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65-03-14第5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在设计工作中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第5版()
专栏:

在设计工作中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安建
目前,设计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摆在设计领导机构和设计人员面前,需要去逐步解决。但是在这些问题中,首先应该解决的则是设计工作中的思想方法问题。这就是如何在设计工作中正确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问题,如何在设计工作中肃清机械论、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毛主席思想运用到设计工作中去,用毛主席思想指导我们的设计工作。这是设计工作当前的一个主要问题。
正确解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目前设计工作中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突出的、集中的表现在没有正确解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上。具体说,就是我们的许多设计部门缺乏和不重视实践经验,没有积极地从实践中提高设计水平,没有在实践经验中检验自己的设计是否正确,修正那些不正确的部分。长期以来,我们的设计工作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深深地受着外国设计中那些机械论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束缚,埋在外国设计的那些烦琐哲学的资料公式中,不重视从实践中总结自己的设计经验。一个工程建成投产以后,设计人员不到现场认真总结一下,看看自己的设计究竟如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譬如鞍钢,它的建设是外国设计的,其中也有很多厂矿、车间的设计我们参加了或修改了,但是这些设计究竟有什么问题呢?直到现在没有全面做过总结。另外,还有很多工厂、矿山完全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也没有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在建成之后,从这些实践中去再认识,从再认识中总结出必要的结论。即使有,也没有让所有参加设计的人员都参加,组织讨论、研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结果,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中,就形成了长期脱离实际的状况。设计工作在设计之前不重视生产实践,设计之后又不到生产实践中去考核,这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
设计本身是理性的东西,设计方案,各种设想,都是主观的东西。为什么能在设计中设想出这样一个或那样一个轧钢机、选矿机呢?为什么在设计中确定了这样一个或那样一个生产流程呢?这就是因为你看到过很多种类的轧钢机、选矿机,看到过不同工厂的不同生产流程,这样,就使人能够设想新设计的工厂应该安装什么轧钢机,工艺流程应该怎样等等。设计不能凭空而来,而是从客观实践中来的。即使设计最新式的工厂,也是看了许多旧的工厂,了解它有哪些问题,了解它可能做怎样的改进,才能设想出来。看到了很多工厂、机器、生产方法、运输方法等等,经过人的思考,设想或设计出新的工厂、新的生产流程、新的运输方法等等,这就是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种由客观到主观,由实践到理论(思想)的过程,就是认识的一次飞跃。
没有客观的实践,就不可能有方针、方案、设计等等思想。但是人的思想并不只是对客观的简单的反映,当人们看到过很多轧钢机、轧钢厂,并且从实践中知道了每一个轧钢机、轧钢厂的长处和短处,经过研究,吸取了它们的优点,去掉了它们的缺点的时候,就能够设想出和设计出一个更好、更合理的轧钢机、轧钢厂。这就是说,如果正确的认识了客观(各种轧钢机、轧钢厂),那么所设想出来的设计,也就可以说是更完整、更系统、更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因为设想出来的轧钢机和轧钢厂,修正了旧的轧钢机、轧钢厂的不合理部分、不合客观规律的部分)。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主观思想不仅是客观实践的反映,只要它是正确的反映了客观规律,它就又能反过来指导实践,即根据新的设计,建设起一个更好的工厂。
