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以東北野戰軍的實力為最強。
尤其是在1948年遼沈戰役後,東野主力入關作戰時,大軍可謂是浩浩盪盪,兵強馬壯!
當然,這也是要有個過程的。
最開始我軍挺進東北時,是以部隊11萬人、干部2萬人為基礎的;這些老的基礎當時大都是八路軍、新四軍的主力,當然主要是原第115師系統的部隊。
各部在抗戰中大部分都是分散作戰,所以重新整合成大編制的部隊,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
以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來說,就由新四軍第3師第7旅、山東解放區第7師和渤海新編師(又稱第8師、渤海獨立師/旅、劉其人師或劉其人部)以及冀東部隊到東北後擴編的第19旅整合而成,這個過程當然也是復雜的。
山東解放區第7師和渤海新編師,都是原渤海軍區的部隊,到東北後與冀東擴編的第19旅共同組成了東北民主聯軍第7師,第19旅仍為原番號,原第7師改為第20旅、第8師改為第21旅。
原來的師編制為直轄團制,現在則為轄旅,所以實際上是一支軍級部隊的架子,但缺乏老紅軍基干主力。
在東北我軍整合主力部隊的過程中,後來又將這個第7師跟新四軍第3師第7旅合並,組建主力第6縱隊。
相較於第7師各部來說,第7旅可以說是我軍主力中的主力,老紅軍的基干部隊了,從紅軍時期到抗戰時期,一直都是尖刀部隊。
合編之後,以原第7師直屬隊改為第6縱隊直屬隊,第7旅改為第16師、第20旅加上原第19旅一部改為第17師(原第19旅取消番號,另一部縮編成一個警衛團)、第21旅改為第18師。
就這樣,東北我軍的又一支主力縱隊就誕生了。
不過當時東北野戰縱隊的編制力量還沒有後來那么大,一直到1947年5月統計實力數的時候,第6縱隊全軍為27956人。
一個縱隊轄3個步兵師,另外還有縱隊直屬隊,很顯然此時東北我軍的一個主力師也就8000來人。
不過在隨後的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冬季攻勢過程中,東北我軍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自身的部隊規模也在迅速擴大。
到1948年遼沈戰役前,東北野戰軍主力縱隊的兵力已經超過了4萬人;而到遼沈戰役結束後,各部兵力進一步提升的基礎上,又額外多編制了一個師,這樣總的兵力數就更多了。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各縱隊改稱為軍,第6縱隊改為第43軍,下屬各師分別改為第127師、第128師、第129師。
劃撥給第43軍的是原獨立第6師,授予的新番號為第156師。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當時有改番號的正式文件和電報,不過東野真正啟用新番號要到天津解放後了。
按照當時東北野戰軍的編制,一個野戰縱隊/軍應有42936人(三師制);但第6縱隊/第43軍入關時實有人數達到了63478人,整整超出了2萬余人,僅僅是超出編制的部分都相當於關內比較充實的縱隊人數了。
那么第43軍當時的這6.3萬余人,又是如何分編的呢?
首先在機關和直屬隊方面,除了司政後衛機關外,還有警衛營、宣傳隊、野榴炮團、騎兵偵察隊、通訊連、電話連、工兵連、修械所、兵站分站、輜重營、擔架營、野戰醫院等直屬隊,編制兵力達6030人。
而第43軍在軍部機關和直屬隊方面的實際兵力為11203人,超過編制數5100余人。
按照當時東野步兵師的編制,一個師的兵力應有12302人,除了下屬的3個步兵團外,還有師部機關和直屬的警衛營、山炮營、偵察連、通訊連、工兵連、教導隊、宣傳隊、輜重隊、擔架連、野戰收容所等。
具體到實際層面:
第127師的實有兵力為13983人,超過編制數將近1700人;
第128師的實有兵力為13429人,超過編制數1100余人;
第129師的實有兵力為13800人,超過編制數約1500人;
第156師的實有兵力為11063人,與編制數相差約1200余人。
不難看出除了從獨立師升格的第156師尚且部分缺編外,第43軍的其余各部都是超編狀態。
第156師的缺編也不是因為缺少兵力造成的,而是因為新升格的單位,有些直屬隊還未編齊,所以才會相對少些兵力。
而即便是這樣的獨立師,也比關內部隊的主力師兵力要多很多。
所以東北野戰軍像第43軍這樣的部隊,僅僅是兵力數就相當於關內兩三個主力縱隊的體量了,而這才僅僅是一個主力軍而已,可見東野全軍主力入關的力度該有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