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采集本站数据请保持每秒一条的频率。高于此频率则失败,滥采则封IP。谢谢!

1957-02-26第7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对于我国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分析

第7版()
专栏:

对于我国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分析
清华大学副校长 张维
自从我国在1952年实行教学改革以来,由于我们学习了苏联先进的教学制度,对各专业明确了培养目标,针对着目标制订出较全面的教学计划。这样的教学计划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政治结合业务,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方针;在教学环节中增加了课程设计,新添了毕业设计和近半年的生产实习。因此从根本上改变了解放前无明确目标,没有周密计划的教学制度。这使我国的高等工业教育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最近一个时期,许多高等教育和产业部门的同志们对于如何提高学生质量,特别是对于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问题发表了很多意见,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争论。足见大家很重视这个问题。这里,我也想就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高等工业学校应当培养出什么人,是我们研究教学计划时首先要明确的问题。让我们先回忆一下旧中国工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在旧中国,工学院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叫工学士,但是在实质上只是抄了美国的学位名称,并没有认真地讨论过工学士应当做什么,能做什么?可以说那时是无培养目标的。不可否认,今天在工业部门里有许多工程师为国家服务,有很多成绩。但这种成果主要是靠他们自己长期的努力,而不能归功于在学校时受到有目的的工程教育。回想我们二十多年前离开大学时,实际生产知识一点都没有。那时没有多少建设工作,做事后慢慢从头摸索起,也没有人对我们的质量不满意。那时在学校里所做的设计只是根据美国教科书中的例子,依样画葫芦,代入不同的数据。这实际上只能算做计算员的工作,并不是设计。自然像现在的毕业设计这样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当时更是没有的。果真像现在的毕业生一样,让那时的大学生毕业半年、一年后就去担任起设计工作,或领导小规模生产工作时,那时代工程教育的缺点就会更加暴露得彻底了。对于这一点,我想凡是由旧制工科大学毕业出来的同志们,只要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就会对旧的工业教育的缺点看得更深入更详尽了。这种无目标的教育制度一直延续到全国解放以前,多少年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变化。可以肯定地说,过去的无培养目标的“通才”教育,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不适用的。
那么我们现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材呢?为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我们要培养有一定政治觉悟、体魄健全、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材。简单说就是工程师(至于今后毕业时的学位称号是否叫工程师不是原则问题,还可以再从长计议)。由于我国旧的工业基础薄弱,新的工业建设发展迅速,实际的工作需要要求大学毕业生离校时对于某一种专业(专业如何划分是另外一个问题,这里暂不讨论)掌握了较有系统的知识,不必经过产业部门的专门训练班,就能独立解决不太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然后随着经验的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随着提高。1956年夏,在全国各校培养出第一批新四年制毕业生,今年夏天才将有第一批完全在新学制下训练出来的五年制毕业生。如果我们考虑到1952年由于突然扩大招生,入学程度非常参差不齐,加以大学教师对教学改革后的教学工作的经验还不够,自然现在就根据只服务了半年多的第一届四年制毕业生的质量对于教学改革的效果下断语是困难一些而且过早。不过我们从许多产业部门的反映看,可以说,按照新学制培养工程师目标所造就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是基本上可以担任起国家所给他们的任务的,而这在旧中国大学是没有办到的。从今天建设工作给青年人提供锻炼的条件,国家在各方面对培养青年的关心,再加上青年人自己的觉悟和努力,即使原来基础差的人也可以继续提高、进步。如果说我们这一代在旧社会那种恶劣的环境下,还能提高,我们更可以相信,今天的年青的同志们完全有可能克服他们将会遇到的困难。
从世界高等工业学校发展的历史来看,培养工程师一直是它的目标。在欧洲,高等工业学校原始于拿破仑时代。那时他为了侵略的目的,创设了炮兵学校,要培养军事上修桥、造路和制造兵器的工程师。随后就形成了如今天在许多国家中所看到的高等工业学校。其目的仍然未变,只是主要服务于工业而非军事而已。因此从下面的比较表中可以看出除去美国外,世界许多国家全是以工程师为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即使在美国大学除工学士以外,也还有授予某某专业工程师学位的规定。这要在获得工学士以后,再继续读,满足一定专业课要求后,才能得到。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苏联、人民民主国家和我国培养的工程师同西德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培养的有根本的区别。