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马岛战争四十周年活动仪式上,英国国防大臣华莱士表示,英国将继续“对抗欺凌者”,无论他们身处世界何处。有人分析称,华莱士口中的“威胁者”指的正是俄罗斯。
我们知道,爆发于1982年的马岛战争只打了约两个月,被认为是二战后的首场“具有现代战争特征的战斗”,结果是英国大胜,至今仍控制着马尔维纳斯群岛。战败的阿根廷虽多次声索马岛主权,但奈何伦敦方面根本就不谈。
马岛战争胜利后,英国国内信心爆棚,很多英国人重新燃起了对“日不落帝国”的美好憧憬。但事实却是,马岛战争改变不了英国日落西山的趋势,如今的“大英帝国”只能算是美国的一个“跟班”,越来越没有大国风范。
尽管华莱士在马岛战争纪念活动上重提英国的辉煌,但谁都知道,那不过是他的“自我吹嘘”而已,以英军当下的整体实力来看,基本上不是俄罗斯的对手。甚至说得夸张几分,欧盟国家一起上,恐怕都没有彻底战胜俄罗斯军队的底气和把握。
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直呼吁和欧洲国家通力合作,而不是进行对抗。但作为美国身后的“小弟”,伦敦方面却始终未曾改变针对俄罗斯的敌视态度,把“战斗民族”视为明确的战略对手,进而导致俄欧关系得不到根本扭转。可以说,英国政府的举动或许确实讨好了美国,却置欧洲于危险的境地。
如今令人颇感滑稽的是,英国人居然把马岛战争的胜利套用到俄罗斯的头上,仿佛40年前打胜仗的英国,等同于如今的英国。殊不知,俄罗斯的军力水平之强悍,是美国都不敢轻易尝试使用战争手段去挑战的,英国有何实力和资格去做“连美国都不敢做的事情”?
综合来看,今天的英国军队在海陆空各个领域,都难以对“战斗民族”形成挑战和威胁,无论是装备规模还是质量,均不足以同俄军抗衡,充其量也只是美国军队全球行动中的一支“偏师”。而作为英国国防大臣的华莱士,显然应该对此心知肚明,相信他也很清楚自己的话就是无用的“嘴炮”,但这门“嘴炮”又不得不发。
毕竟,随着美国逐步调整战略方向,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到印太地区,其对欧洲的关注度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而身为欧洲重要国家的英国肯定不希望就此被“冷落”,时不时地放出几句狠话来博取眼球,也就能说得通了。只不过,公然用战争威胁俄罗斯,还是有点太滑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