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82-01-24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千载舞谊绽新花

第7版()
专栏:

千载舞谊绽新花
詹得雄
“印地秦尼巴依巴依!”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卡达克舞蹈学院美丽的校园响彻了这句意为“印度中国是兄弟”的热情口号声。一年前,为了学习印度舞蹈,中国舞蹈家张均和刘友兰飞越重重关山,专程前来印度“取经”。当她们学成即将归国时,学院全体师生怀着惜别的深情,特地停课举行欢送会,不少老师、同学与她们挥泪告别。
1954年,张均曾随以郑振铎为首的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那时她正当青春年华,在印度舞台上演出了《荷花舞》、《采茶扑蝶》等民间舞蹈,受到印度观众的热情欢迎。在紧张的演出间隙,她和同伴们向印度舞蹈家学会了两个印度舞。回国后在中南海举行汇报演出中,张均跳了这两个印度舞,敬爱的周总理看了十分高兴,鼓励她们要好好学习印度舞蹈。1957 年,印度著名舞蹈家乌代·香卡到中国访问演出,张均利用陪同的机会又学了一个《拍球》舞。“可惜时间太短了。要是能系统地学习印度舞蹈该多好啊!”从此,这成了她的一个心愿。
中印两国音乐舞蹈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唐诗中被诗人着意吟诵的《霓裳羽衣曲》,就吸收了经由新疆传入内地的《婆罗门曲》的一些韵律。据《隋书》记载,自东晋始,印度音乐就传入中国,宫廷里有专门演奏“天竺乐”的乐队,而玄奘西天取经,也曾将《秦王破阵乐》带到印度。我国著名的敦煌壁画中一些天宫伎乐和舞伎的形象,就明显地带有印度歌舞的特点。1978年,中国邀请印度著名舞蹈家姆莉娜丽妮·萨拉拜依夫人率领舞蹈团访华。萨拉拜依夫人在北京热情表示,欢迎中国派两名舞蹈家到印度学舞。张均、刘友兰正是被委派去
“西天取舞”的。
对于这两位年过四十,又都做了妈妈的中国舞蹈家,跳印度舞蹈实非易事。你看那双手,一会儿象征高洁的莲花,一会儿象征黑天神克里希那在牧牛……凭着手指的频频变化,它告诉你美丽的传说,传给你喜怒哀乐的情感,同时双脚还得不停地踩出声音来,和着鼓点,伴着音乐,时而“飘然转旋回雪轻”,时而“跳身转毂宝带鸣”,把人带入诗一般的意境。看印度舞蹈是一种艺术享受,然而,演员得付出多大的辛劳啊!
去年5月的一天,我在新德里“印度卡塔克舞蹈中心”看到这两位中国舞蹈家学舞的情景。那时,金凤树花开得火红,毗贡贝莉亚藤蔓花缀满墙头。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气温高达摄氏48度。练舞厅里,她们身穿印度妇女常穿的“古尔达”(上衣)和“巴贾玛”(裤子),在老师指点下,伴着“塔克拉”鼓急促的鼓点,认真地练习着,真是“左旋右转生旋风”,“环行急蹴皆应节”,很有印度舞蹈的风味。可是,只一忽儿,她们的衣服就被汗水湿透了。
