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東戰場這個命運被不斷翻書改寫的地方,“停火”二字從來都不是句號,而是更猛烈下一章的序幕。
2025年5月15日夜,特拉維夫本-古里安國際機場遭遇一記突如其來的高超音速打擊——導彈自1600公里外的也門而來,目標直指以色列空軍F-35部署核心。而導彈升空時,距離胡塞武裝僅幾百海里的兩艘美國航母,靜若雕塑,無動於衷。
胡塞導彈擊中本-古里安機場,以色列F-35基地驚魂夜
襲擊發生於夜色尚濃時分。也門胡塞武裝發射一枚高超音速彈道導彈,跨越沙特領空,穿過多層美制防空系統直抵特拉維夫本-古里安機場——這不僅是以色列對外門戶,更是F-35隱形戰機的核心起降基地。導彈未造成重大損毀,卻令機場癱瘓近一小時,以色列防空系統接連告警,數百萬居民奔赴防空洞,以色列媒體形容為“自2023年以來最具震撼性的襲擊”。
胡塞這枚導彈的“航跡”更令人不寒而栗:它從胡塞控制區起飛,飛越配備愛國者-3反導系統的沙特,再穿越“鐵穹”和“魔杖”重重防線,最終逼近F-35機庫。這不僅是一次物理上的打擊,更是一記戰略宣言:胡塞,正在以低成本軍事手段挑戰美國武器體系的神話。
盡管未有F-35被擊中,但本-古里安機場已暴露其作為前線軍事資產的脆弱性。對以色列而言,胡塞武裝的“流彈”,已遠不止恐怖襲擊范疇,而是構成了實質性的國家安全威脅。
打臉特朗普,胡塞導彈的“停火宣言”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襲擊發生時間——僅距美胡停火協議簽署不過九天。2025年5月6日,美國與胡塞武裝在阿曼斡旋下達成“有限停火”共識。按照美方設想,此舉既是緩和紅海航運壓力的策略性讓步,也為中東局勢“降溫”。然而胡塞顯然另有劇本:一手接過協議,一手按下發射鍵,彈道導彈直撲以色列。
這不是簡單的撕毀協議,而是明晃晃地對華盛頓發出“我根本不怕你”的挑釁。而美軍的反應?依舊是沉默——不見攔截,不見報復,更不見“航母外交”的任何調動。
卡爾文森與杜魯門航母袖手旁觀,美軍“權杖”銹蝕
更令人瞠目的是,美軍在區域內部署有兩艘航母戰斗群——卡爾文森號駐阿拉伯海,杜魯門號則駐紅海。理論上,這兩艘航母應具備對彈道導彈的即時偵測與攔截能力,配備有“宙斯盾”系統與SM-3反導導彈。然而在此次襲擊中,這兩位中東海上的“巨無霸”,卻仿佛失聲的啞鍾,既無雷達預警,也無迎擊動作。
這種沉默,有兩種可能:要么美軍未能偵測胡塞導彈——那便意味着美國海基反導系統形同虛設;要么偵測到了,卻選擇不作為。後一種解釋更具邏輯,因為美軍此刻最不願意的,正是破壞剛剛締結的停火框架。
美國若出手攔截胡塞導彈,便意味着自動退出協議。而特朗普政府眼下正疲於應對伊朗、烏克蘭、台灣等多線戰略戰場,實在無力再為一個以色列的空軍基地承擔停火破裂的代價。
於是,這兩艘航母,便在彈道的軌跡上,集體裝聾作啞。
停火背後的真相,美軍對胡塞戰役的潰敗
為什么美國如此“克制”?真正的答案或許在於,美軍已對胡塞“敗北”。
自2024年底以來,美軍對胡塞發起了為期近兩月的高強度空襲。行動代號頻繁更替,導彈開支破十億美元,戰機日夜穿梭紅海上空,但最終交出的“戰果”卻幾近於零。
不僅如此,美軍自己還連吃“悶虧”:杜魯門號航母在演習期間損失兩架超級大黃蜂戰斗機——一架在急轉彎時墜海,一架因攔阻系統故障沖出甲板。這不是敵火造成的傷亡,而是典型的“自損五百”。
行動拖延、戰果寥寥、後勤吃緊——當胡塞一邊反擊一邊喊話“打擊以色列將常態化”,美國選擇了低調簽字撤退。這份“停火協議”,更像是華盛頓“承認失敗”的遮羞布。
而今面對胡塞反手一擊,美國航母的沉默,更像是一種戰略性無奈:打不起,也嚇不住。
胡塞的導彈政治,以色列的焦慮時刻
在胡塞導彈飛臨本-古里安機場的那一刻,以色列不得不重新計算自己的國土安全邊界。從黎巴嫩真主黨的“鋼管炮仗”,到胡塞的高超音速彈道導彈,恐怖主義正蛻變為遠程打擊的“准軍隊”,不再依賴喋血襲擊,而是以國家級技術實力介入地區秩序。
以色列的“魔杖”系統防得住“土制火箭”,卻不一定接得住“拖鞋軍”發來的彈道禮物。
而美國,這位昔日中東的主宰者,今日在胡塞這一頁上,露出了疲態。兩個航母群的靜默,不僅是軍事策略的節制,更是全球霸權對邊緣挑戰的無聲讓步。
“火已停,戰未息。”特拉維夫機場上空劃過的,不只是胡塞的一枚導彈,更是中東格局下一輪震盪的起點。下一個落點會在哪——黎巴嫩?戈蘭高地?或是某個美軍基地?這場新的導彈政治,還遠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