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2-10-19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三年创出新局面——北京市昌平县沙河公社经济发展的情况调查

第2版()
专栏:农村调查

三年创出新局面
——北京市昌平县沙河公社经济发展的情况调查
北京市昌平县沙河公社是一个有16,000多人口,23,000多亩耕地,经济水平在市郊属于中等偏下的公社。1979年以前,集体穷困,社员贫苦。粮食总产长期在1,100万斤上下波动,三级总收入一直没能突破700万元,社员人均分配总在100元上下徘徊。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他们三年迈出三大步,创出了新局面。1981年同1978年相比,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总收入达到1,455万元,增长1.15倍;粮食总产量1,603万斤,每年增加100万斤,亩产每年增加85斤;交售商品粮453万斤,增长两倍;三级积累达到158.1万元,增长1.05倍;社员人均集体分配(不包括家庭副业收入)达到312.7元,增长1.65倍。今年1至7月份,三级总收入达到688.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5%,预计全年人均分配可比去年增加70到100元,仍是一个持续增长的势头。现在是社员心顺,干部劲顺,前进的路顺。全公社一片喜气洋洋。
清除“左”的影响,全面实行生产责任制
过去,沙河公社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左”的思想束缚,没有把干部和社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党中央关于建立生产责任制的指示,使干部和社员的思想豁然开朗。他们坚决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办事,清除“左”的影响,认真纠正生产上无人负责的混乱现象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全面实行了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生产责任制,促进了生产迅速发展。
这个公社搞责任制,是从大田种植业开始的。三年三改进,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由局部到全面,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他们从本公社大田耕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社队工副业和其他多种经营已有初步基础,集体有了一定的家底这个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责任制形式。
农田作业生产责任制的成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大家说,光种地的有责任制还不行,各种活茬都得有责任制;社员有了责任制,干部不能当“甩手掌柜”。必须从上到下,各行各业都有明确的责任制,干活才有劲。由此,他们逐步把生产责任制由农业推广到畜牧业、林业、渔业、工副业和其他各业;从社员的生产责任制,发展到社队干部的工作岗位责任制;从经济部门搞责任制,扩展到党政群各方面的工作也实行责任制。这样,全公社从党委书记、主任到每个干部、社员,包括技术员、电话员、广播员、炊事员、保育员;从公社各部门到大队、生产队、企业、车间、班组,都实行了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责任制,形成一个以干部岗位责任制为“龙头”带动社员责任制落实,以纯收入为“龙头”带动各项经济指标落实的责任制体系。
有了责任制,还必须保证落实、兑现。开始搞责任制时,有的干部看到社员得奖多了就“眼红”,年终不兑现,说话不算数。群众要求搞责任制必须守信用,不能“念完经打和尚”。于是,他们把开始时的口头“君子协定”,改为书面规定,进而普遍实行合同制,把责、权、利联在一起,固定下来。同时,为了加强领导、检查,在各部门、各单位开展阶段百分赛,作为常年责任制的补充,用以保证各项活茬和各项工作的质量,促进完成合同规定的任务。全社各行各业、各个部门,从上到下,同6,500多人签订了4,000多份合同。基本做到了“层层明责任,人人明责任;成果与报酬,紧紧挂上钩;普遍订合同,有奖又有罚”。
这个公社在全面推行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还妥善解决了社队干部报酬和社员报酬之间合理平衡的问题。他们对大队、生产队干部改革了付酬办法,对公社干部试行了浮动工资制。
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使沙河公社的经济发展开始走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1981年,平均每个务农劳力创造纯收入723元,比1978年增长107%;每个务工劳力创造纯收入1,543元,增长71%。社办企业利润达到162万元,比1978年的37万元增长3倍。全社基本核算单位总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由1978年的48.5%下降到38%。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确保粮食生产
沙河公社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另一条重要原因,就是过去单纯抓粮食,忽视了多种经营。1978年以前,70%的劳力窝在土地上,经济搞得很死,使多种经营难以发展,粮食生产也不能稳步提高。
随着生产责任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增产增收的前提下,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1980年上半年,他们发动群众开展了致富大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广开门路,从多种经营上给多余的劳动力找出路。他们立足本地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地取材,面向多方,本着“积少成多,聚小成大”的精神,凡是能够安排劳动力、增加收入的,即使项目小,赚钱少,活茬脏,劳动累,都要干。两年中,先后办起工副业68摊,还办了饭馆、旅店、小吃店、理发、修车、修表等多种服务业。种植业增加了药材、草莓、芦苇等项目。养殖业发展了奶牛、养鸡、养兔、养貂等。先后安排了2,000多名劳动力,使全社的经济迅速活跃起来。
