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月6日凌晨4點多,烏軍在庫爾斯克地區東南部發起了大規模反攻。
大概是接到了澤連斯基2月5日關於“庫爾斯克是俄烏停火談判中的條件”的指示,為了爭取下周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能夠給投資方展示一下烏軍的戰斗能力,烏軍指揮部集結了近2500人,以數十輛坦克和裝甲車輛為突擊力量,從馬赫諾夫卡一側繞過庫爾斯克東南部的切爾卡瑟—科諾佩爾卡,向烏拉諾克方向發起突擊。
這次烏軍的反擊投入已遠超過去年末的別爾丁自殺式反擊戰。
很明顯,烏軍的反攻目標是奪回普里霍沃。
目前,該方向俄軍已對反攻烏軍予以重大殺傷,激烈的戰斗還在進行中。前線傳回來的視頻和文字消息,烏軍進攻受到的傷亡和裝備損失不小。
截止肥鵝發文前綜合多個信息渠道的戰報,
從已獲得的前線戰斗視頻和圖片來看,烏克蘭突擊部隊遭到了非常慘烈的損失,大量坦克裝甲車輛被俄軍無人機,炮兵和航空兵等火力予以摧毀。盡管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烏軍還是未能突入切爾卡瑟-科諾佩爾卡或烏拉諾克,不過,在該區域的一些森林小道里,俄軍發現了大量烏軍士兵。
烏軍的第一波進攻在當地時間凌晨4點開始,到當地時間2月6日下午15點(北京時間21點),已經發起了3波沖擊。
目前粗略統計,已有至少23輛坦克和裝甲車被俄軍摧毀,120-170名烏軍士兵被打死,多人被俘。
在烏拉諾克方向執行反沖擊任務的俄軍部隊有:
國民近衛軍“安瓦爾”作戰旅
阿赫瑪特特種作戰團
黑海艦隊海軍步兵第810旅
空降兵第11旅
摩托化步兵第177團
可憐的烏克蘭士兵……僅僅只是為了基輔老爺們能在下周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巴結美國新貴,為了能從老歐洲地主家再撈點余糧,自我催眠是“保家衛國” 前赴後繼地送人頭,值得嗎?
這兩天,關於美國國際開發署上了國外熱搜,關於這個機構是干嘛的,肥鵝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詳細描述過,在這里就不再贅述。咱今天就聊聊這個機構對烏克蘭媒體的影響。
在烏克蘭,90%的媒體機構依賴美國國際開發署的資助。而當特朗普政府宣布關停這一機構後,一些烏克蘭當地媒體隨後宣布暫停活動,正在尋找替代方案。
“在 Slidstwo.Info,我們80%的預算都受到了影響。”這家位於基輔的“獨立調查媒體”的首席執行官和聯合創始人安娜·巴比內茨坦言道。
安娜·巴比內茨說:“這種暫停的風險在於,它可能會為尋求改變這些媒體的編輯方針和獨立性的其他資金來源打開大門。一些媒體可能會被商人或寡頭關閉或收購。我認為俄羅斯資金將進入市場。當然,政府的宣傳也會加強。”
所以說,你們從烏克蘭發布的新聞中聽到的一切都是來自美國資助的宣傳!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的新聞機構利用他們作為消息來源,把烏克蘭軍隊吹得天花亂墜。
在肥鵝看來,這條新聞生態鏈很有趣
1. 美國國際開發署向《基輔獨立報》提供資金;
2.《基輔獨立報》用匿名消息來源撰寫一些宣傳報道,例如關於朝鮮軍隊參戰的報道;
3. 美國國際開發署付錢給《政治報》;
4.《政治報》大肆報道渲染庫爾斯克存在北朝鮮人,並使用《基輔獨立報》作為消息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就是不怎么看美國的老劉”、鳳凰網主編呂某某和他屬下唐駁虎在內的簡中烏友們特別喜歡引用上述幾家媒體的報道。大家覺得有沒有這種可能,即這些簡中烏友得到了美國國際開發署的資助呢?
最後給大家看個有意思的新聞:
有一種打臉叫陳衛華式打臉,有理有據且一針見血!
中國日報社歐盟分社社長陳衛華發文稱:“如果你對為什么英國廣播公司(百年謠媒)在中國的記者這些年來一直在抹黑中國並談論 BS 有疑問,你現在可能會找到答案。他們都被CIA/MI6收買了。”
在馬斯克揭了美國國際開發署的畫皮後,美國國際開發署現在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而且是特朗普為首的美國政府帶頭喊打。
美國國際開發署是CIA的幌子、全球狗糧遠程投喂中心……
簡中網絡上的那些美國遠程畜牧業的產物成了餓殍遍野的玩意兒,躲在角落里瑟瑟發抖……因為斷糧了耶。
下圖是美國國土安全部官方賬號發文:最新消息,英國廣播公司(BBC)用美國國際開發署的錢運作。2023年至2024年,美國國際開發署就向BBC捐助了超過了300萬美元,成為該媒體的第二大捐助者。
下圖是臭名昭著的“陰間濾鏡”的創作者——英國BBC駐華記者Stephen McDonell。2018年至2019年,他在香港街頭十分活躍。
(2025年2月7日,作者:彼得堡的肥天鵝,地球鏡頭A),
打個賞,請我喝杯啤酒唄
大頭娃娃巧克力,強烈推薦,懂的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