宏图起万家。入眼年丰兼物阜,老怀宽慰喜无涯!
与杜运燮游北海公园
都门杨柳又堪攀,北海楼船共漪澜。驽马长途如久候,春深云树隔重关。客里光阴驹过隙,梦中朋旧去仍还。何当共沐昆池羽,故眼劳生尚未闲。

向一个时代告别——访日随想之四

第8版()
专栏:

向一个时代告别
——访日随想之四
刘再复
由于创价学会的安排,我们有机会参观两个新闻社,一个是《圣教新闻》社,一个是《朝日新闻》社。《圣教新闻》社出版的《圣教新闻》是创价学会的机关报,每天发行四百五十万份;《朝日新闻》每天发行七百六十多万份。
我们到《朝日新闻》社访问时已经是下午时分,晚报正在开印,他们的晚报有四百五十万份,印刷时间仅用四十分钟。我们从二层楼上俯视整个印刷大车间,车间非常宽阔而明净,但是看不到一个工人,陪同我们参观的日本友人说,除了编稿需要人工之外,整个印刷过程是全自动化的。这个新的时代,确实是全新的过程,全新的速度,全新的节奏。面对印刷机的转轮,我暗暗地赞叹,人的本质力量真是强大,竟可以对象化到这样动人的过程和速度!
这两个报社都已经告别了一个旧时代,即工人铅版印刷的时代,而进入自动制版印刷(制版、印刷、装订采用电脑)时代。我们到《朝日新闻》社,编辑局长富森?児先生接见了我们。有趣的是他们在会客厅里只放着一个朴素无华的摆设,这是一个灰白色的铅版模型,它象花瓶似的被放置在木架上。这就是铅版印刷时代的象征。局长指着这个模型说,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已进入电版印刷的时代。听到他不经意说出的这句话,突然好象有一股电波掠过我的心胸,我马上朦胧地感到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告别。那天夜里,在旅馆的高楼上,我对着夜的东京,看着满街闪烁的灯光,想起世界曾经因为中国发明活字印刷而把文明推向一个新的时代,而现在世界已向这个时代告别了,挺进到另一个更文明的时代。世界的进步多么快呵!我们的祖国也该有这么一个伟大的历史告别了。
面对着东京满城闪亮的霓虹灯,前两天在名古屋参观丰田汽车厂的印象又涌上心头。这个一年生产三百六十万辆汽车的工厂,每个星期工作五天。每天有一万多辆的汽车如不尽的江河流向世界。当我看到这种现代铁流缓缓进入世界的情景时,我的心情是不平静的。此时,这种心情又再一次激发我思考。我在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象日本这样的国家,大片的土地曾经是废墟和萧条之乡,它为什么又会这么快地发展起来,并告别一个旧的技术时代,而挺进到一个新的技术时代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保留了自己的经济管理人才和科学技术人才,并造就了一代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革新精神的企业家和事业家。这些人才,正是一个民族的金子。一个民族有了这样的一代真金子,就能治好自己的创伤,从瓦砾堆里重新站立起来,就会具有从一个时代挺进到另一个时代的力量。想到这里,我为自己的祖国庆幸,我觉得我们的母亲,从十年浩劫的不幸中,已经了解这一点了。一种挚爱自己的优秀儿女的母性已经在我们民族的精神中觉醒和成熟了。但是,正因为爱,所以我不满足。应当努力让自己的母亲踏进一个更伟大的时代,此刻,我更强烈地意识到中华儿女的艰辛而光荣的使命了。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