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達60噸的北魏丈八佛,差點被日本人偷運走!

↓點擊下方↓關注   記得加★星標★

在山東大地的歷史長河中,兩尊丈八佛靜靜佇立,以千年不變的慈悲目光,見證着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它們不僅是佛教藝術的瑰寶,更是一部鐫刻着守護與傳承的史詩。

戰火下的危機

1928年春天,原本寧靜的臨淄龍泉寺被戰火的硝煙籠罩,大部分建築淪為廢墟。然而,寺內兩尊丈八佛卻靜靜佇立,高肉髻上的金箔在火光中閃爍,深目高鼻的面容帶着慈悲笑意。

此時,日本古董商松本一郎帶着翻譯,在廢墟中鬼鬼祟祟地搜尋。

看到這兩尊完美的佛像,他眼中閃過貪婪的光,盤算着把佛像運到日本賣個好價錢。他們制定了詳細的盜竊計劃,打算趁着戰亂,將佛像拉到淄河店裝上火車運往青島,再從青島裝船運往日本。

但他們的惡行被當地村民發現了。

龍池村十幾歲的李復龍,看到寺里有燈光晃動,便偷偷跑去查看。他發現有日本人指揮搬運工試圖抬起佛像,立刻跑回村里報信。村民們紛紛趕到淄河店車站阻止。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時,濟南“五三慘案”爆發,日軍在濟南城內大肆屠殺,山東陷入混亂。松本一郎接到上級命令,不得不撤離,無奈之下,他們將佛像丟棄在淄河店車站,只帶走了兩尊小石像的頭。

艱難的守護之旅

1930年,時任青島市鐵路局局長的欒寶德得知佛像被丟棄後,決定將其運至青島保護。他調撥了專列,組織了一支由鐵路工人和當地村民組成的搬運隊。

搬運佛像的過程困難重重。

佛像高約5.6米,連同底座近7米,每尊重達30噸。沒有現代起重設備,工人們先用人工滑動移位的方式把佛像移上火車,再用幾架加重的神仙葫蘆(倒鏈)吊運。他們花了半個月時間,才把佛像安全運到青島。

佛像最初被安置在四方公園內供人觀賞。但隨着四方機廠不斷擴建,公園逐漸被圈進廠區,佛像也不得不幾次遷移。從湖畔西岸到機車車間旁邊的空地,再到鐵道邊,每次遷移都充滿風險,但工人們始終小心保護着它們。

歷史的見證與傳承

1951年,青島博物館元老張錚夫先生來到臨淄實地考察。他找到了李復龍老人,此時老人已經63歲。李復龍詳細講述了龍泉寺的故址和日本人搬運佛像的經過。張錚夫還發現,兩尊大石佛手部及兩尊菩薩像的頭部殘缺,這些細節為研究佛像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

1979年,佛像被運至原青島市博物館院內保護,並作為“鎮館之寶”展出。2000年東部新館開放後,它們終於有了安全穩定的家。

藝術的璀璨明珠

這兩尊佛像造型基本相同,頭作高肉髻,面型削瘦適中,深目高鼻,面帶微笑。它們內着僧衹支,束帶結於胸前下垂,外着褒衣博帶式正披,衣紋斷面呈“V”字形,赤足立於蓮花座上,蓮花瓣呈尖頭狀,下面還有方形須彌座。

據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先生鑒定,像此兩佛一樣成對出現、身形高大、保存完好無損的佛像十分罕見。

作為我國博物館室內陳列古代石造像,“雙丈八佛”體量最大,且同殿兩佛並立,皆為北魏圓雕,為歷史所僅存。

它們不僅是佛教藝術的傑出代表,也是研究北魏時期社會政治、宗教和石雕藝術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丈八佛的故事,是一部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傳奇。它讓我們銘記歷史的殘酷,也讓我們感受到人性的光輝。在未來,我們要繼續努力,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們在時間的長河中永遠閃耀。

- END -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標題: 重達60噸的北魏丈八佛,差點被日本人偷運走!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61883812 (請複製分享給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關文章
“我們深挖乾隆的一日三餐,發現一大特別嗜好”?
皇帝的菜譜 ✪ 張良仁 | 南京大學 本文選自《吃的中國史》一書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帝制時代,當皇帝被看作天下最好的“差事”。在民間的想象里,皇帝每餐所用必是世間難覓的山珍海味,若非如此,不能符合其天下一人的尊貴
标签
檔案文獻中“江浙財團”的真實面相
民國時期,一批出身江浙的金融家、實業家,因其在經濟、政治、社會領域的巨大影響,而被冠以“江浙財團”(或稱“江浙財閥”)之名。“江浙財團”曾經被認為是長於斂財、不顧國家和百姓利益、投機政治的一個群體,其領袖人物包括了張嘉璈、陳光甫、李銘、
标签
老山輪戰一線有多艱難?不敢穿衣服,走不了路,活着比死還難受
連死都不怕的人,竟然會怕貓耳洞?貓耳洞,以外形像貓耳朵得名,是一種地下藏身山洞,在交戰雙方炮火攻擊時可以發揮大作用,保護戰士的生命。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越之間在雲南邊境上爆發了長達十年的戰爭,史稱老山輪戰。老山前線,就在雲南文山州的麻栗坡縣
标签
林彪出逃前,毛澤東為什么要收回這幅字?
目 錄 林彪出逃前,毛澤東為什么要收回這幅字? 警衛眼中的林彪元帥 林彪出逃前,毛澤東為什么要收回這幅字? 上世紀50年代,林彪生病,毛澤東抄錄了曹操的四言詩《龜雖壽》贈送林彪。 林彪辦公室曾保存了《龜雖壽》手跡,但1971年卻被毛澤東要
标签
被凌遲處死的“朱三太子”,到底是不是崇禎之子?
1708年夏,四月初三,山東濟寧州汶上縣,鄉紳李方遠府上,忽然來了一群人。 來人商販模樣打扮,聲稱代官府查戶口,需戶主登記畫押。 由商販代替衙役查戶口,是清朝由來已久的慣例,李方遠既是鄉紳,自然是頗為理解。 於是按照慣例,將“商販們”迎了進
标签
中國失去的機會
中國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落後的?自從近代國門被洋人的堅船利炮強行打開之後,這一直是一代代中國人所痛心追問的大問題。 雖然對此始終沒有確切的答案,但人們又似有一種普遍的想法:歷史曾有過不同的可能,我們也曾有某個機會融入全球化,避免閉關鎖國帶來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