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5年5月13日,韓國延世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職業與環境醫學》(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Medicine)上發表了一項初步研究結果,首次從大腦結構變化的角度探討了長期過度工作的潛在健康風險。
研究發現,每周工作超過52小時的職場人群,其大腦中多個與情緒調節和執行功能相關的區域出現了顯著的體積變化。這為理解“過勞”如何影響認知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新的神經生物學視角。
02
研究納入了110名醫療工作者作為樣本,並根據每周工作時間分為兩組:過度工作組:每周工作≥52小時,共32人;對照組:每周工作少於52小時,共78人。
研究人員采用兩種先進的腦影像分析技術——體素基礎形態測量(VBM) 和 基於圖譜的大腦區域定位分析,來評估兩組人員大腦灰質體積的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在長時間高強度工作的群體中,共有17個腦區的灰質體積出現顯著增加,這些區域包括:中額回(middle frontal gyrus),島葉(insula),上顳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
其中,左側尾狀中額回的體積增加了近19%,這一變化被認為可能與大腦面對持續性壓力時產生的神經適應機制有關。
進一步的相關性分析表明,工作時間越長,額中回和島葉的體積變化越明顯。而這些腦區正是負責執行控制、情緒調節和應激反應的關鍵區域。
盡管這項研究規模較小,且無法建立明確的因果關系,但它仍然具有重要意義:提供了首個關於長期超時工作與大腦結構變化之間關聯的影像學證據;表明過度工作可能不僅影響身體機能,還可能通過改變大腦結構,間接影響認知能力和情緒穩定性;為未來更大規模、更深入的職業健康研究奠定了基礎。
研究作者指出,這些大腦區域的變化可能是機體應對慢性壓力的一種代償性調整,但也有可能預示着長期負荷下神經系統的損傷。
此前,《柳葉刀》子刊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 發表的一項大規模研究也指出:每周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群,在65歲前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52%;同時,細菌感染、糖尿病及心血管死亡的風險也有顯著上升。這說明,“過勞”不僅可能影響大腦結構,還會帶來一系列全身性的健康隱患。
03
隨着現代社會工作節奏的加快,超長工時已成為不少行業的常態。然而,這項研究提醒我們:過度投入工作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損害我們的大腦健康。
未來,需要更多縱向研究來驗證這種結構變化是否可逆,以及它是否會進一步影響行為表現或精神狀態。
同時,政策制定者、企業管理者也應重視工作強度與員工健康之間的平衡,推動更加科學合理的工作制度,保護勞動者的身心健康。
參考
Jang, Wonpil, et al. "Overwork and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a pilot study."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