这就是我们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等政治课和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教育使同学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明确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等工业学校则通过他们体系的政治课和专业课等的灌输,培养学生将来甘心愿意为资本家服务的工程师。另外一方面,如果我们真的是如美国加省理工学院一样,在大学里只讲极少数专业课,我们的毕业生也就必然只好如美国一样,到工厂中再受一两年的专业训练,然后才能做实际工作。但是今天我们的厂矿大多数是没有条件开办这种训练班的。而且从分工的原则上看,那样做也是不合理和不经济的。相反,今天有不少在过去旧制大学毕业出来的工程师,由于在旧大学里没有系统地听到过如今天在工业大学中所讲的专业课,却十分殷切地希望到高等工业学校里来旁听专业课。以清华大学为例,上学期就有一千多位正式办理手续的旁听生,他们主要是旁听四、五年级的专业课,而非数、理、化、力学。我们也接受了一些到校外去开某些专业课训练班的任务,对象不是才从新学制出来的毕业生,而是已有不同程度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员。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新旧学制在培养工程人材上的优劣,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工程师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
也有人认为,要使我国科学技术在十二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需要在高等工业学校中培养研究工程师〔注一〕,这样在课程安排上就可以缩减专业课,加多基础课,以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水平。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首先,工程师的涵义就是指能创造性地解决工程问题的人,也就是要求他能进行研究工作。如果用研究工程师与工程师区别开来,似乎反而降低了对工程师在创造性解决工程问题上的要求。除去一些正在发展中的新技术外,一般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到生产部门去参加实际工作。我们不应当为了极少数到研究机构的人而改变培养目标,变更教学内容;使大多数的毕业生反而在将来工作中感到困难,因而影响了国家建设。何况从工程技术和技术科学的研究工作看,最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要能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科学问题,这就要求他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的经验。如果我们本末倒置,让从事工程或技术科学研究人员只看到数理化的重要,而毫无生产经验,很可能他们的研究工作用了不少数学,但是走错了方向,所选择的问题却是与生产无关的。这样的研究工程师培养得再多,对于国家的建设也不会起推动作用。因此工程或技术科学的研究人员最理想的来源是在生产实践中受过一定时期锻炼的工程师、技术员;而非刚出学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在中国说,由于我们知识分子长期受到旧社会教育的影响,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极为普遍而且根深蒂固。要使我们工程和技术科学的研究工作健康地向前发展,明确地为生产服务,需要尽可能从实际工作中选择有钻研能力的科学研究人员,并且在工作中也要不时地给以接触实际生产的机会。这点我认为同样适用于高等工业学校的教师。因此一般工程专业不应以研究工程师为培养目标。
既然我们的国家情况需要在大学里培养工程师(或者说以培养工程师为方向),那就让我们再讨论一下要培养这种人材应从哪几方面着手。这就需要分析一下我们的教学计划,并和其他国家的教学计划比较。
要培养工程师,就要使他们具有解决当前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使他们能适应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乃至自己也对于新的发展有所贡献。因此我们在大学中既要给学生以理论的知识,也要使他们对于生产获得一定的知识,并且要有各种机会锻炼自己将理论与实际知识结合起来、具有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因此在我们教学改革以后的教学计划一般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课堂学习(包括讲课及各种形式的练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注二〕。工科大学毕业生不同于理科大学毕业生,是既要在学校里通过讲课、试验、习题等方式系统地学习,同时也要对于生产实际有一定的认识。生产实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在业务上巩固前一阶段的理论学习,为下一阶段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并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思想上也会使他更领会并重视劳动,重视实践。而毕业设计则是使学生在离校前,能将所学到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各种理论和生产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运用,去解决一个工程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提高工科学生质量的有力措施。
