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2-10-19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第5版()
专栏: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吴江
正象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把革命引向胜利一样,十二大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必将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向胜利。十二大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求我们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一方面要坚持,怀疑动摇甚至认为已经过时是完全错误的;另一方面又要发展,或者说尤其要注重于发展。我们党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累新的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推向前进。
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种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这次代表大会再次确认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提出必须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七大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依靠毛泽东思想摸清了民主革命的规律,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上崛起了一个具有十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其后我们遭遇了重大的挫折,原因也在于我们离开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但是,消弭内乱,拨乱反正,纠正错误,还是依靠受毛泽东思想教育的一代人,尤其是依靠对毛泽东思想贡献过自己的智慧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谓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最基本的就是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使全党重新回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总结三十多年经验的历史决议的核心,也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一条。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总纲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对毛泽东思想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着重阐明了这个问题。毫无疑义,正象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把革命引向胜利一样,十二大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必将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向胜利。
近几年来,在人们的头脑中总是装着这么一个问题:毛泽东思想和马列主义究竟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如果它们是一回事,那末,为什么不干脆只提马列主义而一定要挂一个毛泽东思想呢?这个问题需要回答。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在目前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关于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新党章总纲说得很明白: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毛泽东思想是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得到了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它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形式、运用形式和发展形式。有的同志把毛泽东思想比作马列主义这棵大树在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繁枝茂叶,因为毛泽东同志自己说过:“马列主义是一棵大树,而我们只是一些枝叶”。这是说得很对的。总之,无论如何不能把毛泽东思想看作是一种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主义”,这类看法是极不妥当的。没有什么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就不能叫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晚年犯错误,我们只能说他是离开了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如果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混为一谈,实际上等于否定毛泽东思想。
既然毛泽东思想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那末,只提马克思主义不提毛泽东思想不是也可以吗?我们党从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我们党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但是,抽象地提马克思主义并不困难,问题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使之适合各国不同的国情和条件,也就是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如果有谁想真正具体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那他就决不能离开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千难万苦,经过无数的流血牺牲,经过多次的胜利和失败,这条道路在中国终于历史地形成了,就是毛泽东思想的道路。毛泽东思想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实现,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展。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谁也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
中国的教条主义者根本不承认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列主义。他们认为马列主义只出在外国城市里,中国的农村只能出“农民游击主义”。延安整风前后,经过七大,批判了教条主义,扫除了对外国经验的迷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各项理论原则,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才获得迅速提高。毛泽东思想创立和发展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成长和胜利发展的历史,这是经实践检验了的最明白不过的真理。
大家知道,列宁在1919年的一次讲话中曾强调指出:东方各国人民面临着一个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所没有遇到过的任务,就是要善于把一般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运用于农民是主要群众的落后国家。毛泽东思想不是别的,它就是将一般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于中国环境的方法、道路,同时也是其结果。在我国,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就是共产主义的旗帜。对于有志学习共产主义的人们,我们愿意提醒一句:在中国,如果离开或轻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要弄懂一般的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困难的,至少会走不少的弯路。
毛泽东思想的实质是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不能脱离各国革命的实践,必须以各国的具体实际为出发点,否则,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必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调头。因此,对于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说来,无论搞革命,搞建设,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外国的经验需要借鉴和学习,但照抄照搬是不行的,照抄照搬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所以邓小平同志在开幕词中着重地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能够从实践中开辟出一条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中国自己的独特道路,那末,毫无疑问,只要遵循毛泽东思想的精神,我们同样一定能够从实践中开辟出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十二大也可以说是确定、规划和开拓这一伟大工程的大会。
