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全軍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曝出203火炮試驗技術開發項目采購計劃,采購方為戰略支援部隊,供應商則為南京理工大學。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很可能將重啟203毫米級重型火炮的研發工作。
近日,一則發布在解放軍全軍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的公告,在國內互聯網上引起了巨大的討論熱潮。
因為根據這份公告顯示,作為解放軍五大軍種中最低調的戰略支援部隊目前正在主導一項203火炮試驗技術開發項目。
而這份公告的內容,就是用來公示戰略支援部隊向國內唯一一家擁有203火炮並能滿足相關發射能力需求的南京理工大學采購以2枚203火炮炮彈為主相關試驗設備的招標情況。
也就是說,這份公告直接證明了,解放軍正在緊鑼密鼓的推進研發一種203毫米口徑的新型火炮。
而這也很可能意味着,在國產155毫米火炮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足以滿足部隊作戰需求的當下,解放軍正在尋求在火炮領域進行進一步突破,打算引領下一場軍事領域的火炮革命。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都知道,目前世界主流的大口徑牽引與自行火炮的口徑是155/152毫米。也就是英制單位中的6英寸級別。而203毫米,也就是8英寸級別的火炮則幾乎在世界上銷聲匿跡了,僅剩下以俄羅斯為首的為數不多國家仍在使用。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6英寸級別的炮彈既可以滿足軍隊對炮彈毀傷威力的需求,也可以讓炮兵完全依賴人力完成火炮的彈葯裝填。
如果火炮口徑比6英寸小,比如說105、122毫米這個級別的話,那么火炮的射速雖然可以更快。但在面對一些加固工事,例如混凝土碉堡時,這一級別的火炮就難以將對其造成有效傷害。
而如果火炮口徑比6英寸大,達到了203毫米的話。那么炮彈的單發威力雖然有了明顯提升,但更大更沉的炮彈也對裝填系統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射速也就隨之下降了。例如俄羅斯2S7自行火炮的最大射速就只有1分鍾3發。
因此,在歷經一戰、二戰、冷戰這近乎100年的發展之後,世界各國都將大口徑榴彈炮的主流口徑限定在了6英寸,也就是155/152毫米這一級別。
但如今,事情正在變化。在中國已經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155毫米火炮的情況下,解放軍竟然重啟了203毫米火炮的研制工作。以至於許多人都在疑惑解放軍為什么要怎么做?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從同樣在使用203毫米火炮的俄羅斯身上窺知一二。
作為世界上保存有203火炮最多的國家,俄羅斯在俄烏沖突中部署了大量2S7M型203毫米自行火炮。
但與俄軍其他裝備有2S35、2S19等152毫米自行火炮的炮兵部隊不同,這些2S7M並不承擔常見的火力支援任務,而是會利用射程優勢,對烏軍的縱深目標進行快速火力打擊。
因為2S7作為一型誕生自上世紀70年代的火炮,其射程是同期其他6英寸火炮的2倍。這使得它在進入21世紀後,仍然可以對包括美軍M109自行火炮在內的諸多火炮形成射程優勢。
加上俄軍還對2S7進行了信息化升級,使其成為了具有一定數字化與精確打擊能力的2S7M。
因此在俄軍的作戰序列中,2S7M經常會被作為一種“斬首火炮”使用,在攻擊戰線後方30-40公里的重要目標時,還可以避免己方遭到烏軍的反炮兵火力打擊。而在執行這類“斬首”任務中,射速慢也不再是一個不可接受的缺陷。
不過,2S7終究是一門40多年的老炮,其最大射程被技術限死在了50公里的門檻上。因而在最大射程可以達到70公里的181卡車炮面前,該炮並無除威力外的任何優勢。
但反過來說,只要技術足夠,我們也完全有條件設計出一門射程比2S7M甚至是181卡車炮更遠,達到100公里級別的203火炮,用來作為解放軍的“斬首火炮”。
因為截至目前為止,解放軍裝備的能夠執行類似“斬首”任務的武器只有03式與191這兩型遠程火箭炮,其最大射程分別可以達到130與180公里。
然而問題在於,火箭彈的射程雖然遠,但其彈葯飛行速度卻並不快,彈葯體積也很大。這就導致火箭彈極易在飛行過程中被發現並遭到防空系統的攔截,從而導致打擊失敗。
例如在俄烏沖突中,烏軍使用的海馬斯火箭彈就曾多次遭到俄軍防空系統的攔截,致使其本就不高的打擊效率被進一步拉低。跌下了“抗俄神器”的神壇。
相比之下,203火炮的炮彈飛行速度就要快上不少,體積也要更小,被敵人發現攔截的概率也就更低一些。
更不用說,得益於炮彈體積,203炮彈的改裝潛力也更大。在155炮彈難以對更現代化的混凝土工事造成毀傷,必須依賴彈道導彈或遠程火箭炮才能摧毀的當下。我們完全可以在203炮彈的基礎上改造出一種鑽地彈或混凝土攻堅彈,依靠射程打到海峽對岸,專門用於摧毀這些工事。
此外,203炮的另一個優勢就是火力持久性更強、目標轉移效率高。因為火箭炮主打的是爆發式輸出,一次性打光定向管里的彈葯之後就要重新裝填與瞄准。但火炮作為單發武器可以打一炮、換一個目標,綜合打擊效率要比火箭炮更高。
因此綜合來看,盡管203火炮早已不是各國炮兵部隊的發展主流,但這並不意味着203炮沒有發展前景。此次中國重啟203火炮的研制,很可能就是在探索這一可能性。至於這條路是否真的走得通,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時間會給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