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祥是清聖祖康熙皇帝第十三子,也是清世宗雍正皇帝最喜愛和最信任的弟弟,生前深受雍正器重,在雍正朝權勢滔天,被後人戲稱為“大清常務副皇帝”。
在胤祥去世後,他更是死後哀榮無比,雍正為他基本按照皇帝陵寢規模修建怡親王墓,並且還給了他很多破格的陪葬物品,可以說他的陵墓是清朝史上規模最大的親王陵墓。
但任誰也想不到胤祥的陵墓不僅沒能保存下來全部被毀,胤祥本人的屍身也屍骨無存。下面就來說說為何深受雍正喜愛的胤祥死後會屍骨無存。
雍正與胤祥的兄弟情誼被後世稱為“棠棣情深”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時,胤祥出生,但由於他的生母敏妃章佳氏家族出身卑微,胤祥被交由康熙第三任皇後孝懿仁皇後佟佳氏撫育。
孝懿仁皇後當時除了撫育胤祥,還撫育了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在胤祥3歲時孝懿仁皇後去世,他和11歲的雍正被交給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撫育,而德妃烏雅氏當時要撫育更幼小的親生兒子皇十四子胤禵,以及皇十五子胤禑,因此烏雅氏就讓年紀稍大已經11歲的雍正來照看胤祥。
雍正繼位後曾回憶與胤祥兒時稱為:“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
當時的雍正不僅要負責撫育胤祥,還要負責教導胤祥的書法、算數、騎射啟蒙,所以雍正對胤祥來說是如兄如父。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時,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在這次廢太子事件中胤祥被牽扯其中,遭到康熙短暫圈禁,並失去了康熙的喜愛,康熙甚至稱胤祥為“並非勤學忠孝之人”,從此胤祥在康熙一朝備受冷遇,也沒有再獲得封爵。
由於史料中對於這件事記載比較含糊,因此後世普遍認為胤祥在一廢太子時是為了保護雍正而背鍋了,但可以確定的是胤祥此後成為雍正在“九子奪嫡”中最為忠實可靠的政治盟友,雍正繼位後胤祥也就跟着崛起了。
雍正登基後,胤祥被破格封為和碩怡親王,位列總理事務王大臣,掌管戶部、軍機處、水利、圓明園禁軍等等核心軍政要務。雍正對外甚至稱胤祥是“凡宮中府中,事無巨細,無不精詳妥帖”,可見雍正有多么信任胤祥,宮廷事務也都由胤祥負責打理。
甚至雍正還打破常規允許大臣與胤祥密切交往,這種對胤祥絕對信任毫無猜忌之心,讓胤祥主持追繳國庫虧空、治理黃淮水患、改革鹽政、謀劃西北軍務等重大軍政事務,也讓胤祥被後世戲稱為“常務副皇帝”。
雍正對胤祥的這些恩榮禮遇與繼位後猜忌眾兄弟,將八弟胤禩和九弟胤禟圈禁折磨致死的舉動形成鮮明對比。也讓人明白原來雍正不是對弟弟不好,而是分對哪個弟弟,他能把胤祥寵上天,也能把胤禩折磨死。
雍正八年(1730年)時,胤祥因操勞國務積勞成疾去世,年僅44歲。雍正得知胤祥去世的消息後,日夜悲痛不已,甚至哭出了血淚。
在胤祥去世後,雍正也賜予了他無比的死後哀榮,雍正特意下旨讓胤祥的怡親王爵位享受世襲罔替待遇,胤祥也由此成為清朝歷史上第一位靠恩封的鐵帽子王。雍正不僅給了胤祥家族一個鐵帽子親王爵位,還加封胤祥的四子弘晈為寧郡王也享受世襲罔替待遇(寧郡王世襲罔替待遇在乾隆時期被廢除)。
除了給胤祥後人封爵,雍正還特許胤祥不用避諱自己的名字(雍正繼位後他的兄弟都改為允字輩),恢復了胤祥的本名,使得胤祥成為清朝歷史上唯一不用避諱皇帝名諱的臣子。
為了懷念胤祥,雍正還把胤祥生前喜愛的鼻煙壺留了下來,並囑咐將來自己死後要帶着胤祥的鼻煙壺下葬,讓鼻煙壺代替胤祥在九泉之下陪伴自己。
雍正對胤祥的兄弟情誼堪稱古今帝王之家罕見的兄弟情,因此後世把雍正與胤祥的這段手足之情稱之為“棠棣情深”。
近乎於“帝王級”規格的怡親王陵墓最終卻變為廢墟,胤祥屍骨無存
最初雍正曾派胤祥去幫自己選擇死後的“萬年吉地”,胤祥在保定易縣為雍正選擇了現今清西陵的墓址。當時雍正就想在清西陵范圍內賜給胤祥一塊家族墓地,甚至雍正還想讓胤祥在死後葬入清泰陵地宮,想和胤祥做到兄弟死後同穴而葬。
但是胤祥為人“知進退,明得失”,他面對雍正賜予的無上恩寵沒有盲目接受,他堅決以“此等風水寶地非臣下所宜用”為由謝絕了雍正的好意。
