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嘉道年間,河南省河內縣(今之泌陽市)出了一個嶔崎磊落的人。此人姓曹名謹,字懷朴,生於1787年,卒於1849年。1807年,曹謹參加河南嘉慶丁卯科鄉試,中為解元(即鄉試第一,第一名舉人也)。其後多次應會試報罷而歸。1817年經“大挑”名列一等,出任知縣。“大挑”是清代科舉制度的一項規定,凡舉人經三次會試報罷,可參加“大挑”。
“大挑”的程序是面試和口試,主要看儀表和應對。用台灣民間俗語說,要有“子婿才”。這有點像丈母娘挑女婿,要儀表堂堂好口才。民間又有“同田貫日氣甲由申”八字訣記其選擇標准,“同”即長方形臉,“田”即正方形臉,“貫”為身材修長,“日”為體格勻稱,以上四項得正面評價;“氣”為歪頭,“甲”為大頭,“由”為頭輕腳重,“申”是大腹便便,以上四項為不合格。曹謹以大挑一等出任知縣,應是顏值一等的帥哥。
曹謹於1837年到台灣任鳳山知縣,1841年升任台灣府淡水同知。1845年告病返鄉。1849年閏四月十八日在河南家中去世,其墓園在今泌陽市南門街東側。曹謹在台灣當了8年好官,做了8年好事:修建水利、平息械斗、抗擊英夷、興辦教育,台灣人民至今懷念他。
位於台灣高雄鳳山市的曹公廟,主祀曹謹。圖源:網絡
我曾反復吟誦,也曾多次在文章里引用台灣詩人歌頌“河南曹懷朴、滇南曹士桂”(曹士桂為雲南蒙自縣人,1846年到台,歷任台灣鹿港同知、淡水同知,也是一位好官,淡水人稱曹謹、曹士桂為“前、後曹”也)的詩句。
台灣進士鄭用錫有《司馬薛耘廬(志亮)、李信齋(慎彝)、曹懷朴(謹)、曹馥堂(士桂)四公遺愛在民,余捐金奉栗主與婁秋槎司馬同祀於書院敬業堂,詩以志之》雲:“四十年來惠愛遺,馨香始報未嫌遲。競傳循吏堪留傳,為記前塵倍去思。一代名尊司戶竹,千秋淚墜硯山碑。可知直道人心在,召杜應為後起師。”此詩用河南“召父杜母”的典故:西漢召信臣和東漢杜詩均曾任河南南陽太守,皆有善政,河南人至今以“前有召父,後有杜母”譽之。
台灣朋友告訴我,今之台灣社會最不稀罕的是官員,最稀缺的卻是好官員。多年來,眼見當官的干了一年又一年,當了一屆又一屆,換了一個又一個,上台前為當選,上台後為連任,“你方唱罷我登台”,競相以撕裂社會、制造麻煩為能事,誠可謂盡失民心也。
本文作者汪毅夫 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