但是事情不是到此就完结了。因为我们对客观的认识总还是不全面、不完整、不深刻的,总还有片面性。尽管设计前对于客观(工厂、矿山)有了许多直接间接的知识,但是客观是极复杂的,对它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就很深刻很完全,因而设计出来的工厂、矿山可能不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也就是说,还可能有某些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在工厂按设计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和建成之后,设计人员还需要再去看看,再去观察一下全部设计中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完全对,哪些完全错了,设计是不是采用了合乎客观具体条件的生产方法,设计根据的条件是否正确等等,用客观实践来检查自己的设计是否正确,是否合理,这就是毛主席讲的人的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也是更重要的飞跃。如此多次反复,对客观的认识才能比较接近完整、正确。
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就是设计和生产实践的关系。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只有这样做,才是正确的工作作风,才是正确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设计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一样,只有根据毛主席的思想去做,才能走向正确的道路。
现在,我们的设计工作正是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毛病。我们工作和思想的进步,是依靠对于客观实践不断地反复认识,也就是前边说的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不断反复。可是目前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中,却缺乏这种反复不断的认识过程,特别是缺乏前边说的那种第二次飞跃(更重要的认识过程)。例如,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中,比较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思想作风:设计完成以后,就好象事情已经终结,至于交出设计后建设情况和生产情况怎样,似乎与自己无关,就不管了。设计的轧钢机安装了,厂房盖起来了,但是究竟还有什么问题,不知道。没有在自己设计的工厂、矿山建成、生产以后,再去考查、了解自己设计的厂矿究竟在实际生产中怎样,有什么问题。因而,下次设计还是老样。
客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设计所根据的数据、条件,所根据的一切知识,也是经常发展变化的。时间、地点、环境、技术等等条件变了,如果设计不变,就不会是好设计。如炼铁技术不断发展,在生产中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就使高炉不断变化,要是不到高炉上了解、研究,没有对高炉新的生产实践的认识,也就不能把新的因素或已经变化了的因素反映到设计中去。例如高炉两次大修之间的时间,由于生产条件、技术条件的变化,也可能是七、八年,也可能是十几年,如果设计还是按老规矩考虑检修力量、设备能力和耐火材料需要量等等,那就错了。这就是理论(设计)脱离实际,也就是主观主义。
可是我们的设计工作,长期以来不认真到现场总结设计,没有第二次认识的飞跃,这样经验就不能丰富。当然经验多不等于能力高、水平高,只有能够总结经验,才能使一个人的能力提高。两个人知识一样,见闻一样,经历一样,其中一个人比另一个人的能力强些,提的意见正确些,差别就在于这个人善于总结,另一个人不善于总结。正如吃了东西,要消化才能长得壮。设计工作也一样,要总结,要消化,要吸收新的营养,才能提高。
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和他的许多著作,都是教导我们如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以及如何认识复杂的事物。毛主席创造性地而又用极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和发展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他经常反复地教导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教导我们只有经过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教导我们如何运用两分法去分析一切事物。所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实践是多么重要,不断在实践中去检验和总结自己的认识是多么重要。设计院应该选几个典型的工厂、矿山,让参加设计的人员都认真地到现场去看看,了解一下设计的情况,切实找出毛病,全面、深入地进行总结,也就是从实践中再认识。
既要解放思想 又要实事求是