从比较一些国家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苏联、民主德国和我国这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为了有计划地培养工程师的后备军,全适当地安排了课堂学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三个互相有机关联的部分。我们将生产实习分散在三、四年级的暑假前,按照各学年所学的理论课程的内容,对生产实习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这样就考虑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是我们的现行教学计划非常突出优越的一点。
旧中国和美国的工科大学教学计划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在那里实际生产的一些资料是掌握在图谋利润的资本家、厂主的手里。为了互相竞争,这些资料是绝对保密的。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甚至阻碍科学的发展。类似我们这样的毕业设计他们是行不通的。因此想要在他们的教学计划中安排我们这种生产实习也是没有可能的。所以讲课、实验等如何与生产实际互相联系,在学业结束前如何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的问题,在他们就没有办法考虑在教学计划中了。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无论加省理工学院的四年制,或是康奈尔大学的五年制,或是其他学校,他们的教学计划中只有课堂学习一种方式。西德虽然要求有生产实习,但主要是做工徒,厂主还可能借机获得一些廉价的劳动力。在实习时间的安排上,也任学生自己选择,因此也无法达到循序渐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要求。西德的毕业设计往往要看教授个人与工业上联系的好坏,它带有很大的自发性。这些完全反映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人材的优越性,和资本主义制度无计划的弱点。
再进一步让我们看看课堂学习的部分。各国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一般全可以分别归入下列五大类:政治课,基础课(包括数、理、化、力学和制图),基础技术课(如电工原理、热力学、水力学等),专业课和外文、体育及其他。这样看来,要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在各国全无例外都必须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这恰恰反映了客观上的要求和工业在历史上发展的结果。在教学计划中我们要注意如何将这几类课的比重安排妥当,使它们能互相配合。片面地强调某一类课程都会使我们达不到培养工程师的目的。
现在我们先讨论基础课、基础技术课和专业课。比较表中各国学校对于基础课安排的时间是有所不同的。无论在学时数还是百分比上我们比解放前旧中国工科大学里的基础课全加重了(包括讲课和辅导)。根据学校许多教师的反映,现在基础课的问题不是时间少,而是教学大纲内容过多,讲课的质量不够高,因而学生学习不巩固、运用不熟练。这就需要在修订好教学计划以后,对大纲和教师提高问题加以研究。在1955年清华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基础课与基础技术课时数之和为二千二百二十三小时,比素以重视基础课著名的美国加省理工学院的二千零八十八小时和西德达姆斯塔得高工的二千零六十二小时还要多。我们的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有三百八十六小时,而加省理工学院只有九十三小时,相形之下,我们要学得多得多。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三门相加,我们共有六百零二小时,而加省理工学院也只有四百六十二小时,西德只有四百零七小时。从这个比较也就看出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对于基础课并不是如一些同志们所说的不重视,相反地,在教学计划中基础课是有足够分量的。
在专业课方面,除去美国加省理工学院以外,其他各国学校全有25%以上的比重,一千小时以上的钟点。美国加省理工学院的专业课只占到11%,三百六十七小时,但这不能说明要做工程师,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只要这些就够了。这里的毕业生到工厂里去要受两年的专业训练。这样算起来,他们培养一个能做工程师的大学毕业生,在专业课学习上所花的上课时间就远远超过一千小时了。这个学校在美国学校中也是很特殊的情况。它的本科土木、机械、电机和化工等系每年总共只招一百八十人。第一年级各系课程完全一样,土木系、机械系的学生也要念一百九十九小时的无机和有机化学,显然是不必要的。在研究和吸取别国大学的经验时,我们必须看到他的社会制度背景,和该校的情况。否则孤立地抽出一个环节,就加以吸收,那会使我们优越的、基本上合理的教学计划变得什么也不像了。
钱伟长先生认为我们的教学计划繁琐了,因而影响了学生的质量。让我们看看我们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课。清华1956年新试订的机制、机床及刀具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有八门专业课,基本上包括机床的设计、切削原理,刀具和夹具,以及工厂组织这些方面的内容。要想培养一位机械制造和机床的工程师,就需要让他们在学校时对于这些方面就获得一些知识。西德工业大学所培养的机械制造和机床的工程师在学校所学的专业课只有比我们的多,绝不比我们的少,只是课程名称不同而已。他还有一门必修课叫职业病,共三十四小时。美国康奈尔大学在机械系的专业课中也是要念材料加工过程(即刀具、切削等)、工程方法(即工艺过程)、工业生产(即工厂组织)和保安实习。此外还要念这个资本主义国家所特有的演讲术四十八小时,价格控制七十二小时,和就业专题报告十六小时。两相比较,倒是我们针对培养目标,对必要的专业课做了有先后次序的安排较为合理,这就不能算什么繁琐了。倒是康奈尔这种演讲术,加省理工学院将什么公共事业、工程会议都列入教学计划倒应该说是繁琐了。