跳婆罗多舞身体要半蹲,中国演员很不习惯,她们的膝关节不久就劳损了。再加上要赤脚在水泥地上使劲地跺——印度演员可以跺得象放小炮竹那么响哩——她们的脚腕子也肿了。然而,这些困难都浇灭不了她们“西天取舞”的热情。她们咬牙坚持下去,一天练十多个小时。学校里有位老师并不教她们,人也比较严肃,不苟言笑,一天,他突然握着她们的手说:
“我一直在观察你们。象你们这样刻苦的学生真少有,大家都在夸你们。你们一天练16到18个小时,神也要感动的啊!”
的确,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萨拉拜依夫人的学院里仅学了三个半月,她们竟学完了本来要5至7年才能学完的7段婆罗多舞,并在阿默达巴德的一座剧场里作了毕业专场演出,赢得满场掌声,电视台还给她们录象和播出。学院院长萨拉拜依夫人特地请当地著名人士向她们颁发了毕业证书——这是友谊的花朵、汗水的结晶啊!
以后几个月,张均和刘友兰为了全面掌握印度的古典舞蹈,还同时到另外两个学院去上课。时间紧,任务重,她们从这个学院到那个学院,来回奔跑,午饭有时就悄悄地以啃面包或吃西瓜来代替。她们还到婆罗多舞的发源地——马德拉斯去实地考察,丰富自己之所学,使它具有更加浓郁的印度民族特色。短短一年,她们以惊人的毅力,将印度6派古典舞蹈全都学了;此外,还学了印度舞蹈表演课、舞蹈理论课和部分民间舞。印度舞蹈家看了她们的练习后惊喜地称赞:“你们一年学了十年的课程啦!”
她们不但是勤奋的学生,还是中印人民友好的使者。她们与印度同学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她们在短短一年中取得的成绩,是和印度老师、同学们的热情关心、帮助分不开的。为了使她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甚至在整个暑假,印度老师也不辞辛劳地每天下午都主动给她们加班辅导。印度老师还怀着对中国的真挚感情,给她们取了印度的名字。印度同学都亲昵地称她们“姐姐”,愿把心里话向她们倾吐。张均、刘友兰就要回国了,多少印度同学惘然若失地对她们说:“你们走后,我们可怎么办呀?”临回国那天,学院为她们开欢送会并赠送了纪念品。当张均、刘友兰向老师比朱·玛哈拉杰回赠纪念品时,这位被誉为印度卡塔克之王的老师竟激动地说:“我可不可以不要礼品而把你们留下呀?”多少印度老师和同学平时待她们亲如姐妹。临别时,她们热泪盈眶,长久地把这两位中国舞蹈家搂在怀中,表达了中印两国人民要永远友好的共同心愿。
“印地秦尼巴依巴依!”是的,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将如印度古代经典《奥义书》里所歌颂的:
愿我俩共同努力,
愿我俩文化辉煌,
永远不互相仇恨,
唵,和平!和平!和平!(附图片)
张均、刘友兰(左)在她们的印度老师比朱·玛哈拉杰指导下学舞。