我们的设计工作有不少是从外国学来的。在建国初期,我们根本不会工业建设方面的设计工作,向外国的设计学习是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设计工作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外国设计中那些机械论的、烦琐的、形而上学的思想,也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中滋生发展起来了。这主要表现在:在设计中只考虑技术上或经济上的问题,而不考虑人的因素、政治因素、思想因素,因而把一切技术与经济因素看成是静止的,看不到由于人的因素及政治思想因素可能引起什么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变化,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什么变化;把设计中的平衡看成是死的、绝对的,因而设计思想也就是机械的、消极的平衡论;不是根据各种不同的条件去进行具体的设计,而是根据一成不变的规范去进行设计;不是根据设计部门与生产部门、施工部门以及科学研究部门的互相协作,相互结合,并且吸收这些方面的意见去进行设计,而是设计机构撇开这些部门的意见,孤立地依据自己的书本去进行设计;不是重视工人实践中丰富多彩的各种新经验,虚心吸收工人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成百成千的技术革新,而是轻视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革新创造,不考虑如何从群众里吸收经验以丰富设计知识,因此,把设计看成只是“专家”的事,在设计中从来不讲与广大群众的技术革新相结合;等等。这样,设计工作就钻进了狭小的死胡同,埋到了书本公式中,形成了“专家路线”和机械论、形而上学的思想。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在毛泽东思想的启示之下,开始破除对外国设计教条的迷信,在解放思想、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下,否定了许多外国设计思想中不正确的东西,并且曾经做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设计。对外国的一套不正确的设计思想、方法、程序、规范、制度的否定,是必要的、正确的。不否定,就要受这些“金科玉律”的束缚。今天,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反对那些机械论的、形而上学的、孤立地看问题的设计方法。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否定一切,外国设计中合乎科学的部分,正确的部分,我们还是应该接受的。
我们在批判和否定外国的资产阶级设计思想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够、严格的科学态度不够的缺点,设计工作中,产生过一些片面性的毛病。后来,有不少人就想把原来学的一套外国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重新恢复起来,在设计工作中,就又发生了回到旧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老路的趋势。有的地方把初步树立起来的正确的设计思想否定掉,把被否定过的一些机械论的、不正确的东西恢复起来了;敢想敢干的革新精神都没有了;对设计程序、规程、方法等必要的改革也认为不行了,似乎非要恢复过去的老样子不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破除迷信和科学态度,本来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分离开来。我们否定那种机械论的设计思想是必要和正确的,破除迷信是对的,但不要和科学态度对立起来。要破除迷信,也要尊重正确的公式,正确的数据,正确的验算,正确的规章制度等等。不能说要破除迷信,过去的东西就通通不对,一起打倒,还必须有科学态度。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既要破除迷信,又要尊重科学。设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设计工作在外国的形而上学的设计思想影响之下,有许多糊涂的观点,它妨碍了设计进步。举几个例子来说:一、单纯为“设计辩护”的观点。这个观点是我们从外国学来的,大家都很熟悉,在设计人员中已深入人心。这个错误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支配着我们的思想,指导着我们的行动。设计院做出设计之后,就认为自己的设计是唯一正确的、完美无缺的,因而在与别的部门研究讨论这个设计的时候,唯一的任务就是“为设计辩护”,无理也争三分。明明别人提出的反对意见很有道理,可是设计人员总还是抱住原设计不变,好象承认了别人的意见正确,就有损设计人员的威信;或者承认了别人的意见正确,就有使自己的设计大部返工的麻烦。因此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力排众议,通过自己的设计。这种立场是个人主义的,观点是唯心的,形而上学的。
设计方案或具体的设计提出之后,要请生产、施工以及其他部门共同审查,这种审查应该有两个作用:一是在审查中吸取各方面好的意见,来修改设计,提高设计的质量,使它尽可能臻于完善;二是要解释设计的思想和各方面的根据,维护设计中正确的部分。这就是说,在与别的部门共同审查设计的时候,对于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要吸取;另一方面,对于别人提出的不正确的、片面的意见,要给以解释(因为参加设计审核的施工部门或生产部门,也可能从局部观点出发,提出某些片面性的意见),并且应该坚持正确的意见。但是无论如何,在设计审查的时候,第一位的不是辩护,而应当是吸取别人的好的意见,以便把设计修改得更好。因为我们在设计过程当中所认识到的东西,可能是片面的,因而设计也可能有各种缺陷。如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要求提出好的意见,施工单位根据施工经验提出好的意见,就应该吸取,修改设计。