许多同志提出来专业课中不要讲或者少讲经济、组织和技术保安一类的课程。我们认为这种看法也是不正确的。工程师一方面要能了解并解决个别生产技术问题,但怎样使各个生产环节在一个车间、一个工厂,乃至在更大的范围内互相协调起来,是工业生产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中日益重要的问题。每一个零件或工序自然要设计和生产得好,但各工序之间,乃至各种专业之间的组织、配合得好也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只知道个别工序的技术而不懂企业组织、规划,就无法成为计划和指挥生产(指广义的生产)的工程师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和苏联的教学计划对于经济组织、保安等课只给了一百二三十小时,而美国加省理工学院和西德达姆斯塔得高工却各给了二百四十和一百六十小时(包括法律各六十和三十四小时)。这样看来,我们不宜于再减少这方面的学时了。自然美国和西德在这些课程中所讲的只会是反映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和企业组织,这同苏联和我们所讲的社会主义经济和企业组织计划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从培养为各自社会制度服务的工程师来看,全都需要在大学中讲授一定分量的经济、企业组织与计划、保安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被列入教学计划也不能就认为是教学计划繁琐,因而影响了学生质量。这是现实的生活向工业教育提出来的要求。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是我们学习了苏联先进教学制度以后,在高等工业教育中要贯彻的一个原则。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要逐渐地加强,所涉及的问题也要由简单趋于复杂。在一、二年级的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对于面较窄、性质比较单一的自然科学问题的分析和运算的能力。随着独立工作能力的增加,要求学生们在基础技术课中能与工程问题有些联系,如材料力学只要求学生从强度方面考虑简单的工程问题,工程材料也只从性能和生产方法教给学生如何试验和选择材料。到了专业课中就需要培养学生从多方面的观点去综合地解决一个工程问题。这对于独立工作能力的要求较高。只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全面,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才能期待他毕业后逐渐担任得了工程师的任务。从课程先后次序的安排和学习分量上看,我们的一、二年级,主要安排基础课,二年级后半年和三年级主要安排基础技术课,以后则主要是专业课。在时间上,我们的低年级辅导多些,到二、三年级就逐渐减下去;低年级上课多些,高年级上课少些。这也是合乎循序渐进,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原则的。这也是我们的教学计划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更为合理的地方。
除去以上三类课程以外,列入马克思列宁主义等政治课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教学计划的特点之一。通过政治课我们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建立起正确的革命人生观和世界观。与此同时,这些课也教给学生们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其他课程也在不同程度上在这方面起作用)。在新学制下毕业生的政治质量比解放初期有了很大提高,与解放前的大学生自然更不能比,这是解放以后乃至教学改革以后在教育上很主要的收获。
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教学计划中的负担过重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与各国比较:每周平均学时和每周平均讲课时数。从每学期和每周的平均学时看,我们新修订的教学计划比其他各国的学校,全要轻些。美国加省理工学院课内外学时以每周五十小时计算,结果他的课内学时还平均有二十六小时,课内外学时比例是1∶0.9。在我们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课内外学时每周以五十四小时计,每周课内平均也只有二十六小时,课外平均有二十八小时。课内外比例是1∶1.1。这说明我们所给的课外时间已不算少。从每周学时数看,我们的新计划还可能嫌稍轻。从每周平均讲课时数看,我们与其他各国的学校均在十七、十八小时上下。而西德前四学期的平均数甚至高到十九小时,其第一学期竟高到二十三小时讲课,这更反映出我们教学计划的安排是比较合理的,而资本主义国家则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互不关联。钱伟长先生提到的西德的高等学校每周只上十七小时,美国有的工业大学每周连上课带实验在内只有二十小时的情况似乎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吸收资本主义国家好的东西我们并不反对,但是如果他那里并不是这种样子,我们吸收时就缺乏根据了。
从上面这一些分析与比较看起来,我们在教学改革后,由于学习了苏联的先进教学制度,在我们的高等工业学校里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工程师。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业务与政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方针,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有计划地安排了各个教学部分和教学环节。在这四年多的教学实践和从初期毕业生的效果来看,教学改革的成绩是肯定的,我们所走的方向是符合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的。不可否认,由于客观形势的迅速发展和我们水平不高,经验不足,在教学改革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缺点。但是从上面的比较和分析看,过去的某些缺点不是最根本的方向性的。因此,现在改正缺点不是改变根本方向,而是沿着过去的正确方向,克服缺点,继续前进。
〔注一〕苏联有一些专业的培养目标叫工程师——研究工作者,并没有研究工程师之称。
〔注二〕毕业设计的具体内容是设计或试验,还是理论分析要看具体的工业条件,指导教师力量和学校情况而定,在教学计划中不必具体规定。机械制造系机床专业教学计划比较表