为什么我们说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之一呢?毛泽东思想的这个基本点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原则逻辑地产生出来的。各国的事情都要按照各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办。我们对自己要求“走自己的道路”,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模式,当然对别人也应当是同样的,要尊重别人“走自己的道路”的权利,不能把自己的东西强加于人。既然自己革命的胜利是依靠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那末,就完全不应该要求别的国家按照自己的模式去进行革命或建设。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和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探索经验,认识规律,不能由别的党、别的国家去发号施令,包办代替,或者横加指责。我国革命吃这种被横加干涉的苦头已经够多的了。我们不对别人发号施令,也反对别人对我们发号施令。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独立自主原则。十二大具体阐述了这一原则,是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我们注意到,外国有那么一点人,把毛泽东思想污蔑为“大国沙文主义”,他们总是随心所欲地颠倒黑白。其实,事情刚好相反,毛泽东思想正是和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毛泽东思想可以说就是在同大国沙文主义、大国控制主义和外国模式主义、教条主义作斗争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中国永远不称霸的誓言,也是由中国人自己的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来保证的。
新党章总纲还明白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就是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对此作了补充说明:“党的六十多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根本上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最伟大的历史功勋,就在于他们成功地实现了这个结合”。毛泽东同志以他的出众的才能成为实现这个结合、创立和阐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代表,因此,这一思想以毛泽东同志的名字来命名是完全公正的。但毛泽东思想不仅是属于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就是说,不能把毛泽东思想看成是纯粹的个人思想。毛泽东同志在七大预备会议上曾就《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说过这样的话:“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帐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对于毛泽东思想也应该这样说。创立毛泽东思想,没有杰出的天才头脑固然不行,但如果离开集体智慧和群众创造,任何单个的天才头脑也无济于事,都是不会成功的。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真理一旦形成,它就成为具有客观的确定内容而不以任何个人的思想变化为转移。对于这一科学真理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毛泽东同志后来一个时期犯了错误,但毛泽东思想本身并未因此失掉它的光辉,就是说,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不可能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真理性。同样的道理,毛泽东同志个人不在了,由于集体的努力,特别由于健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作的杰出贡献,毛泽东思想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展。这里,我想指出以下三点。
第一,毛泽东思想一方面要坚持,怀疑动摇甚至认为已经过时是完全错误的;另一方面又要发展,或者说尤其要注重于发展。时代已经前进了,我们要进一步摸清在我们这样一个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毛泽东思想既然产生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之中,就必然要求这种结合(只要我们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并决心求其实现,那末,这种结合的历史过程是不会停止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当中继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不发展,固步自封,是不行的。事实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新的结合过程已大大向前推进了,并已获得了重大的成果。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比过去任何一个时候都多了。只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十二大文件,这一点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邓小平同志的开幕词,极其简洁地阐明了十二大的历史地位,概括了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规律,阐述了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和必须抓紧的四项工作,突出地表现了运用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并指明了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方向。胡耀邦同志代表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的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其中,关于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重点、步骤的描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论述,关于独立自主方针的阐明,关于新时期阶级斗争的理论,以及关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学说,关于党的领导干部的新老合作和交替问题,等等,都达到了上述结合的新的高度。对此,报告的结尾有一段重要的话,值得抄引于下,报告说:“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要把中国这样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性工程之一。这个事业的许多课题,是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的。在这个事业中,我们队伍内部可能出现思想上、政治上和工作上这样那样的偏差,这是不足为怪的,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重要的是,全党特别是各级党委,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既要反对那种企图回到‘文化大革命’和它以前的错误理论、错误政策上去的‘左’的倾向,又要反对那种怀疑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右的倾向。我们一定要坚定地继承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各个领域的实际,有系统地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善于针对错误倾向,正确地进行批评教育和必要的斗争。我们长期地坚持这样做,就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伟大实践中,积累新的经验,创造新的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推向前进。”
其次,阐述毛泽东思想,学习毛泽东思想,不能离开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历史的全局,要从我们党的历史发展中来研究毛泽东思想,就是说,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历史过程及其经验,特别是在历史的重要关头和转折关头,要善于抓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加以比较、研究、总结。同时,也不能离开对当前实际的调查与研究。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需要解决,甚至有些过去认为似乎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也要重新继续解决。例如,农业集体化这一马列主义的普遍公式如何真正与中国的农村实际相结合,我们在五十年代提出并动手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已到了八十年代,仍然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可见这种结合过程是长期的、曲折的,甚至要反复进行,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农业生产责任制各种形式的出现,为这种结合开拓了新的道路。在这方面,需要我们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做许多艰苦的理论研究工作。离开这种实际的应用,实际的学习,不会有毛泽东思想的新成果自动向你奉献出来。
第三,也不能离开除毛泽东著作以外的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列宁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曾这样说过:“要正确评价马克思的观点,无疑须要熟悉他最亲密的同志和朋友恩格斯的著作。不了解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不能了解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全面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列宁全集》第21卷第72页)同样,我们要全面地了解毛泽东思想,懂得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除了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以外,也必须熟悉同毛泽东同志一起开创我们伟大事业的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一般说来,这些著作往往在某个一定领域更具体、更丰富地表现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成功的结合,例如在经济建设领域、统一战线领域、党的建设领域等等。近几年来,这些老革命家的讲话、著作,在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说明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毛泽东思想这方面,起了特殊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文献编纂工作者的努力,我们在这方面的学习条件已经逐渐具备。我们已经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全面地研究各个领域的结合过程了。
