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當王毅在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期間,偶然遇到了正在工作的徐德智。
王毅笑着說:“小伙子,名氣很大呀,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你,見到真人了。”
這一幕既是對徐德智的肯定,也是對中國記者在國際輿論場上的勇敢發聲的贊賞。
而這個讓王毅都頻頻稱贊的記者,背後到底有着怎樣的故事?
徐德智並不是因為一兩次輿論上的鋒芒而聞名,而是因為他多年來一直奔走在國際新聞的最前線。
他曾擔任央視駐敘利亞的戰地記者,身披防彈背心、頭戴UN頭盔,出現在全球觀眾的電視屏幕上。
在《防務新觀察》節目中,徐德智多次與戰地連線,介紹國際沖突的最新情況。
雖然他身材不高,相貌也十分平凡,但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卻能穿透屏幕,給人以深刻的震撼。
2017年9月,徐德智的戰地報道《一場未能抵達代爾祖爾的探訪》給觀眾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在該報道中,徐德智深入敘利亞前線,冒着生命危險進行現場采訪。
然而,在報道進行到一半時,由於突發的戰斗,敘利亞政府軍要求他撤回。
就在他現場出鏡時,遠處突然發射了一枚火箭彈,徐德智在鏡頭前大喊:“看那邊!”鏡頭隨即捕捉到火箭彈爆炸的畫面,戰火的驚險與殘酷通過他的報道傳遞到了每一個觀眾的眼前。
這並非他第一次面對如此生死攸關的情況。
作為一名駐敘利亞的記者,他曾多次親眼見證了阿勒頗、代爾祖爾等戰火紛飛的地區。
在那些危險的時刻,炮彈呼嘯而過,火光沖天,徐德智如同一塊界碑,面不改色地站在央視的鏡頭前,冷靜而專業地解讀局勢。
徐德智不僅是一名記者,更是一名見證者,他親歷了普京與阿薩德聯手打擊敘利亞反對派,也親眼目睹了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對庫爾德勢力的突然打擊。
面對如此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他始終以沉穩的態度應對,不僅報道精准,還讓觀眾對那些遙遠戰場的動盪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獨立完成戰地報道
徐德智不僅勇敢地站在了戰地的最前沿,更以驚人的專業能力讓他獲得了央視的高度評價——“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
在美英法聯軍對敘利亞進行軍事打擊的那一刻,戰爭爆發僅幾分鍾,徐德智便出現在了直播中。
然而,他當時沒有導播、沒有攝像,甚至沒有護衛,全憑他一個人同時擔任出鏡記者、文字編輯、實況攝像、新媒體直播等多重角色。
這種獨立工作的能力,源於他多年積累的經驗與對新聞事業的高度敬畏。
面對炮火的轟鳴,他依然能准確地捕捉到關鍵畫面,並用簡潔有力的語言向全球觀眾描述戰爭現場的每一個細節。
每一場戰地報道,都是對他體力和心力的雙重考驗,而他總能以一己之力,扛起一支完整的新聞隊伍所需的所有職責。
徐德智的戰地報道不僅讓中國觀眾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用真實的畫面和聲音呼吁和平。
他的報道深入人心,提醒觀眾和平與發展來之不易,每一個遠離戰火的人都應當珍惜當下。
國際輿論場上的中國聲音
徐德智不僅在敘利亞戰地的炮火中展現了中國記者的勇敢與專業,還曾多次在國際輿論場上為中國發聲。
今年,隨着日本決定將核污水排入大海,全球對這一舉動的關注度空前高漲。
然而,在這場爭議的國際舞台上,不乏日本的傲慢和聯合國的沉默。
徐德智在關鍵時刻出手,巧妙地用一句話將問題的核心揭露在全世界面前。
他沒有選擇直言批評日本,而是借用美國女演員簡·方達的話:“狗不會在自己的窩里拉屎”,這一比喻看似輕松幽默,實際上卻直指日本政府的行為不負責任。
聯合國發言人被這一比喻搞得措手不及,啞口無言。
通過這一問題,徐德智讓全球媒體重新聚焦核污水排放的道德和法律問題,也讓日本陷入了輿論的漩渦。
這不是徐德智第一次在國際場合直擊要害。
從敘利亞到日本,從戰火中的現場報道到國際新聞發布會上的鋒芒畢露,徐德智一次次證明了中國記者的擔當與智慧。
他的每一次提問和報道,都是為國家利益發聲,展示了中國記者的責任感。
王毅的贊賞與勉勵
2023年9月,王毅在聯合國大會期間與徐德智的會面,既是一場偶遇,也是對徐德智多年工作的肯定。
當王毅笑着說“名氣很大呀”的時候,背後其實是對徐德智的默默贊揚。
在全球輿論場中,徐德智代表着中國記者們的堅守與勇氣,他不僅是王毅眼中的“電視熟人”,更是國家利益的堅定守衛者。
王毅對徐德智的稱贊不僅僅是對個人的鼓勵,更是一種象征性的認可。
這種認可意味着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正在國際舞台上發出更響亮的聲音,贏得更多的尊重。
結語:以事實為利劍的新聞戰士
徐德智,這個用話筒對抗炮火的記者,代表了中國記者在國際輿論場上的新形象。
他的智慧、勇敢和專業精神讓他在戰火紛飛的前線、在聯合國的發布會上,贏得了尊重和贊賞。
他不僅用語言藝術讓世界正視事實,更用行動證明了中國記者在全球事務中的重要角色。
未來,隨着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像徐德智這樣的記者將繼續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
他們將用鏡頭和話筒捍衛國家利益,用智慧和勇氣為中國發聲。
大家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