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最近在一個著名華人英文媒體上讀到一則令人震驚的專訪,受訪對象是一位大陸知名學者,他說“中國幾乎沒有導彈防御系統”。即便像我這樣的軍事外行,都覺得不可思議,而出於對學者發言份量的基本尊重,我在谷歌AI上做事實查核。
China barely has a missile defence system?AI的回答簡潔扼要:不正確,近年來,中國一直在大力投資其導彈防御能力。……它擁有不斷增長的地對空飛彈(SAM)網絡和其他防御措施。除此之外,AI給出了幾個進一步了解真相的資料平台,以證明它的說法。
AI僅能根據事實基礎說話,但人類說話的目的往往是多重的,不一定需要事實佐證。那么,為何與事實背離的訊息會出自知名大陸學者之口?這話可連台灣土房哥都不敢說。我琢磨良久,決定往好的一面解讀。
忽悠西方,這或許是鴿派學者希望將中美對抗局面從冷戰引導至“冷和”的發言策略。當然,這只是個人猜測。
什么是“冷和”?簡言之,即在非軍事領域上各層面的激烈競爭,也就是排除軍備競賽與熱戰選項的對抗模式。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不是冷和,而是意圖實現冷戰。哈里斯若當選,也絕無可能選擇冷和,因為民主黨不會放棄意識形態斗爭路線。
那么,這次就聊聊中美“冷和”之可能性,以及應該選擇什么實現手段,裝慫是個好方法嗎?
以下先羅列若干該知名學者在專訪中對美方的告白:
1. 中美雙方愈談,就愈暴露出巨大分歧。
2. 特朗普、拜登對中國都不好,但後者最起碼不以推翻中國政府為目標,前者則是冷酷無情的馬基維利主義者。因此中國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3. 俄烏沖突與加沙戰爭並沒有讓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增強,絕對沒有。
4. 台灣是中美關系中最穩定的問題,只要美方的“一個中國政策”存在,就算只是一個空殼,台灣不追求“法理獨立”,不讓外國直接控制,中國大陸就不會動用武力攻打台灣。
5. 武力攻擊台灣,至少有可能導致美國、日本以及包括英國等在內的其他盟國進行大規模的聯合軍事干預。
6. 中美軍事實力在某些領域差距正在縮小,但總體而言,差距可能會進一步擴大。
7. 最近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中國要進行大規模軍事干預,美國就會改變策略,寸步不讓。相反,美國將依賴200架戰略轟炸機,每架戰略轟炸機至少攜帶12或14枚導彈,等於將有2000多枚具有優異射程和雷達躲避能力的常規炸彈。
8. 中國的驅逐艦建造速度很快,但中國的反潛戰和反潛能力極為薄弱。最糟糕的是,中國幾乎沒有導彈防御系統……美軍四艘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潛艇“基本上可以到達長江口、廈門,甚至是渤海灣而不被發現”。
大陸專家判斷中美軍事實力是縮小或擴大,我真沒想到答案是“總體差距可能會進一步擴大”,理據是什么?該學者倒是真給出了“論據”,也就是7與8。
然而,美國並沒有200架轟炸機,根據“國家利益”網站去年底的揭露【1】,美國目前的戰略轟炸機數量是141架,包含76架B-52,45架B-1,20架B-2。
再者,反潛能力以往確實是中國的短板,但近年隨着解放軍潛艦技術與水下偵測技術的提升,《華爾街日報》已於去年11月指出,美國在中國周邊擁有絕對水下優勢的時代告終。
換言之,再怎么說,也不能說“極為薄弱”,遑論稱中國“幾乎沒有導彈防御系統”。我是軍事外行,不敢班門弄斧其他細節,但要找到相關公開資料實在不難,再想偷懶,問問AI即可。人類賦予AI的美德,就是在合法范圍內“照實說”。
忽悠西方不是不可以,但裝慫若脫離現實太遠,反而會讓對手警惕你不懷好意,無端的恐懼不減反增。如果6、7、8的說法成立,那兩次大型圍台軍演該怎么解釋?
