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國空間站發現微生物新物種

參考消息網5月19日報道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5月17日報道,最新公布的研究報告稱,中國科研人員在中國空間站發現了一個微生物新物種。

據報道,這個微生物新物種被命名為“天宮尼爾菌”。它是一類已知的陸地細菌的新變種,是在空間站的一個艙內發現的。

最近,科研人員在《國際分類進化微生物學雜志》上發表研究報告,公布了這一發現。

研究報告指出,了解空間站長期運行過程中微生物的特征,對於保護航天員的健康和維持航天器的功能“極其重要”。

報告補充說,天宮尼爾菌有巧妙的機制來適應極端空間環境——這一發現可能會對現實生活產生許多影響。

例如,天宮尼爾菌具備卓越的應對空間環境中氧化應激的能力,並在輻射損傷修復等方面表現出獨特特征。

報道稱,破譯天宮尼爾菌的生存機制可以幫助科學家設計特定的微生物控制策略,為航天、農業和醫療等領域提供精准的干預思路。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社交平台上表示,隨着空間站的長期運營,圍繞微生物的活性物質、基因資源和代謝功能的研究有望迎來一次“大豐收”,這也將為地球上的科學研究和應用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稱,這項研究是居留艙微生物監測任務的一部分,該項目關注空間站長期運行期間的微生物動態。

據報道,這個微生物新物種是2023年5月采集的,當時在中國空間站上的是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在空間站駐留期間,他們利用無菌采樣擦巾對空間站艙內表面微生物進行在軌采集和低溫儲存,之後將樣本帶回地球。

在地面,科研人員利用基因組測序和代謝分析等技術手段分析了這些樣本,最終確認了這一獨特物種。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說,此次發現的天宮尼爾菌是一類革蘭氏陽性的產芽孢細菌,隸屬於細胞桿菌科尼爾屬。科研人員指出,與近緣物種相比,天宮尼爾菌在適應空間環境方面表現出色。

報道稱,空間站中微生物的生存通常取決於諸多因素,例如微重力、輻射和密閉環境等復雜條件的相互作用。然而,它們並不容易被殺死,因為它們以韌性和適應環境的能力而聞名。(編譯/馬丹)

本文標題: 港媒:中國空間站發現微生物新物種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kepu/info/61883800 (請複製分享給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關文章
拜登確診惡性前列腺癌,是體檢不到位嗎?
聲 明 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與單位 2025年5月18日,美國前總統拜登的辦公室發布消息,拜登被確診患有惡性前列腺癌。拜登擔任總統時創了美國最高齡總統的紀錄,他的年齡以及基於年齡的身體健康質疑也伴隨着他失敗的競選連任嘗試。 如今拜登突然
标签
半夜被手麻醒?可能是這種疾病
手麻,是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經歷過的情況。 有時候,一天工作勞累後引起的手麻,通常是局部軟組織勞損引起,休息後很快就會好轉,對日常生活也沒有明顯的影響;但也有時候,手麻卻成了健康生活路上的絆腳石。 這磨人的手麻,究竟對應着什么疾病? 太長不看版
标签
嘉陵江大魚成群曬背,男子驚呼全是“50斤”巨物!網友:要忍住!
信息來源於@小斑馬,南方農業,上海魚類志,《中國淡水漁業史》。 男子偶遇嘉陵江大魚成群曬背2025年5月5日,IP地址為四川的博主@小斑馬,發布了一則自己在嘉陵江某水電站閘口看到的震撼場景,配文是:“快來爆你們的桿吧!” 視頻是俯視角的,博
标签
協和的4+4被質疑,成為一名民間中醫的標准之低卻無人問津
近日,北京協和醫學院的“4+4”臨床醫學博士培養模式因一起桃色丑聞被推上風口浪尖。當事醫生董襲瑩從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本科“跨界”四年速成醫學博士的履歷,讓公眾對這套“精英通道”的公平性與專業性產生強烈質疑。 然而,在這場輿論風暴的另外一面,
标签
經常接吻的人,身體會發生什么變化?最後1個意想不到!
從小時候和父母看電視劇時,最不敢看卻又最想看的橋段,到真實發生在自己身上時的那種悸動,也許這就是初戀給我們留下的最美好的印跡。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如果沒有的話,那就回想下上一次你參加婚禮吧,在此起彼伏的“親一個”的聲
标签
美國總統每年都體檢,為什么沒查出拜登的前列腺癌?
當地時間5月18日,前總統小約瑟夫·拜登(Joseph R. Biden Jr.)的辦公室發布聲明,拜登因為泌尿系統症狀就診後,被診斷出患有一種侵襲性前列腺癌,癌症已經擴散到他的骨骼,但似乎對激素敏感,他和家人正在與醫生確定治療方案。 拜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