在多种经营大发展的情况下,少数干部和群众曾经产生忽视粮食生产,主张什么赚钱多就搞什么的思想。公社党委坚决执行党中央关于“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指示,对干部、群众加强了思想教育,妥善解决了这个问题。
为了确保粮食生产,公社党委经反复研究,采取了以下办法:第一,对粮食生产实行奖励。在公社对大队、大队对生产队的责任制合同中,明确规定了粮食的种植面积、品种、产量和交售任务。完成合同给奖,超额多奖。第二,从社办企业利润中拨出资金,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第三,妥善解决务农劳力和务工劳力报酬的合理平衡,使种粮的劳力收入不低于从事其它工作的劳力的收入,稳定了务农队伍。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粮食生产的领导,优先保证生产资料的供应。这些措施,促进了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使总产每年递增9%。
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地增长,促进了多种经营更健康地向前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增加了收入,又给发展粮食生产以有力的支持。从而形成粮食生产与各业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大胆选拔人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随着各项经济事业的迅速发展,沙河公社突出感到人才不够,各级干部的水平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公社党委根据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大胆选拔能够打开新局面的人才,充实和加强了干部队伍。同时对部分干部试行了选聘制。
开始选人才的时候,曾经出现“想找人又没人”的情况。党委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认识到“不是没人才,而是领导眼界窄”,思想不解放,头脑里还有“任人唯亲”、“论资排辈”和“唯成份论”作怪。他们打破老框框,克服私心杂念,改变过去那种只在百分之几的党团员和当过干部的人中挑来挑去的做法,放开眼界在100%的干部和社员中选“能人”。三年来,通过干部和社员推荐,群众评议,公社考核,全社选拔了78名青年干部到生产队、大队、社办企业和公社机关做领导工作。现在,这个公社的生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公社党委委员,平均年龄都是38岁,公社机关干部平均34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占80%。这些年青干部肯学习,有干劲,雷厉风行,朝气蓬勃,工作上很有起色,受到老干部的欢迎和群众的好评。与此同时,他们对不再任职的老干部进行了妥善安排,政治上给予关心,生活上予以保障,使老干部安心又放心。
在公社干部中,有22人(占三分之一)是选聘来的。被选聘的对象,一般都有一定专长,经过一段试用,能够胜任的签订合同,规定聘用期限、工作任务和待遇标准;不能胜任的,仍回生产队当社员。这项改革,为农村选拔干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很大震动。他们说:“这才是真正选人才,没有真本事不行了,不论干好干坏都端‘铁饭碗’不成了。”被选聘的干部工作上认真负责,业务上刻苦钻研,完成任务比较出色。粮油公司副经理潘建刚,高中文化,二十四岁,今年初带领公司干部到各队帮助安排生产,组织兴修水利,赶在春耕大忙之前,搞了50多里的渠道衬砌,使全公社的轮灌期提前4至5天。
这个公社在培养干部方面,除了工作上压担子,进行锻炼,还着重抓了思想教育。一是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使干部自觉跟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进行党规、党法和加强团结的教育,使领导班子一条心,上下一股劲,公社指挥工作,行能行得通,止能止得住。三是进行抵制资本主义思想腐蚀的教育,做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搞邪门歪道。四是加强干社会主义事业要有雄心壮志,不怕困难,敢于拚搏的教育,克服这也不可能、那也办不到的思想,大张旗鼓地学先进、赶先进、攀高峰。同时热情关心干部的生活,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为了把广大干部的积极性组织起来投入大干“四化”的伟大斗争,在全社开展了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活动,激励着每个干部奋发向上,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创造第一等的工作。公社干部白天深入基层,晚上研究工作或学习,每天填写工作日志,每月在公社住宿15天以上。机关工作有条有理,生气勃勃。
最近公社党委通过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总结自己的工作,认识到:这几年同自己的过去相比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同党的十二大要求相比,同先进单位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干部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还远远不足;生产水平特别是粮食单产还不高,经济效益比较低;精神文明建设抓得很不够。他们决心戒骄戒躁,在十二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抓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服务首都,富裕农民,建设新农村”方面迈出新步伐,力争在三年内总收入再翻一番,再创新局面。
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调查组