今后的五年、十年、二十年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处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我们早已由破坏旧世界转入建设新世界。但是旧世界依然包围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航程充满着惊涛骇浪。任务确实是很艰巨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坚定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摸清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经济建设的规律和各个领域的规律,那末,可以预期,一切困难可以克服,大的挫折可以避免,新的奇迹会创造出来。后人之评价十二大,将会如同我们评价七大一样。

第二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物质基础的生产 第十章 正确安排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第5版()
专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读本(二十五)

第二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物质基础的生产
第十章 正确安排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为了使生产得到顺利发展,就必须正确安排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也就是做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工作。
在生产结构比较合理的状况下,我们要做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工作,在生产结构不很合理的状况下,就某种意义来说,更应该这样做。做好这项工作,不但能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增强社会经济生活的物质基础,而且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度、按比例地发展,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要做好计划(长远计划和年度计划)上的综合平衡,而且要做好实现综合平衡的各种组织工作。已有的生产结构合理化的程度如何,只是进行这种工作的条件。
第一节 综合平衡和它的重要意义什么是综合平衡
平衡,是指经济发展中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环节、各个要素符合客观要求的比例,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衔接,在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相互适应的一种状态。我们从事经济建设工作,要有平衡的观念,要有重视平衡的指导思想。平衡工作则是指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所作的努力。一个企业、一个建设项目、一个部门内部都有平衡的问题,都有大量的平衡工作要做。比如一个企业,就要围绕它的任务,进行对人力、物力以及反映人力、物力的财力能否平衡的全面研究和计算,并在这种研究和计算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措施。否则,它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运输能力和设备就得不到必要的供应;它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力量就得不到切实的保证;它的产品就不能及时销售出去。这种平衡工作是很重要的。综合平衡,指的不是这种局部性质的平衡,而是国民经济全局的、整体的平衡;综合平衡工作,也是指从总体出发,合理安排国民经济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个地区之间的平衡,使国民经济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和各个地区在发展中保持恰当的比例。综合平衡的范围和内容远比一个企业、一个建设项目、一个部门广泛而复杂,综合平衡工作的意义也远比一个企业、一个建设项目、一个部门内部的平衡工作更加重要。
关于在我国一个省的范围内是否存在综合平衡的问题,学术界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但是中国毕竟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是全国统一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地区的平衡也是全国综合平衡的基础和保证。虽然地区的平衡涉及地区范围内的各部门、各企业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方面,涉及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因而也带有综合的性质,但是它对全国来说,终究是局部性的平衡。因此不但一个企业、一个建设项目和一个部门内部的平衡,而且一个省范围内的平衡,都只有在全国总体平衡中,即全国综合平衡的指导、统筹和协调下,才能作出合理的安排。
我们在这一章中所说的综合平衡,指的就是全国性的综合平衡。
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可有不同的平衡
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可以建立不同的综合平衡,即同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采取不同的投入,取得不同的产出,而只要各个部门、各种产品、各个地区、再生产的各个方面之间的比例,合乎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客观要求,就可以达到平衡。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就可以建立不同的经济平衡,取得不同的经济效益。这样一种情况,就为人们按照最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最有利于发展生产的目的来对所要建立的综合平衡作出最优的选择提供了各种可能性。
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平衡和不平衡
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但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总是在平衡的状态中发展的。恰恰相反,辩证法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平衡的状态总是相对的,不平衡的状态则是绝对的。经济发展的过程总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中进行。经济发展要求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克服已经存在着的不平衡,建立和保持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保持平衡,建立起来的这种平衡,又随着经济的发展被突破,产生新的不平衡。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并且呈现许多复杂情况。
在一个企业、一个建设项目、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平衡工作中和全国综合平衡工作中都要看到这种客观规律性。
综合平衡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努力去克服不平衡建立起最优平衡的一种工作。在综合平衡工作中,对待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的问题,有两种片面的看法。一种认为,既然我们要使国民经济平衡发展,就不能允许任何不平衡的状态存在。这种想法和做法既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不能真正做到平衡发展。另外一种认为,既然不平衡是绝对的,那么平衡工作就是无所谓的。放弃了建立综合平衡的努力,听凭国民经济不平衡状态的长期存在与盲目发展,致使发生严重的不平衡,造成工作中的损失。正确的看法和做法是不要害怕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不平衡,而应该及时研究不平衡的性质。如果这种不平衡是由于我们工作的失误造成的,那就要用纠正错误的办法予以克服;如果这种不平衡是经济发展中的合乎规律性的现象,那么我们就要去建立适合于国民经济新发展的新的综合平衡。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地研究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不断地进行努力,去解决矛盾,建立为促进生产所必要的平衡关系。
没有综合平衡就不是计划经济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工作,是对全国国民经济进行综合研究和全面安排,即对计划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投入与产出,进行全面计算、综合研究和及时调整,使它们达到平衡;就是全面安排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及其他社会消费,恰当地规定人力、物力以及反映人力、物力的财力的分配比例,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做好国民经济平衡,就能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有可能持续高速度地发展,否则就会使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相互脱节,相互牵扯,打乱生产秩序,形成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结果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列宁说:“经常的、自觉地保持的平衡,实际上就是计划性”。(《列宁全集》第3卷,第566页)
可以说,没有综合平衡,就不是计划经济。
本章执笔 余广华
(原载《经济学周报》1982年第31期)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