设计所根据的条件、数据也是会变的,因而设计要根据实践经验修改,书本上的东西是死的,或者是过了时的,我们不能教条式的抱定书本上的东西,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不能说设计一经做好就是唯一正确的。如果我们只是辩护,就会引导我们的设计工作走进死胡同,脑筋僵化,什么也装不进去,听不见别人的意见,就要脱离实际,不能再提高了。当然,为设计辩护还是要的,但这是第二位的。如果别人反对设计中正确的东西,提得不全面,只从局部利益出发,或者只从某个局部考虑问题,设计人员就应该为原来正确的设计辩护,要解释清楚,说服别人,坚持正确意见。而不敢坚持正确意见,不敢为正确的设计辩护也是不对的。既坚持设计中正确的部分,又根据别人正确的意见修改原设计中不合理的部分,这才是对于“设计审查”的唯一正确的态度。
二、“相互制约”问题。设计工作中有一种所谓“相互制约”的理论。这种不正确的“相互制约”论是另外一个妨碍我们前进的糊涂观点。
工作或事物本来不是孤立的,它是与别的工作或事物相互有联系的。因此,“相互制约”本来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东西,没有必要的“相互制约”怎么能行呢?如生铁的质量要有个标准,不能波动很大,生铁的化学成分波动大了,炼钢就不好办;焦炭的灰分如果今天百分之十四,明天百分之十八,后天百分之十二,炼铁也是没有办法的。因此,就需要有一个规定,不能每个部门愿意怎样就怎样,这就是说应该有“相互制约”,这是事物的一面。但是,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不能把工作或事物的“相互制约”孤立起来,或者把它看成是唯一的。还有另外一面,而且是主要的一面,那就是工作与工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和相互制约,也是对立的统一。工作与工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第一位的是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如设法把耐火材料质量提得更高,使炼铁、炼钢、炼焦更好办;矿石品位更稳定,下步工序也就好办。矿山搞好了,炼铁、炼钢就发展,发展了炼铁,反过来又可促进矿山的发展。只有这样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生产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有人反映说,设计院的“四表”(各专业部门的进度表)简直把人都“制约”死了,各部门为了“四表”整年地闹纠纷,闹“磨擦”。其实所谓“四表”,应该是各个设计专业之间“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的进度表。没有这种又是相互制约又是相互协作的进度表怎么行呢?孤立地强调“相互制约”是错误的,设计院内各个部门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创造条件,而不是相互制约,相互拉后腿。对己要严一点,要主动为别人、别一个专业部门创造条件。在“四表”中规定设计进度,主要应该是为了更好地相互协作。如果大家都认识到工作中主要的是相互帮助,设计效率就提高了。如果明明你这个部门的图纸或资料一个月能做完交出,另一部门即据以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可是硬要求在“四表”中规定三个月交出,以便别人制不住自己,这就只有妨碍工作。
单纯的“相互制约”的思想方法反映到整个设计里去,产生的危害就更大了。厂矿的生产部门与运输部门、辅助部门、研究部门之间,上下工序之间,左邻右舍之间,本来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在“相互制约”论的思想方法引导下,各个设计专业组织在设计自己这一部分的时候,总是离开整个厂矿的全局观点,单独地和局部地考虑问题,因此就发生这样一些情形:或者设想和要求前一工序给自己最理想的条件,不管对前一工序要求的条件是否经济合理;或者为了保证自己这一部分的设计无可非议,而在设计中过大的增加设备能力的保险系数,不管将来生产中长期不能完全发挥设备效果是否经济合理;或者几个工序之间,左邻右舍之间可以共用的设施,为了怕“制约”,为了自己的方便,就在设计中各搞一套,结果,一个厂矿就有几套同样类型的设施;或者某一个生产措施可以由前一工序解决,也可以由后一工序解决,类似这样的问题,常常是哪一个工序的设计里都不解决;等等。这样,一个厂矿的设计就形成了许多既不经济合理,又宠杂重复的设施。
各个设计专业部门之间有“相互帮助”的一面,也有“相互制约”的一面,这是辩证的统一。过去的问题是忽视了相互帮助的一面,而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后来更发展到相互掣肘)放在第一位,这就把位置摆错了。
三、现场设计问题。现场设计是好事情,是克服脱离实际的好办法,应该提倡。要了解实际,就要到现场。而且有些设计很需要到现场去做。但是,这也不能绝对化,不要搞形式主义。现场设计是一种好的设计方法,但它不是唯一的方法,不能说要现场设计,就不能在设计院里进行设计,甚至设计院也不要了,只要分成几个组,到工厂去做设计就可以了。设计大本营(设计院)还是需要的,将来还有许多设计需要在设计院里做。可是现在我们必须强调地提倡现场设计,因为目前设计工作中的主要缺点是脱离实际。而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是克服脱离实际这种毛病的根本方法。
