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24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發言人郭嘉昆回應了一個最近在全球引起廣泛關注的問題,中國是否計劃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這件事情最開始由德國媒體爆出,一度炒得沸沸揚揚,歐洲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派兵維和,能震懾美俄,能彰顯大國責任,還能體現中歐團結,可謂一舉多得。但中國派不派兵,歐洲說了不算,我們在國際維和方面,有自己的行為准則。
(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
一、中國會派兵嗎
先說郭嘉昆發言人的回應啊,言簡意賅。有關報道完全不屬實,中方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這話什么意思?就是說歐洲國家的小心思,我們心知肚明,想拉中國下水,沒那么簡單。德國媒體最開始的報道,堪稱西方新聞學的“魅力時刻”。他們找來幾位“消息人士”,聲稱有中國外交官在布魯塞爾試探,看這樣的舉措是否能得到歐洲國家的認可。
據這些消息人士說,他們打算把中國的維和部隊編入“志願者聯盟”的框架,該聯盟是各國為免於被北約、歐盟等現有組織約束,自主決定援烏的聯合行動。截至目前,有30多個國家同意加入。這些國家不會都派維和部隊,其中一部分會根據自身情況,提供其他方面的支持,最終目的是幫助烏克蘭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而存在,獲取長期的安全和穩定,並對俄羅斯形成威懾。
(澤連斯基被哄得很開心)
在布魯塞爾看來,讓中國加入該框架,並派遣維和部隊,就是對俄羅斯的終極威懾。畢竟俄烏沖突這三年,中俄走得很近,在政治、軍事和經濟領域上有很多合作。歐洲人覺得,他們給中國提出了一個“無法拒絕的條件”:派正規軍進入烏克蘭,維護世界和平,彰顯中國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至於俄羅斯人的不滿,只是疥蘚之患。
二、美西方用心險惡
然而,歐洲人的想法絕非如此簡單。甚至可以說,這是歐洲聽了美國某些人的建議,給咱們挖的一個坑。首先,維和任務從來都不是紙面上這么簡單的事。它涉及到軍事、經濟和外交層面的多重壓力。如果我們派兵去烏克蘭,本可以被用到亞太的各項資源將被提前消耗,這就不說了,要是維和部隊進入,卻沒能讓俄烏停戰,烏克蘭就會成為一個雖然緩慢,但很難止住的流血傷口。
到時有中國軍人出現傷亡,西方媒體必然會大肆造謠。只要拋出“中俄交火”四個字,兩國輿論場必然遭遇重創。畢竟俄羅斯有言在先,北約派遣維和部隊,將被視為對俄開戰。有的朋友可能會說,我們的部隊到了烏克蘭,站在俄羅斯一邊不就好,這話說起來簡單,真要這么做,又會被西方媒體渲染“中俄邪惡軸心”、“中國威脅論”,美西方干起這種事來不會有任何心理負擔。
(戰爭,無法通過“維和”來結束)
總之,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完全不符合中國的利益。我們說的一貫、明確的立場。是指各方要通過對話來解決分歧。如果這種規模的沖突,都要靠外部力量來“維和”,無異於飲鴆止渴,短暫“和平”幾年後,各方完成新一輪的人員和武器裝備積累,分分鍾就會重新開打。
三、維和有兩大前提
類似的事情,我們已經見過太多。自1990年我們首次加入聯合國維和行動以來,中國維和部隊已被派遣至多個國家和地區,執行維護和平,人道主義救援等任務。其中最典型的,是從本世紀初開始的剛果(金)維和任務,和從2006年開始的黎巴嫩維和任務,我們的杜照宇烈士,甚至在以色列對黎巴嫩的持續轟炸中失去了生命,結果怎么樣?剛果的“非洲世界大戰”至今未能平息,以色列依然在中東作威作福,維和部隊的作用不能說完全沒有,只能說極為有限。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但想讓中國出兵,必須滿足兩個前提條件。一是俄烏已經完成談判,地區恢復和平與穩定,在人道主義救援、工程支援、醫療救助和掃雷排爆等任務上,我們可以對烏克蘭提供幫助。我們在黎巴嫩的維和部隊,曾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掃雷隊伍”,在這方面,咱們是專業的。
(中國維和部隊的實力,在全球有口皆碑)
其次,中國出兵必須要在聯合國維和任務的框架下,絕非“志願者聯盟”這種地區組織。我們當然願意展現大國擔當,承擔大國責任。但我們絕不會被外部政治勢力裹挾,更不會被美西方隨意操控。正如郭嘉昆發言人所言,我們會根據事件是是非曲直,和國際責任來決定中方會怎么做。這,才是對全球和平與穩定,最負責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