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9月27日發布的通報,中國海軍“遼寧”號航母打擊群,在過去的一周的時間內,繼續在西太平洋海域展開聯合訓練。
在此期間,以DD-119“朝日”號通用驅逐艦、P-1反潛巡邏機為主要跟蹤力量的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艦機,觀測到從遼寧號航母上進行了250架次日均35.7架次的殲15戰斗機起降作業,直-9、直-18等直升機進行了160架次日均22.9架次的起降作業。
此前,在大連造船廠已經完成戰斗力提升的“遼寧”艦,與052D型導彈驅逐艦120“成都”艦和123“淮南”艦組成航母打擊群於9月18日,穿過了日本所謂的“領海毗連區”,從與那國島附近東出第一島鏈,進入西太平洋展開演訓。
9月21日,美國海軍“羅斯福”號航母打擊群,穿航菲律賓棉蘭老島附近海峽之際,“遼寧”號航母打擊群就從“羅斯福”號航母的必經之路附近北上,抵達了日本沖之鳥礁西南部海域。
9月25日,“羅斯福”號航母打擊群抵達了關島。從萊特灣航行至關島用了4天時間,而正常情況下,一般只需兩天即可,為何美航母打擊群慢了下來?
或許與中國海軍“遼寧”號航母打擊群有着某種程度的“互動”有關。“遼寧”號航母打擊群則在西太平洋海域繞了個大圈子,與“羅斯福”號航母打擊群相背而行,絲毫沒有追擊這支從中東地區撤下來的疲憊之師的意思。從其海上航跡的位置上看,卻始終處於針對美航母的區域拒止陣位。
非常巧合的是,9月25日8時44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向太平洋相關公海海域,成功發射一發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准確落入預定海域。
有外媒根據中國海軍遼寧號航母戰斗群所處的位置,揣測與“遼寧”號航母在海上會合的055型萬噸大驅103“鞍山”艦、052D型導彈驅逐艦118“烏魯木齊”艦和901型綜合補給艦901“呼倫湖”艦,尤其是其中的103“鞍山”艦很有可能在海上對中國火箭軍發射的東風-31AG型洲際導彈進行了模擬的反導攔截測試。
對於外媒的這種說法,本文作者國平視野認為有一定的可能性,滿載排水量13000噸的055型,是中國海軍綜合作戰性能強悍的大型導彈驅逐艦,設置有346B型氮化鎵有源相控陣大功率雷達,在獲得火箭軍導彈發射的信息以後,可以很輕松的探測到東風-31AG洲際導彈的飛行軌跡。
擁有雙波段雷達的055萬噸大驅,完全可以借此難得罕見的機會,對其裝備的“海之星”有源相控陣雷達進行實戰檢測,鎖定東風-31AG型洲際導彈的行蹤,模擬發射HT-1型VLS裝置內攜帶的紅旗-9B遠程防空導彈或者是紅旗-26反導攔截彈進行反導模擬攔截測試。
時隔44年以後,繼向南太平洋方向發射射程8000余公里的東風-5型運載火箭以後(事實上裝上彈頭就是東風-5液體燃料洲際導彈),中國再次向南太平洋方向發射了射程12000公里的能攜帶6-9枚分導式核彈頭的東風-31AG型固體燃料洲際導彈,在技術上已經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在全球地緣政治博弈日趨錯綜復雜的背景下,未來中國火箭軍不僅還會向太平洋方向發射東風系列遠程彈道導彈,而且還會動用055型萬噸大驅、052D型導彈驅逐艦等主戰艦艇在太平洋進行海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
中國海軍這兩款大型防空驅逐艦,都設置有7米和9米深度850毫米通用垂直發射裝置,都能儲備和發射擁有一定反導能力的紅旗-9B遠程防空導彈和專職進行反導的紅旗-26動能攔截彈。
繼在中國境內進行了多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且試驗均達到了預期目的以後,國平視野相信中國的海基中段反導攔截測試也將獲得巨大成功,從而將核打擊和反導攔截“矛與盾”有機地結合起來,表明中國軍方的兩手都要抓,而且兩手都很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