在现场设计,还是在设计院里设计,这是形式,不是本质。本质是设计能不能联系实际。有时候到现场收集第一手材料,然后回到设计院设计,设计完了又到现场总结,这样也能做出好设计。反过来说,如果现场设计组只是搬了个家,并没有重视实际,也不重视群众的创造,设计的工厂投产后也不去总结,还是做不好设计。现在提倡现场设计,是为了使设计人员接触实际,了解实际。不能认为只要是到现场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重庆设计院工作组到鞍山后,干劲很足,在现场把四高炉的问题摸得很清楚,掌握的情况比生产部门提出的资料还要完整,因而他们就能做出改进高炉的好设计。如果不做这些工作,即使到现场也只能是个形式。所以,必须提倡今后经常到现场了解情况,总结设计。但不能否定在离开现场的设计院里也可以做出很好的设计,关键是联系实际。

来稿摘编

第5版()
专栏:来稿摘编

  来稿摘编
  前人的经验并非神圣不可侵犯
过去,我们认为设计公式都是“前人经验的积累”,是“专家作出的结论”,它们是绝对可靠的。因此,在设计时就一律“按公式计算”,不敢越雷池一步。
有一次,我们参照公式,给一个石灰石矿作成品装车设计,按照这个公式计算,石灰石矿的成品装车,需要四台一立方米的电铲,投资五十多万元。后来我们深入矿山作实地考查,把采矿场的一立方米电铲调来装成品矿,跟电铲司机实地操作,测定装车定额,实测结果,证明我们上了“公式”的当,电铲装车效率比公式计算竟高出一倍,只要设计两台电铲就足够用了,这样就为国家节约了二十多万元资金。我们深深体会到,对前人的经验、外国的东西绝对不能迷信,只依靠“公式计算”而不进行现场的实际调查,是做不出正确设计的。
      山东重工业厅矿山设计院 刘勤标
  准图纸也是不断发展的
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中,经常要用到很多标准图纸。使用标准图纸不仅今天需要,将来仍然需要,因为它是保证设计质量加快设计速度的一个重要步骤。
但是,目前有不少设计人员,一味迷信标准图纸,认为一切标准图都是正确的,无可非议的,把它看作“包医百病的药方”,甚至对几十年以前的标准图也发生兴趣。事实果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标准图是一定时期经验的积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些过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验很可能成为今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如果我们不去经常修改、更正,岂不成了抱残守缺、裹足不前吗?希望这个问题能引起制作使用标准图和设计人员的注意。
纺织工业部设计院 朱晓星
  “本本”跟个人主义是“亲兄弟”
捧牢“本本”不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怕负责任的个人主义思想在作怪。深入现场,调查研究,这是要花功夫的,没有照抄照搬本本那么方便、省事。而且根据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照此办理,出毛病自己要负责。由于存在这种思想,我有时明明知道“本本”有问题,也不敢去捅这个“马蜂窝”。不久前我们设计一座冷藏库,明明知道规程上的许多安全系数偏于保守,可是我们怕负责任,不敢越“雷池”一步,结果仅基础一项,就要多投资二十万元。事情后来虽然纠正了,但是“尽量保险一点”的思想并没有彻底解决。要解决这个思想,必须在我们头脑里去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上海规划建筑设计院 陈福基
  不能轻视工人创造的“土”办法
我过去对一些洋“本本”、洋“框框”总是抱着崇拜的心情,认为根据这些公式图纸搞出来的设计,是最可靠的。这种迷信思想,曾经给国家造成过许多损失。我曾做过一项木材阻拦设施漂浮结构的设计。福建省的水运工人在这方面本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我嫌它“土”,嫌它没有科学根据,于是就生搬硬套外国公式,搞了一套我认为“可靠”的结构。自以为可靠,其实却非常不可靠。福建省山多流急,我们设计的漂浮结构经常发生翻滚等事故。这个设计最后失败了,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
华东林业设计院 马诚栋
  实行节约必须实事求是
在设计中实行节约也必须实事求是,不可凭主观的乱来。我厂有一个车间的操作室,原设计是磁砖地面,后来为了节约,就改为沥青地面。但在有机化工车间里,设计沥青地面是错误的,因为沥青是溶解于有机物料的,结果生产不到一个月,地面变成了泥浆,不得不又重铺磁砖,造成了很大损失。
太原化工公司化工厂基建科 陈兆祥

蓑衣坝给我们的启示

第5版()
专栏:

  蓑衣坝给我们的启示
蓑衣坝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自然作斗争中创造的好经验,过去我们认为它“土”,“缺乏科学根据”,“靠不住”。而这次在一个水电站拦河坝的设计中,证明它比我们原来设计的“洋坝”要优越得多……。
从去年一月份起,我们在四川沱江简阳县猫猫寺开始勘测设计一个发电站。中共内江地委根据省委提出的水利建设方针,决定在猫猫寺试点,利用沱江的一个弯段,截弯取直,凿开一个垭口,筑一条四百米长的渠道,引江水发电。但由于河道的落差不够大,必须在江上筑一个低坝抬高水位。
