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關注 記得加★星標★
在山東大地的歷史長河中,兩尊丈八佛靜靜佇立,以千年不變的慈悲目光,見證着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它們不僅是佛教藝術的瑰寶,更是一部鐫刻着守護與傳承的史詩。
戰火下的危機
1928年春天,原本寧靜的臨淄龍泉寺被戰火的硝煙籠罩,大部分建築淪為廢墟。然而,寺內兩尊丈八佛卻靜靜佇立,高肉髻上的金箔在火光中閃爍,深目高鼻的面容帶着慈悲笑意。
此時,日本古董商松本一郎帶着翻譯,在廢墟中鬼鬼祟祟地搜尋。
看到這兩尊完美的佛像,他眼中閃過貪婪的光,盤算着把佛像運到日本賣個好價錢。他們制定了詳細的盜竊計劃,打算趁着戰亂,將佛像拉到淄河店裝上火車運往青島,再從青島裝船運往日本。
但他們的惡行被當地村民發現了。
龍池村十幾歲的李復龍,看到寺里有燈光晃動,便偷偷跑去查看。他發現有日本人指揮搬運工試圖抬起佛像,立刻跑回村里報信。村民們紛紛趕到淄河店車站阻止。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時,濟南“五三慘案”爆發,日軍在濟南城內大肆屠殺,山東陷入混亂。松本一郎接到上級命令,不得不撤離,無奈之下,他們將佛像丟棄在淄河店車站,只帶走了兩尊小石像的頭。
艱難的守護之旅
1930年,時任青島市鐵路局局長的欒寶德得知佛像被丟棄後,決定將其運至青島保護。他調撥了專列,組織了一支由鐵路工人和當地村民組成的搬運隊。
搬運佛像的過程困難重重。
佛像高約5.6米,連同底座近7米,每尊重達30噸。沒有現代起重設備,工人們先用人工滑動移位的方式把佛像移上火車,再用幾架加重的神仙葫蘆(倒鏈)吊運。他們花了半個月時間,才把佛像安全運到青島。
佛像最初被安置在四方公園內供人觀賞。但隨着四方機廠不斷擴建,公園逐漸被圈進廠區,佛像也不得不幾次遷移。從湖畔西岸到機車車間旁邊的空地,再到鐵道邊,每次遷移都充滿風險,但工人們始終小心保護着它們。
歷史的見證與傳承
1951年,青島博物館元老張錚夫先生來到臨淄實地考察。他找到了李復龍老人,此時老人已經63歲。李復龍詳細講述了龍泉寺的故址和日本人搬運佛像的經過。張錚夫還發現,兩尊大石佛手部及兩尊菩薩像的頭部殘缺,這些細節為研究佛像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
1979年,佛像被運至原青島市博物館院內保護,並作為“鎮館之寶”展出。2000年東部新館開放後,它們終於有了安全穩定的家。
藝術的璀璨明珠
這兩尊佛像造型基本相同,頭作高肉髻,面型削瘦適中,深目高鼻,面帶微笑。它們內着僧衹支,束帶結於胸前下垂,外着褒衣博帶式正披,衣紋斷面呈“V”字形,赤足立於蓮花座上,蓮花瓣呈尖頭狀,下面還有方形須彌座。
據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先生鑒定,像此兩佛一樣成對出現、身形高大、保存完好無損的佛像十分罕見。
作為我國博物館室內陳列古代石造像,“雙丈八佛”體量最大,且同殿兩佛並立,皆為北魏圓雕,為歷史所僅存。
它們不僅是佛教藝術的傑出代表,也是研究北魏時期社會政治、宗教和石雕藝術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丈八佛的故事,是一部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傳奇。它讓我們銘記歷史的殘酷,也讓我們感受到人性的光輝。在未來,我們要繼續努力,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們在時間的長河中永遠閃耀。
- END -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