春临大地——樱花丛中的弘前城(图片)

第7版()
专栏:

春临大地——樱花丛中的弘前城
春天,迈着轻快的脚步降临大地。严冬的残迹,正一天天地被绿叶和鲜花抹去。
同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两千年来与我国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如今,不少日本朋友总爱怀着亲切的心情对中国朋友说:“看,我们两国在历史和文化上多么相似!”在日本,确有不少建筑甚至街巷的风格近似我国。随着春色渐浓,从一片红云似的樱花丛中,人们仰望高耸蓝天的城楼或古塔,很自然地会想到中日两国悠久的历史因缘。·平·

花都争说中餐好

第7版()
专栏:

花都争说中餐好
李国桢
花都巴黎,高楼林立。在满目豪华的西洋建筑群中,人们不时可见中国古色古香的红檐绿瓦,象一块块玲珑小巧的“磁石”,以其别具一格的色彩、优雅独特的韵味,吸引着一批批巴黎人。这就是星散于巴黎各街区的中餐馆。
人们很难想象,去国万里,地处西欧,中国餐馆竟有如许魅力。可是,从几个跳跃似地增长的数字,你又不难想见巴黎中餐馆门庭若市、备受欢迎的情景。据1978年法国内政部长的一个报告:1960年巴黎有中餐馆181家,1977年,连同经营中餐的各个亚洲餐馆,巴黎供应中餐的饭馆竟增加到709家。而名作家特勃雷认为,如果算上市郊的同类餐馆,这个数字可达2,300家,几占巴黎餐馆的四分之一。
每次来到巴黎,我总爱与三两同事,到中餐馆小叙。因为在那迢遥的异国他乡,中国餐馆多少总能使人感到脉脉乡情。那宫灯高悬、龙凤相对的大门,那挂在中堂的一幅寿星公图或摆在案上的大肚弥勒佛,笑容可掬。而两侧的对联,书法又是那么遒劲……这些大都是巴黎中餐馆的典型陈设。特别是在拉丁区,有些地方中餐馆简直连成一片。置身其间,我往往会想到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经常在这些小中餐馆以廉价饭充饥的情景。
巴黎人在吃喝方面是很讲究的。在许多巴黎人的心目中,“法国餐是欧洲之冠;中国餐是世界上最佳的饭菜”。巴黎社会流传着许多反映中国餐丰富多采的趣话:“慈禧太后一顿饭上500个菜”;“在中国举办一个60道菜的高级宴会轻而易举”……而在巴黎,一次宴会近10道菜就很体面了,可是得花上好几倍钱。正因此,许多巴黎人经常是中餐馆的座上客,每周总到中餐馆一两次。到了周末,甚至全家出动,饱餐一顿。我在巴黎就经常看到这种兴致盎然的“全家福”。要知道,在那百业纷竞的花都,中餐馆站住了脚,并且日趋兴隆,实非易事。如果深入了解一下,它们几乎家家都有一部艰苦创业史甚至辛酸史!
更早的且不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从中国派往法国几千名劳工,主要承担修筑铁路、挖掘战壕等累活。战后,由于生计无着,大部分人相继回国,只剩下300人留居法国南部,其中一部分来到巴黎,在里昂车站附近的狭窄街道上,办起第一批简陋的中餐馆。以后,还有不少人从香港涌向巴黎,也以开餐馆为生。这些中餐馆多数是夫妻小店,男的掌勺,女的掌柜,儿女跑堂。后来一部分渐具规模,例如1980年巴黎餐馆业评选出的40家最佳中餐馆中,圣·拉萨车站附近的“中国城”饭店,楼上楼下,一次就能宴请1,000宾客。
年前,巴黎的中国餐馆曾蒙受过一桩奇冤,被诬控的罪状有:“质量作弊”、“不讲卫生”、“卖耗子肉”……于是,导致法国当局委派两名官员及餐馆业专家,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最后,调查报告不仅以事实驳斥了上述指控,而且向巴黎人指出:“吃中餐吧!中餐吃得省、吃得好。我们对巴黎的中餐馆作过详细调查,中餐馆……打破了饮食业的最佳纪录,做到物美价廉……”于是,巴黎又掀起了一股小小的“中餐热”。那时我正在巴黎,目睹了各中餐馆夜以继日、宾客满堂的盛况。
巴黎中餐馆继承了我国炒、爆、煎、炸、溜等独特烹调技术,从叫菜到上菜,一般只需一二十分钟,时间之快,令巴黎人惊叹。据我所见,厨师用高温炉爆炒菜肴,如广式蛤蜊,50秒;雏鸽炒嫩姜,一分钟;炒鸡片,一分半……出锅时,肉嫩菜绿,色味俱佳,可谓爱煞巴黎人。巴黎中餐馆大都节假日不休息,越是节日越繁忙,一天营业十五六小时,甚至有了相当大产业的中餐馆仍如此。这种中国传统的勤谨从业态度,更为巴黎人所称赞。毋怪法国朋友开玩笑说:“中国人在巴黎的产业是用火炉烤出来的,用汗水浇出来的。”
记得一次恰逢农历年初二,我们来到常去的“京川酒家”,憨厚而热情的老板杜先生听说我们又从祖国来了,匆匆从厨房迎将出来:“欢迎,欢迎祖国来的亲人……”他的眼里闪现着欣喜、激动的泪光。我们痛痛快快地在巴黎吃了一顿年饭,杜先生还特为我们加了几样家常菜,同我们一起频频举杯:“祝祖国繁荣昌盛!”
“每逢佳节倍思亲”。时逢辛酉除夕、壬戍新春,当年巴黎的这一愉快的团聚,巴黎侨胞的悲欢历程和对祖国的深情,又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附图片)
插图:于人

从“汽车之战”到“机器人之战”

第7版()
专栏:

从“汽车之战”到“机器人之战”
陈诗信
新年刚过,在纷至沓来的新闻电讯里又蹦出一个词儿:“机器人之战”。它告诉人们,日本和美国在激烈的贸易竞争中,又在一条新的战线上展开了争夺。
与日美“汽车之战”不同的是,这次是美国首先大声叫嚷的。人们记得,二十多年前,在汽车生产方面,美国仗着自己牌子响、资格老、基础雄厚,根本没把日本放在眼里。当第一次石油危机出现时,美国汽车厂商还陶醉在高级、宽敞、豪华的大型轿车产品里,而日本已经预测到汽车市场将转至价廉、小型、省油车上,于是竭尽全力在这方面下功夫。及至美国发现此一问题,为时已晚。日本汽车产量1979年接近美国,1980年上半年开始超过美国。日本汽车如滚滚江流,不仅大量涌向世界市场,而且以其凌厉的攻势,夺去了美国国内汽车市场近四分之一的生意。在日本汽车猛烈冲击下,美国汽车工业直到今天仍一蹶不振,今年还看不到好转的兆头,可谓惨矣!
汽车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机器人”即工业机械手的发展。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量,日本在十多年前引进的机械手,最近几年得到普遍发展,在提高生产率、节约劳动力、提高产品质量上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在焊接、喷漆、装配等繁重而单调的工作中,“机器人”既不休息,又永远不会迟到,而且成本降低,工效提高。美国现在承认,这是日本汽车“比较便宜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谓“机器人”,并不是人们在《铁臂阿童木》或《未来世界》等电影中看到的那种“超人”的形象。现在实际使用的“机器人”,大部分是一些固定在支架上的机械手。据报道,日本目前有1万个做工的“机器人”,而美国仅有5,000。“机器人”在日新月异的电子工业里几乎成了天之骄子。日本“先驱者电子公司”由于用100个“机器人”装配电子线路板,生产成本降低了75%。
美国对此现状感触很深,承认与日本相比望尘莫及。比如全美国最热衷于“机器人”的是通用汽车公司,其计划也不过是到九十年代才拥有1. 4万个“机器人”。而日本的松下电气公司则计划在十年内安装10万个“机器人”。日本的大公司不仅自己使用“机器人”,还把它出租给一些小公司使用。
“汽车之战”使美国败下阵来,如今又不得不承认,“日本在制造机器人方面也已比美国领先”,并已估计到,“这将使美国在轻工业、重工业的国际市场上受到严重影响”。看来,美国在这方面比十多年前现实了些,正在痛定思痛了。因为,争夺市场是一场搏斗,一些美国专家提出:决不能在“机器人”的争霸中向日本退让。但是,豪言壮语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美国的分析专家说:日本的日立公司有500名技术人员在研制效率更高的“机器人”,而美国最大的“机器人”公司却只有90个人在进行研究。
日、美“汽车之战”还在继续,“机器人之战”又拉开了序幕。这将是新的一年中的一个热点。此役鹿死谁手,正在引起人们的关切。

世界电话拾零

第7版()
专栏:

世界电话拾零
当今世界,电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人统计,1980年1月,世界各国安装的电话为4 亿多部;电话每年的增长率为6%,比人口的增长率快4.2%。这样,目前全世界约有5亿部电话。可是,各国电话发展极不平衡。美国现有电话1 .76亿多部,约占世界电话总数的三分之一,几乎同全欧洲的电话总数(1.8亿部)相等。今天,世界上有的城市拥有电话数量比人口还多。以平均每百人拥有的电话数计算,华盛顿为159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为121部,瑞士的苏黎世为112部。·峰·

一年之始并非春的国家

第7版()
专栏:

一年之始并非春的国家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这是世界上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意,也为许多人所了解。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把一年分为四季。例如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和我国一样也有自己的“农历”,叫科普特历。根据本国的气象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埃及的农历却把一年分成三季。
埃及农历中的头一季叫阿哈特季,即尼罗河泛滥季节,一般从公历6月中到10月中。这期间,雨水充沛,尼罗河两岸的田地被河水淹没,这无异于施上了一层有机肥,为下一步的播种准备了有利条件。
第二季称为贝尔特季,即耕种季节,通常相当于公历的10月中到2月底。这时,洪水已退,人们忙于耕地、播种。随着农作物开始成长,田间管理也日见繁忙。
沙姆季是第三季,即收获季节,时值公历3月到7月。这时天气炎热,农作物相继成熟。人们一方面继续搞好田间管理,一方面开镰收割,打场入仓。·元·

鹿儿岛的新婚植树园

第7版()
专栏:

鹿儿岛的新婚植树园
北海道白雪飘飘,可是日本南端的鹿儿岛却仍暖风习习,椰林婆娑,花香蝶舞。这里临海依山,景色秀丽,与日本北、中部风光迥异。加上众多的温泉火山、名胜古迹,使它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游览和新婚旅行的好地方,因而一年四季,游客不绝。
鹿儿岛的开闻山麓,丛林遍布,绿草如茵。有趣的是,这里有一座别致的“新婚旅行纪念植树园”,吸引着日本各地的新婚夫妇。凡是来这里的旅行结婚者,都可以在划定的山坡上种植“新婚树”以作纪念。树苗由所居住的旅馆供应,也可从园林管理处购买。新婚夫妇把树苗栽植后,还在树旁立一小木牌,上边写着他们的姓名、住址、植树年月。新婚者在这里栽植的大都是板椎树。它成长迅速,树形美观,长成后可作建筑、家具用,树干上还可以培植蘑菇。新植的树苗由园林管理人员统一管理。经过十至十五年,树木生长成材,管理人员就用信函通知植树者,或将该树的部分树枝剪下寄给植树人,好让他们在自己的庭园里重新栽培。
鹿儿岛“新婚旅行纪念植树园”的植树方法,既使人们留下了值得纪念的回忆,又能美化环境。·李荣标·(附图片)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