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举行学术委员会会议 讨论今年研究工作计划和培养干部问题

第7版()
专栏:

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举行学术委员会会议
讨论今年研究工作计划和培养干部问题
本报讯 长春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于2月12日到16日举行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讨论了1956年研究工作总结、1957年研究工作计划;并研究了培养干部以及第二个五年科学研究规划草案等问题。会上还宣读了十六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大部分是青年科学工作者在年长科学家的指导下提出的研究报告。
应用化学研究所在去年一年的研究工作中,对稀有元素的分离、分析方法作了不少研究;初步试制出I—V型示波极谱仪,为今后国内研究和应用极谱分析开辟了新的途径。在高聚物的结构和性能方面,发现天然橡胶由粘流变成塑流是由于结晶的缘故。对利用甘蔗渣为原料制粘液人造丝的适用性,已获得肯定的结论。一年来全所研究人员共编写了六十篇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结合制定长远规划,完成了七十多篇文献总结。一年来通过二百七十多次学术活动,研究工作人员的理论学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应用化学研究所今年的六十八个研究题目中,有五十七个是属于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所规订的项目。其中包括重有机合成中主要催化反应及反应机构的研究;结合我国资源特点,研究提炼有关轻金属的新工艺过程;桐油的研究;探求机器、工具的腐蚀规律和新的防腐方法;有关半导体原料提纯的研究等等。
经过这次会议讨论,明确了研究工作和培养干部的统一性。培养干部,应该主要通过研究工作的实际锻炼,使在职研究人员得到培养和提高。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应该和研究工作密切结合。

试用口服锑剂治疗血吸虫病

第7版()
专栏:

试用口服锑剂治疗血吸虫病
据新华社杭州24日电 浙江省金华市第一医院医师毛应骥,试用口服锑剂治疗早、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疗效和目前普遍使用的锑剂注射疗法相同。根据这个医院十个月来治疗二百二十三个病例的初步效果,治愈率达到66.7%。
在22日闭幕的浙江省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到会的专家、教授、中西医师们一致认为这个方法简单易行、花钱少(费用只占锑剂三日疗法的五分之一)、反应少,并且可以送药上门。如果进一步试验成功,确是目前农村治疗血吸虫病的好方法。
会议认为口服锑剂试验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准备用同一规格的制剂在绍兴、杭州、江山、衢县、嘉兴等地医院进行试验,以便及早得出结论。

两种苗文将在云南苗族中试行

第7版()
专栏:

两种苗文将在云南苗族中试行
据新华社讯 我国二百五十多万苗族人民,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被分割在七个省份居住,长期感受到没有文字的痛苦。一小部分地区后来虽有了文字,但不够完善,也不大通行。
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后,帮助苗族人民创制了四种用于不同地区苗族的苗文方案(草案)。即将在云南苗族中试行的是:苗文西部方言文字、苗文滇东北区方言文字。
这两种苗文和其余两种苗文一样,都是拼音文字,字形和发音大致相近,有利于苗族互相间的交际和将来苗文的统一。这两种苗文学习较容易,估计一个成年人文盲学习一年后,就可以读书、看报和写一般的文章。
随便看看别的资料:
热门资料: 生活妙招 兔子百科 生肖運勢 古書大全 養生常識 健康飲食 古人大全 歷史人物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