办学形式灵活多样 教材具有本地特点 威县开展农民技术教育效果好 大多数社员基本懂得作物管理技术,棉花普遍增产

第2版()
专栏:

办学形式灵活多样 教材具有本地特点
威县开展农民技术教育效果好
大多数社员基本懂得作物管理技术,棉花普遍增产
新华社石家庄电 河北省威县大力开展农民技术教育,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目前全县有32所农民夜校,已培训技术骨干1,200多人,大多数社员经过学习基本懂得了农作物管理方面的技术知识。
前几年,威县在扫盲教育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到1980年,这个县已有83%的人摘掉了“文盲”帽子。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要求特别迫切。在县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农民夜校及时把工作重点由扫文盲转到科学技术的传播上来。全县先后办了七期夜校师资训练班,聘请县农艺师讲授农业技术,培训了40多名教员,还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特点编写了植物保护、棉花栽培、小麦栽培教材。
威县农民夜校在开展农民技术教育中,既有必要的制度,办学形式上又灵活多样。各夜校都有考勤考核制度,课后有作业,单元结束有测验,学年毕业有统考,合格者发给农业技术员证书。夜校开课,农闲时集中两个月左右上大课,向学员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农忙时则到村头、田头办讲座,或通过广播向家家户户讲栽培、管理的应用技术。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原来不懂科学技术的农民,通过学习后,知道用科学技术指导生产了。方营公社徐固寨大队社员张洪江,1980年种棉花,由于不懂农业技术,片面认为只要多施肥就能多收棉。他在1亩4分棉田里施饼肥300斤、尿素80斤。结果造成棉苗疯长,产量很低,平均亩产皮棉只有40斤,每斤皮棉成本高达1元8角5分。今年,他懂得了施肥知识,又掌握了除虫技术,种植的5亩9分棉花,平均亩产皮棉可达210斤,而每斤皮棉成本只有4角钱。
开展了技术教育后,这个县的农民知道粮、棉要良种化,管理要科学化。全县近年来玉米淘汰了产量较低的白马牙,引进了“京黄113”、“京早7号”,棉花引进了“鲁棉一号”等高产新品种。今年棉花播种时,社员们学会查墒情、测地温,比往年提前7天下了种,并推行宽垄密植植棉技术,保证了苗齐苗壮。今年第一代棉铃虫卵量、蛾量都几十倍地高于往年,但群众学了技术,只一个回合,就把虫害扑下去了。全县33万亩棉花皮棉总产可比去年增加1,900多万斤,平均亩产皮棉可由56斤增加到90斤左右。

坚持计划种植 正确处理粮棉等关系 沙洲县秋播作物布局趋向合理

第2版()
专栏:

坚持计划种植 正确处理粮棉等关系
沙洲县秋播作物布局趋向合理
本报讯 通讯员孟焕民报道:江苏省沙洲县在确保实现粮食包干指标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种植粮食、棉花、小宗经济作物之间的关系,按照国家计划落实了秋种面积。
沙洲县是粮棉夹种区,粮食产量的基数比较高。最近几年,经过连续调整,农作物布局正逐步趋向合理。今年夏粮和前季稻都比去年增产,两季共增产3,200多万斤。丰收后,县里及时引导干部和群众总结经验,看到了今年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一部分地方由于茬口安排不合理,产量较低;绿肥面积不足;三麦品种早中晚搭配不当,麦稻棉收、种、管农活挤在一起,等等。县委和县政府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计划种植,确保粮食增长,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的秋种作物布局调整原则。
在落实秋种布局的过程中,各社队都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干部社员保证种足粮食计划面积。同时,从实际出发,安排好茬口、品种,处理好粮食和棉花、三麦和水稻、粮棉和小宗经济作物种植的关系。今年的秋种布局与去年相比,全县适当减少了三麦和油菜面积,冬绿肥面积从5.5万亩扩大到7万亩;双季稻面积从12.5万亩扩大到13万亩。全县各社队还多方挖掘土地潜力,把“十边地”利用起来。
作物布局调整后,全县掀起了积造自然肥料的热潮。到9月20日止,全县三麦基肥平均每亩已达70多担,有的公社达到100多担。最近,县里又举办了有各公社领导、农技人员参加的秋种训练班,为今年的秋播打好基础。

帮青年农民成为生产能手

第2版()
专栏:

帮青年农民成为生产能手
浙江省鄞县宁锋公社实行联产到劳以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每个队总有几个年轻小伙子,过去随大伙干活,多干力气活,很少做技术活;现在单独承包土地,育秧、耕耙、治虫等,样样都得自己干,感到有困难。比如某生产队有些青年社员,因为没有掌握栽培技术,在水利、土壤相同的条件下,今年早稻亩产比其他社员少100多斤。个别青年又把应该在7月底播种的杂交晚稻,作为关门稻在8月10日后才下种,看来会影响晚稻产量。
(王兴隆)

一事一议

第2版()
专栏:一事一议

一事一议
这件事值得注意。积极帮助那些缺乏生产技术的青年社员种好承包田,不仅与整个农业生产、与他们本身的收益有关,而且是把农业传统技术一代代传授下去,并使他们逐步学会一些新的农业技术的一个重要问题。
做好这件事也不难。一个大队里总有不少有经验的老农民,只要挑选几个热心肠、经验多的人去传、帮、带,经常进行技术指导,要不了多久,那些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就会在实践中不断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农业生产的能手。
如果再利用农民夜校,组织青年人和所有农民上农业技术课,使科学种田知识融化在生产积极性之中,那里的农业生产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做好这事的关键,是农村基层组织和各级干部要有远见卓识,把培养青年和农民学习科学技术,当作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一环来抓。

接班人抚育“接班”林

第2版()
专栏:

接班人抚育“接班”林
白秀轩 杨润时
走进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红林林场青年营林大队生产作业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令人兴奋的景象:经过人工抚育的天然中幼林,透光、通风,长势良好,病腐木被清除,一棵棵胸径有大碗口粗的落叶松、樟子松和少量阔叶树,挺拔向上,生机盎然。在采伐后的林地上,天然更新和人工栽植的幼树已有二三尺高。在两年半的时间里,这支青年营林大队已经抚育天然次生林9.8万多亩、人工中幼林1.6万多亩,营造新林1.39万亩,改造水湿地8,000多亩。
青年营林大队过去由于重采轻造,开发不到十年,公路两侧几乎已无林可采,大片天然次生林长期无人抚育,而林区大批待业知识青年没有事干,有的打架闹事,成了林区不安定的因素。林场党委深切感到:大片天然次生中幼林是林区的后备资源,如果不加紧抚育,就成林而不成材,木材生产就会中断;待业知识青年是建设林区的后备生力军,如果不很好地进行培养,就会起消极作用。于是,1979年秋,他们招收林场职工的待业子弟,组建成集体所有制的青年营林大队,专门抚育天然次生中幼林和更新造林。
当时,林区一些集体所有制单位出现一股歪风:只为自己赚大钱,乱砍滥伐国家大材好材卖高价得利。红林林场青年营林大队党支部及时组织青年认真学习《森林法》,反复细致地向青年们进行爱林、护林教育。青年们说:“我们决不能为了图赚钱,当败家子,干那种‘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蠢事,一定要造伐结合,‘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用自己的双手,为后代留下一片好林子!”
这个青年营林大队的作业区,位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北麓,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56℃。到了夏天,林子里又湿又闷,到处是蚊蠓小咬。在这样的环境里作业,是十分艰苦的。这对生长在新社会的青年人来说,的确是个考验。春秋两季,风大草干,容易发生火灾,上山的人不准带火、用火。这个大队的青年们自觉遵守护林防火的规定,不带火,不用火,饿了,啃干馍,渴了,喝泉水。
艰苦的劳动锤炼了林区一代新人。共青团员刘忠华,是个22岁的姑娘,去年担任了第五小队队长。全队60多名男女青年年龄都不超过20岁,她象一个热心的大姐,关心帮助每一个同志,碰到累活、重活,总是抢在头里。今年4月初的一天,一个女青年操纵割灌机清除天然次生林里的藤条灌木,油管漏油突然起火。如果蔓延开来,就要造成森林火灾。刘忠华发现后,马上冲了过去,脱下格呢外套死死捂在割灌机上。火扑灭了,她的格呢外套和一身涤卡衣服都烧焦了,手也被火燎起了大泡。在她的带动下,整个小队树立起了以苦为乐、爱树为荣的好风气。