胤祥最終向雍正表示自己已經選擇了保定淶水縣石亭鎮東房營村雲溪水峪一處“平善之地”作為死後葬身之所,因此雍正就將這塊地賜給了胤祥當家族墓地。
胤祥得知雍正不讓他下葬到清泰陵而是把淶水縣的地賜給他後,他高興萬分,連忙向着皇宮方向跪謝雍正,還特意命人去淶水縣取了土,並親自吞土稱“臣心安而子孫蒙福”,此舉也被稱為“怡王吞土”。
當胤祥死後下葬淶水縣時,雍正特意為胤祥打破了“親王陵寢不得逾制”的祖制規矩,他給胤祥的墓地圈出了約40萬平米,修建了長達3里地的神道,並親自撰寫神道碑來表述胤祥的一生功績。
雍正還特意給胤祥上了“忠敬誠直勤慎廉明賢親王”的九字謚號,並將這個謚號刻於胤祥陵墓的神道碑陽面。胤祥的這個謚號也是清朝歷史上最長的親王謚號,可以說雍正把所有贊美賢臣的謚號都用到了胤祥身上。
除此之外,雍正又特意命人給胤祥的陵墓修建了只有皇帝陵寢才能用的漢白玉材質的五孔石橋和望柱華表(雕刻有48條雙龍戲珠),胤祥的怡親王墓也成了清朝歷史上唯一擁有五孔石橋和望柱華表的親王墓。
胤祥生前十分節儉,在臨終時也一直囑咐子嗣不要將他厚葬,要簡葬他。但是雍正十分喜愛胤祥,堅持不肯簡葬,這才給胤祥圈出了大面積的墓地,還賞賜給了胤祥好幾箱子價值連城的陪葬品。
本來風光厚葬胤祥是雍正出於對弟弟的喜愛,但是雍正萬萬沒想到也是他賞賜的這些豐厚陪葬品會使得百年後胤祥屍骨無存。
怡親王墓建成後,雍正當即將怡親王墓區設為禁地,禁止一般人隨意進出,並派了一個營的兵力去護衛怡親王墓,這使得胤祥的怡親王墓在清朝時期確實很安全,沒人敢盜。
但是到了清朝滅亡後的民國時期那就慘了,昔日的八旗守墓軍隊基本潰散,就開始有人陸續打起了怡親王墓的主意。
最先是1925年時,當時的鎮威軍副軍長馬瑞雲命人砍伐怡親王墓神道松柏,賣得銀元裝滿一大車;到了1931年時,神道碑亭又被民國軍隊拆毀。
當然,這些其實都是無關緊要的破壞,真正致命的是在1935 年時,保定淶水縣縣長王作舟勾結駐扎在當地的宋哲元部一營軍隊,以籌措軍餉為名義,用炸葯炸開了怡親王墓地宮,采用“大揭頂”式盜掘手段,將地宮洗劫一空。
這一次不僅洗劫了怡親王地宮,還把地面建築也都拆毀,據當地老人回憶,當時“陵區濃煙蔽日,哭聲震天,遺留下來的守墓人被軍隊刺刀逼退”,地面建築如享殿、配殿的楠木梁柱也都被拆解販賣,僅存石質構件散落荒野。
這次盜墓導致胤祥的棺槨被劈開,雍正賞賜給胤祥的陪葬珍寶被洗劫一空,地面建築也損失不少。按照當地縣志記載,士兵曾抬出“黃金祭器數箱”,而胤祥的屍骨也是在這次混亂盜墓中散落,從此不知所蹤。
1935年這一次大規模盜墓使得胤祥的屍骨散落無存,但胤祥的嫡妻兆佳氏的遺骸還保存完好,可是到了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兆佳氏的遺骸也遭殃了。
日軍進駐河北省後,怡親王墓地區域很快被日軍占為據點,而日軍為了修築工事和炮樓,日軍將神道碑推倒改作路基,還把怡親王墓的地面建築徹底拆毀用於修築炮樓和工事。
並且日軍還將怡親王墓區的神道兩側的石象生也全部拆運回日本展覽,甚至日本人還想將墓區的望柱華表拆走運回日本,但由於望柱華表十分巨大沉重,日本人最終只得放棄拆運,只拆走了望柱華表上的望天犼運回日本展覽。
這一次日本人盜墓盜的更加徹底,日軍用炸葯徹底將怡親王地宮炸平,胤祥的嫡福晉兆佳氏遺骸也被日軍炸毀,地宮徹底被炸毀。
至新中國解放後,曾經輝煌宏偉的怡親王墓只剩下一個荒廢的大墓坑,地表建築十不存一,只剩下殘破的望柱華表、五孔石橋、火焰牌坊、石牌坊、神道碑以及一些磚瓦建築。
在20世紀60年代那個特殊的時期,怡親王墓作為封建殘余又遭到系統性破壞拆毀,很多碑刻也都被破壞,剩余的一些地面建築也被拆走蓋房,怡親王墓僅存的遺跡亦未得到有效保護。
直到21世紀後,怡親王墓才被晉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才得以進行修復,但是由於資金問題,修復進度十分緩慢。
在2023年時,淶水縣政府啟動“怡賢親王墓遺址公園”規劃,擬在保護基礎上復原部分建築格局,增設數字展廳重現陵寢原貌。期待淶水縣政府未來復原怡親王墓原貌後,能讓世人重見清朝陵寢規格最高的怡親王墓。
寫在最後
至今每逢清明節依舊有不少清史愛好者前往淶水縣憑吊胤祥,其陵寢的興衰恰是清朝政治生態與歷史變遷的縮影。
怡親王墓殘存的陵墓遺跡,仍在默默訴說着胤祥與雍正的兄弟關系,堪稱“千古君臣兄弟”的典范,這段兄弟情深的往事至今仍讓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