我们最先根据书本资料,设计了一个钢筋混凝土拦河坝。一计算,光是水泥就要用一万二千七百吨,工程非常艰巨,要三个枯水季节才能建成,不合乎多快好省的原则。这个方案被否定后,我们又去翻书,设计出第二个方案——浆砌条石坝。新的方案虽然水泥用量减少到三千五百吨,但造价还是很高,而且施工导流复杂,不能保证在一个枯水季节内建成。这个设计再度被否定后,为了解决筑坝的难题,我们又在书本上耗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前后九个月中,我们共提出了大小方案二十多个,不是占地多,工程量大,投资高,就是施工技术复杂,工期太长,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良好的方案。慢慢地有些人甚至对沱江上能否修引水式电站也产生了怀疑。
十月间,中共四川省委领导上向我们指出,要我们学习中江县凯江流域劳动人民采用的“蓑衣坝”,来解决猫猫寺电站拦河坝的设计难题。
蓑衣坝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水利建设中积累起来的一项宝贵经验。这种坝,外部安砌一层层倾斜搭接的条石,内部抛筑块石和卵石,迎水面用粘土铺盖。它可以完全不用水泥沙石浆砌,就地取材,造价低廉,而且能够在沙卵石的地基上修筑,施工简单,一般石工民工都会做。这样的建筑在中江县的凯江上有四十余处,其中有些已经历了一两百年。但是这种坝在任何水力工程书上都找不到。过去我院的领导上曾经提出过研究和采用蓑衣坝,然而我们总认为这是“土家伙”,缺乏科学根据,靠不住。这次省委提出后,我们学习了省委的水利建设方针,批判了贪大求洋思想,在十月间来到中江县调查研究。下去之前,不少人还是抱着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条石不浆砌,一定会被水冲翻;沙卵石上筑坝,时间长了,坝基一定会被水淘空垮塌。也有些人认为蓑衣坝只能适合凯江那样的小河,不适合于沱江。总之,我们有些人对于群众的“土”创造总是不信任。
我们到达中江以后,当天便参观了高头岩蓑衣坝。这个坝的两头恰恰建筑在岩石上。于是,不相信沙卵石上可以筑坝的人就更有了证据。但是第二天大家参观猫儿嘴和何家堰两个蓑衣坝时,事实便驳倒了怀疑。这两个坝都是建筑在沙卵石上,何家堰迄今已有两百年左右历史,依然没有倒塌。为什么?生长在高头岩坝边的七十多岁的老农廖传璧告诉我们:蓑衣坝的干砌条石是倾斜安放在坝上的,因此水流过来不但不会把它冲跑,而且还能把它向坝上愈压愈紧。整个坝体也是斜筑在江里的,它比笔直横挡在江中所受的水的冲力要小得多。何家堰的一个农民还告诉我们为什么不必浆砌的道理。他说:河里冲来的泥沙就带有粘性,卡在石缝里就可当灰浆;还有一种铁螺蛳,专门长在石缝里,日子一久,它的壳壳就把两块石头胶住,撬也撬不开,比灰浆还好。这些经验使我们大受启发。我们分析了蓑衣坝的条石安砌方法、坝体结构、坝的轴线和水流的交向,认为非常合乎科学原理,多数人认为可以用来作猫猫寺电站的拦河坝。但是也还有些人不相信,认为蓑衣坝没有现成的计算公式,万一搞出了差错,谁来负责?还有人认为象猫猫寺电站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工程,配上一个“土”的蓑衣坝不相称。
后来,我们又到凯江去作了一次调查,和群众一起研究坝型设计。我们访问了亲身参加修建蓑衣坝的农民和工人,其中有三代都修建过蓑衣坝现年已七十多岁的老农民,以及县水电局的技术人员,和他们进行座谈讨论,一同到坝上考察,他们提供了许多关于蓑衣坝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宝贵资料。这次调查访问,更增强了我们总结和运用民间设计经验的决心。回院后,我们根据蓑衣坝的调查材料,结合沱江的自然条件,应用过去所学的基本计算理论,设计出了一座适于在沱江修建的蓑衣坝,并且按猫猫寺电站的需要,适当地加高了坝的高度,在坝体结构上也作了一些改进。过去在设计大楼里花了九个月时间没有解决问题,这次只用了十九天时间,就送出了全套初步设计文件和图纸,满足了施工的需要。由于实行了就地取材,完全不用水泥,坝的造价比原设计降低了百分之七十五。尤其重要的是,它能在一个枯水季节内抢修竣工,缩短了电站的建设时间。现在,这个坝的工程已全面动工,不久即可建成。
我们在沱江上第一次创造性地以蓑衣坝代替钢筋混凝土重力坝的这件事,生动地告诉了我们: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要摆脱旧框框的束缚,作出正确的设计,唯有投身到群众中去,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把他们的创造成果和革命精神吸收到设计中来。
四川省水利电力厅水利勘测设计院
猫猫寺电站设计工作组

到劳动人民中去求“真知”

第5版()
专栏:编后

  到劳动人民中去求“真知”
要作出正确的切合实际的设计,首先必须对实际有真知真解。天下是谁最有真知呢?是长期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最前线实践着的工人和农民。猫猫寺电站的拦河坝设计,设计人员翻书本,找资料,讨论了几个月之久,依然一筹莫展。而当他们去向农民请教以后,仅仅十九天就作出了一个切合实际的多快好省的设计。两相比较,究竟是谁有真知呢?
当然,我们的设计人员都是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但是他们的知识是不完全的,比如,他们懂得的只是设计一般钢筋混凝土拦河坝的知识,却不懂得在猫猫寺电站特定条件下如何设计拦河坝的具体知识。而拿这种不完全的知识去做设计,就难免要在实际中碰壁。
设计人员要使不完全的知识成为完全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象猫猫寺电站设计工作组的工作人员那样,走出设计院,向工人、农民去请教,向实际去请教。那样,他们学的专业知识,也才能变成真正有用的知识。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