让科学技术在农民中扎根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让科学技术在农民中扎根
山西应县县委副书记陆晨日是六十年代初期毕业的大学生。1978年他到义井公社三门城大队蹲点,就很重视培养农民技术人员。为了普及农业科学技术,使农业科学技术在三门城大队农民中扎根,他与大队党支部研究,选拔了十几个回乡知识青年,组成一个农业科学技术学习班,晚上集体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白天回队劳动,学一点,实践一点。经过三年多的学习,现在已有13个知识青年学会了玉米、谷子、土豆、黍子、小麦、甜菜、胡麻等十几种作物的科学栽培技术。为了做到学以致用,他把这13个知识青年一部分组成试验队,固定试验基地,专门进行各种农作物栽培的对比试验;一部分组成推广队,包队指导推广新技术。去年以来,生产队又办了农业技术夜校,全队70%以上的成年社员都参加了学习,由这13个知识青年讲授农业科学技术知识。
三年来,由于多数农民掌握了农业科学技术,这个大队的农业生产持续上升。去年上半年虽然遭到了严重的干旱,粮食总产量仍比上年增长19%,交售国家的商品粮增长60%,人均分配收入增加近一半。这三项指标,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存林 国治 日亮

把施肥“配方”送给农户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把施肥“配方”送给农户
湖北大冶县金山店公社过去由于对土壤的情况不明,不少社员盲目施肥,投资大,效果差。
今年以来,公社党委为了把已经掌握的土壤普查成果尽快运用到生产中去,帮助社员克服盲目用肥现象,组织了专门人员到全社二百多个生产队,一户一户地调查研究,对每户社员承包土地的缺肥情况,登记造册,填写好各户责任田需施肥的品种、数量,并把“配方”挨家挨户送到社员手里。同时根据全社用肥情况,及时组织了大批化肥,供应给农民,帮助大家科学施肥。
姜怀地

太平公社培训家禽家畜防疫员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太平公社培训家禽家畜防疫员
广东阳山县太平公社为了加速发展山区饲养业,帮助农民致富,从去冬开始,从各大队挑选了57名有文化、责任心强的青壮年社员担任家禽家畜疾病防治员。在县畜牧局的支持下,公社先后举办了三期技术短训班,帮助他们掌握生猪、家禽防病治病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要领。公社还拨款购置了一批注射器,分发给防治员使用;添置了一批冷藏设备和医疗器械,由公社兽医站保管,供大家使用。为了迅速提高防治员的业务水平,太平公社还以大队为单位,把防治员集中起来,由畜牧局技术员带领,逐队、逐户地开展防疫工作,边干边提高。
今年春季以来,57名防治员串村过户,已为一万多头次猪和11万只次鸡注射疫苗,使全社家禽家畜发病率和死亡率比往年下降,受到欢迎。 白善华

图片

第2版()
专栏:

闻名贵州省的专业养鸡户肖时元,去年养鸡3,800只,纯收入5,000多元;今年已养鸡7,000只。他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商品鸡和商品蛋。
新华社记者 周浩荣摄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