我不反對為避戰而鈍化軍事對抗的尖銳度,但實現冷和的手段不會是裝慫。相反地,中方應如實向對手展現軍事實力,並不斷強調我方之所以快速擴增軍備,是因為對手的侵略性作為,美方唯有放棄冷戰作風,中方才有可能減緩軍事投資。
事實上,中方正在這么做,只是聽者藐藐而已,問題出在拜登政府。而之所以聽者藐藐,是因為言者沒有在美國內部找到夠力的“冷和隊友”,誰是有力的冷和隊友?毫無疑問,就是特朗普。當前的美國,唯特朗普有能力對抗其本土的冷戰勢力。
冷戰 vs 冷和
美國不缺乏主張冷和的學者專家,只是被冷戰分子壓抑了,但在大選前,已有主張冷和的專家公開建議特朗普遠離冷戰思維,轉向更符合特朗普主義的冷和戰略。
雖然特朗普在他任期中所聘雇的安全高官,包含國務卿都是冷戰分子,但特朗普與這些“全球主義者”的不合拍也是明顯的。美國支持冷和的學者認為,特朗普第一任期難免受困於既定的政治結構,但第二任期就沒這么沉重的包袱,應貫徹特朗普主義。
在外交領域,對接特朗普主義的戰略被稱為“現實主義克制”(realist restraint.),要求決策擺脫意識形態對抗,認清中美對抗是結構性的權力平衡問題,非關“民主 vs 獨裁”、“正義 vs 邪惡”這類形而上的價值對抗,而是在經濟端、技術端、軟實力端實實在在的較量。
“現實主義克制”論者反對美國將“全球福祉”置於“本國利益”之上。當然,全球主義者看法相反,他們認為兩者的關系是分不開的。
拜登政府的冷戰意圖,表現在對華采取“威懾模式”,旨在使用大棒,制造沖突,拉幫結派,以恫嚇對手,遏制開戰的可能。
若想促成冷和局面,就會使用“螺旋模式”(spiral model),旨在避免刺激對手擴大軍事能力與開戰意願。此一方法論強調對立雙方應消除想象中的恐懼,否則將因恐懼疊加,並過度脫離現實而出現誤判。
需要強調的是,冷和並不是鴿派主張,而是鷹派主張,這一派認為中美對抗無可避免,也屬必要,但美國采取全面對抗是不智的,而應在對抗中排除雙方進入熱戰的風險,甚至要避免走入冷戰型的軍備競賽。
那么中方的態度呢?相信大家都同意,中方排斥冷戰,若現實只能二擇一,寧可選擇冷和。
冷和的內在矛盾
話說回來,冷和模式之主張看似合理,其實也有內在矛盾,即如何定位對手。
冷和論者認為,中國不是美國“全面的對手”,而是“地緣政治對手”,此一定位容許中美保持深厚的經貿關系,只需在地緣政治層面上寸土不讓,針鋒相對,如此才能落實“既競爭又合作”的雙邊關系框架。
然而,冷和論者支持“技術圍堵”,遏制中國發展,如此怎么保持深厚的經貿關系?又怎么不是“全面的對手”?
“復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這話我始終無法認同,因為它省略了人類有“將問題復雜化”的毛病,而這毛病往往出於我們對得與失的評估。事實上,幾乎所有問題的原初都是單純的。
例如,中方可以質問美方一個簡單的問題:中美關系到底是競爭關系,還是合作關系?此一質問來自於美方將中美關系復雜化,設定了所謂“競爭又合作”的復雜框架。而之所以美方將簡單問題復雜化,是因為單純的競爭關系,會讓美方得不償失。
拜登政府意圖實現冷戰,但無法實現冷戰,所以才會將冷和的概念硬套在冷戰思維上,致使其對華戰略比特朗普更復雜,如在軍事上的進攻意願與避戰意願同樣強烈,在經貿上脫鉤的意願與掛鉤的意願也同樣強烈,這種矛盾自然產生復雜的答案和患得患失的結果。
冷和是將對手定位復雜化的理論,因此在學界充滿爭議,但這也凸顯了國際關系的復雜性,以及簡化問題的難度。雖如此,只要我們意識到此一復雜性是人為的,就能找到簡化的途徑。
實現冷和的有效手段
若干大陸鴿派學者似乎認為,實現冷和平,並由中方主動塑造中美關系的方法,是借由重回韜光養晦的姿態以降低美方的恐懼。如不斷訴求,中方無取代美方之野心,也無稱霸之念頭,或者甚至如上述學者之陳述,矮化中國軍事能力,否認中國國際影響力,無限期擱置台灣問題等等“告白”。
雖然用心良苦,但是,中美缺乏互信基礎,告白不會有效,你韜光養晦都會被解讀為扮豬吃老虎,既然無效,甚至適得其反,自取其辱何苦來哉?
其實簡化問題最好的方法,中方已經試過了,而且取得了成功,即切斷軍方高層對話,直接了當封鎖了美方的“威懾模式”。威懾的成功與否,端視你知不知道對手怕什么,如果你不知道,甚至感覺對手什么都不怕,那么就會放棄威懾手段。
打架最怕遇到的不是體格比你壯碩的對手,而是瘋子,因為瘋子會跟你玩命。如果美方認為中方無意避戰,無畏一戰,必然就會放棄威懾,改而思考“螺旋模式”的避險途徑。
忽悠也講究方法,對美國這種對手,示弱是下策,讓對方摸不清你的行為模式才是上策,因為難以評估後果。
其實,即使是鴿派學者也注意到了,中美雙方愈談,就愈暴露出巨大分歧,這可不是什么紙上談兵的理論,而是實證經驗。若目標是冷和,其先決條件就是保持距離,別讓對方摸清你的底細。
保持距離還有個好處,即無論是特朗普或哈里斯當政,都不會妄想推翻中國政府,因為當一切都充滿問號,美國只能花費大量時間建立對話,減少問號。
最後,請大陸學者停止公開表達“只要台灣不追求法理獨立,不讓外國直接控制,中國大陸就不會動用武力攻打台灣”這種美國不會信,又讓賴清德無比安心的說法。這番話真把自己的底線描述得夠凄涼,中方只求一塊遮羞布,至於布的後面發生什么,嗯,君子動口,動口,動口,不動手。
這則滿是硬傷的訪談,參考性遠不如最近馬凱碩在台北的發言,後者絕不輕視美國,也絕不輕視中國,並在台北直言台灣是棋子。實話總是比較有說服力,而忽悠總會露出破綻。
注釋
1.https://nationalinterest.org/blog/buzz/how-many-bombers-does-us-air-force-have-207991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