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認知下,抗美援朝戰爭起始於1950年10月,終止於1953年7月,歷時近三年,志願軍有序撤回國內,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中美在板門店簽署停戰協定之後,隨之而來的便是一系列“外交戰”。直到1994年12月底,所有志願軍才離開朝鮮回國。
正是在這一年,“志願軍”的番號徹底封存在歷史的書頁中,宣告抗美援朝戰爭真正結束。
回過頭來看看,毛主席在50年代做出的一個決定,不僅讓美軍感到出其不意,至今仍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953年7月7日,經過近三年苦戰,中美正式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可這個協定僅意味着暫時的停戰,戰爭狀態還未完全結束,軍事斗爭從而轉化為政治外交斗爭。
對於這個局面,毛主席與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早有預料。
果不其然,停戰協定剛簽署後不久,在美國的操縱下,第八屆聯合國大會在三十次全體會議,通過關於朝鮮問題的兩項決議。主張召開朝鮮問題政治會議,把參加會議的國家限定在參與朝鮮戰爭的各國。
規定把中國政府排除在外,中方當然據理力爭,美國給出的理由卻很簡單粗暴:中國不是聯合國成員國,沒有資格參加聯合國大會。
這可真是無稽之談,中國作為朝鮮戰爭的參戰一方,怎么會沒有資格參加相關會議?如果中國不參加,那會議的結果必然會被美國所操控,幾十萬志願軍將士的鮮血等於白流。
當時,西方媒體還傳出:美國企圖廢棄剛簽訂的《朝鮮停戰協定》,局勢驟然緊張起來。
中國政府立即發表聲明:聯合國政治會議應該根據《朝鮮停戰協定》第60款的規定,先行從朝鮮撤出包括“聯合國軍”以及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內的一切外國軍隊,然後再討論其他問題。
不久,周恩來總理就政治會議的具體形式提出四項建議,其中包括:參加會議的國家應為交戰雙方的全體國,包括南北朝鮮;還應邀請蘇聯、印度等中立大國;采取圓桌會議的形式;政治會議的任何決議必須得到交戰雙方的一致同意。
美國政府堅持把參加會議的國家限定在是聯合國成員國的交戰方,其意圖已經十分明顯,就是充分利用聯合國這個政治工具,排斥中國參加重大國際會議。
由於遠東地區重要分歧問題,讓蘇聯、英國、法國感到頭疼,在這三個國家的推動下,新中國第一次以大國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
會上,關於朝鮮問題,美國還是堅持主張讓聯合國承擔解決朝鮮問題的角色。
中國指出:聯合國作為朝鮮戰爭的參戰一方,已經失去公平處理朝鮮問題的資格,只有中立國才具有公平處理朝鮮問題的能力。
會議臨近結束時,周恩來總理發表演說表示:中國完全同意一切外國武裝力量於最短期限內按比例從朝鮮境內撤退,南北雙方互相接近,內部解決和平問題。
周總理的這番演說,也代表了中國政府的態度。
美國政府不可能會將到嘴的肥肉吐掉,一方面准備與中國進行政治外交較量,另一方面已經做好在朝鮮長期駐軍的准備。
往後的四年時間,二十多萬志願軍以極大的熱情去建設平壤。當時美國還放話:“平壤100年內都不能重建好。”
楊勇將軍卻說:“不用100年,只要10年,我們志願軍就能重建平壤。”
經過沒日沒夜的勞作,4.5萬幢嶄新的樓房,4000多座橋梁、醫院、學校等建築拔地而起。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還向朝鮮提供了八億元的援助資金。
戰後朝鮮人如雨後春筍般迅速進行重建,這背後離不開中國政府與志願軍的鼎力支持。
中國傾力援建朝鮮時,外界特別是美國則盯着中國的一舉一動。
1957年底,毛澤東主席第二次訪問蘇聯,在莫斯科,他與金日成商談了志願軍於1958年撤出朝鮮的問題。
在談話時,毛主席一再強調:志願軍會撤出朝鮮,美國軍隊也應該立即撤出,中美雙方都要尊重朝鮮和韓國的主權。
他老人家的態度已經很明顯,就是向外界表明中國的坦盪,同時向美軍繼續施壓。隨後,中朝雙方開始討論撤軍的具體安排。
相較於中國政府的光明坦盪,美國不希望那么快從半島撤軍。
1958年2月,朝鮮政府就撤出一切外國軍隊與和平統一朝鮮問題發表聲明。
聲明稱:為緩和朝鮮緊張局勢以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美軍包括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內的一切外國軍隊應當同時撤出朝鮮半島。
中國政府很快發表聲明支持朝鮮政府,按照預定安排,1958年2月14日至21日,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朝鮮。
期間,中朝兩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志願軍決定於1958年底前分三批全部撤離朝鮮。
這份聯合聲明,使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一方明顯處於輿論的被動地位。隨後,美國在撤軍的相關答復中避而不談,只是要求中國政府對北朝鮮提議做出“精准解釋”。
這也是美國故技重施,別用心地扯出一些不相干的問題進行糾纏,從而達到混淆視聽的目的。
為此,中國政府多次就撤軍問題譴責美國,但美國卻充耳不聞。
1958年11月,聯合國大會就關於朝鮮問題決議案進行投票。經過美國提前運作,大會以54票贊成,9票反對,通過了相關提案,堅持美國在朝鮮問題上的原有立場。
此時的志願軍已經全部從朝鮮撤出,中國政府進行最後的外交努力。
首先,我方通過英國向美國傳遞照會,重申所有軍隊應該立即從朝鮮撤軍,而後通過政治磋商實現朝鮮統一的立場,並譴責美國拒不撤軍的行為。
中國的外交努力以及輿論壓力對美國產生了一定影響。1958年12月8日,中朝聯合發表聲明,再次對美國拒不撤軍的行為進行公開譴責。
此後圍繞從朝鮮撤軍問題,中美雙方的宣傳戰、輿論戰一直持續到1959年底。無論中國如何努力或釋放誠意,美國還是鐵了心的不撤軍。
對此,毛主席決定先不撤銷志願軍番號,而是指派相關人員就朝鮮政治統一還有美國撤軍的問題,一直來往於中朝兩國,與對方進行政治磋商,
遺憾的是,美國軍隊一直駐扎在朝鮮半島。
盡管如此,毛主席當年做出的撤軍決定,還是讓美軍出其不意,且這個決定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在毛主席看來,美國政府肯定不甘心從半島撤軍。即使明知對方的真實意圖,志願軍也要撤出朝鮮回國。
因為在毛主席的設想下,志願軍有序地從朝鮮回國,讓此前陰謀論的歐洲國家刮目相看,使得中國迅速提高國際地位與聲譽,還能讓大家看清楚美國政府真實和丑惡的嘴臉。
光明磊落的志願軍和賴着不走的美軍,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與反差,令美國的國際形象一跌再跌。
基於上述理由,毛主席才會認為:抗日戰爭讓中國站起來,而抗美援朝戰爭則是確立中國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的立國之戰,一下打開了國際的話語權。
參考文獻:
[1]田武雄.同聲異氣:中國1958年從朝鮮全部撤軍方案的形成[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77-89. DOI:10.16284/j.cnki.cn37-1401/c.2014.05.006.
[2]田武雄.中國人民志願軍撤軍回國的若干史實考辨[J].軍事歷史研究,2015,29(02):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