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陳倩 王俐燃
攝影:極目新聞記者 劉博 宋枕濤
通訊員 陳一琛 吳瑜枝
“向前走,別退後,生死已到最後關頭!
同胞被屠殺,土地被強占,我們再也不能忍受!
亡國的條件我們決不能接受!
中國的領土一寸也不能失守!”
這是98歲的抗戰老兵李金錫在部隊學會的第一首軍歌《犧牲已到最後關頭》。
李金錫
1944年,當時還不滿16歲的李金錫在家鄉河北衡水棗強縣加入八路軍。作為通信員,他一次次穿行於日寇的封鎖線之間,為部隊傳遞情報,出生入死,每一次都勝利完成任務。在解放日偽占據的夏津縣城時,他還繳獲了一支駁殼槍。從軍數十年,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多次戰爭,他一直沒有忘記在八路軍學會的第一首軍歌。
2025年5月19日,極目新聞記者來到中部戰區武漢總醫院,聽在這里住院的李金錫講述抗戰的烽火往事。
在日寇鐵蹄下抗爭,年幼的他護送八路軍過關
李金錫1927年出生於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1937年,日寇的鐵蹄就踏進了他的家鄉。就在日寇到來後不久,八路軍也挺進敵後。當時還剛滿10歲的李金錫,第一次看到八路軍時,雖然還不能完全理解他們的主張,但是對這支堅決抗日的隊伍充滿了敬佩之情。“那時候在我的家鄉,無論男女老幼,連小孩都知道,不能當亡國奴,不能做漢奸。”
李金錫
李金錫的父親李方潤,積極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運動,1942年加入共產黨,還當上了村長。就像電影《地道戰》里的“老忠叔”一樣,李方潤明里應付日偽軍,暗里則積極為八路軍提供情報,配合部隊行動。他還把全村人都組織起來,成立了自衛隊、兒童團、婦女救國會等組織,做站崗、放哨和支前等工作。父親給李金錫分配的任務是,“大事我干,小事你干”。當時在日占區,日寇為了分割包圍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修築炮樓,挖掘長長的封鎖溝,除了炮樓下方的一條通道,八路軍要通過封鎖線,通常只能在夜間。如果白天有緊急任務需要闖關,就要依靠村民的護送,以送親戚、朋友等為掩護,從敵人眼皮子底下過關。李金錫的父親經驗更足,負責的是護送領導干部等重要人員這樣的“大事”,而普通的工作人員,則是由李金錫護送。雖然李金錫當時年紀還小,但是他頭腦靈活,和日偽軍周旋,每次都能勝利完成任務,讓八路軍安全通過封鎖線。
加入八路軍當通信員,自導自演“打架”安全送達情報
隨着參加抗日運動的次數越來越多,李金錫對八路軍的向往越來越強烈。1944年,他在家鄉參加了八路軍,到冀南軍區六分區政治部敵工科當通信員,負責情報的上傳下達工作。
李金錫說,當時敵人的炮樓和封鎖溝到處都是,白天仍然不能行動。多數情報只能晚上送達。那時候年紀小,晚上出門,容易迷失方向,而且也容易害怕。一次他晚上外出送情報,突然發現前面出現忽閃忽閃的火星,似乎還在跳動。他想起老人常說的“鬼火”,既害怕,又好奇。他硬着頭皮走過去一看,碰到了一塊死人骨頭。原來,他走到了一片墳地里,那跳動的火星,其實就是骨頭上殘存的磷自燃產生的“鬼火”。他嚇得一激靈,一口氣跑回駐地,才發現身上的棉衣都被汗水浸濕了。
李金錫
有時候遇到緊急情報,必須白天送達。李金錫說,有一次,他和一個小通信員接受任務,必須白天送情報。當時的情報都是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李金錫把紙條藏在衣兜里,和戰友背上草筐,換上便裝,從高粱地里走近道准備穿過封鎖線。就在他們從高粱地里走出來,正在橫穿公路時,突然遇到一股偽軍,後面跟着幾個日本鬼子。距離太近,來不及跑開,李金錫向戰友使了個眼色,他立即會意,兩人先是爭吵,隨即動起手來。李金錫趁着扭打的機會,快速把衣兜里的紙條埋進土里。偽軍走到跟前,以為是兩個少年打鬧,呵斥他們“滾開”,沒有搜查。等敵人走遠後,李金錫馬上把土里的紙條取出來,和戰友一起飛快離開,安全地將情報送到了分區司令部。
像“小兵張嘎”一樣去戰斗,繳獲了第一支駁殼槍
如果說父親是“老忠叔”一樣的抗日英雄,那李金錫在抗戰中就經歷了“小兵張嘎”一樣的蛻變。他從一個少年成長為堅定的八路軍戰士。
作為通信員,要在群眾中找掩護,這被稱為“基點家”,就是在每個村都找一家可靠的居民,商量好掩護的身份,以應對日偽軍的盤查。一次李金錫剛住進一個村的“基點家”,鬼子天不亮就包圍了村子。狡猾的敵人把所有村民都趕到了場院上,讓他們當着所有人的面來辨認“自家人”,這讓李金錫有了暴露的風險。
李金錫
機智的李金錫發現場院邊有個偽軍,提着一桶白石灰漿在刷標語。他找機會接近這個偽軍,幫他提起了那桶石灰。偽軍見這個少年“有眼力見”,就讓他跟在後面。眼看離場院越來越遠,李金錫打手勢讓旁邊的另一個孩子過來,接過石灰桶,趁着偽軍背對着他的機會,悄悄躲進路邊的高粱地,逃過了敵人的搜藏。
李金錫說,當時八路軍非常重視對敵軍的政治工作,敵工科通信員對偽軍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和爭取工作,後來他們對組織八路軍工作人員過封鎖線大多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敵工科甚至還有三名日本戰俘,意識到日本軍國主義的反動,加入八路軍宣傳隊,對炮樓里的日本鬼子喊話,讓他們不要再參加侵略戰爭,不要當軍國主義的炮灰。一次敵人用擲彈筒攻擊他們,所幸沒有人犧牲。但是大多數時候,炮樓里的鬼子都默不作聲,李金錫也能感受到,日寇的氣焰已經囂張不起來了。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的消息傳來,根據地的軍民也對拒不投降的敵人發起了最後的進攻。1945年9月1日,李金錫隨部隊進攻日偽占據的山東夏津縣,到4日晚,守敵大部被殲。還沒有配槍的李金錫,趕到夏津縣偽警察局,找到了一個躲在床下的偽警察。李金錫問他:“你的槍呢?”原來,這個偽警察把槍扔進了廁所。在李金錫的命令下,他把槍從廁所里撈出來,洗干凈後交給李金錫,18歲的李金錫也有了第一支繳獲的駁殼槍。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