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雨花台之戰,李秀成攜帶14王爺回京勤王,與湘軍展開血戰。那么,這14位王爺究竟指的是哪14人呢?他們武力值如何,戰斗中有何表現?
雨花台之戰,太平天國後期一場決定國運的戰斗,李秀成把江浙軍團主力都壓了上去,打得相當精彩。為了這次戰斗,李秀成付出太多東西,而天王洪秀全卻不理解他。
為了雨花台之戰,李秀成放棄進攻上海,也無法鞏固對江浙的經營,他直接拉着主力回來。此戰,太平軍究竟有多少人?歷來頗有爭議,有些說號稱60萬,實際十萬,有些則說40萬,15位王爺一起上陣.
從李秀成發展路徑看,李秀成無法弄出幾十萬人,如果只算嫡系部隊,李秀成能拼出十萬就是巔峰。參戰太平軍成分復雜,除了李秀成之外,還有其他14位王爺的軍隊。
參戰王爺,《天國志》有記載:“忠王發蘇福省,道宜興、溧陽以援天京,慕王等十四王從焉。”
啥意思呢?為了救援天京,李秀成把14位王爺帶回來,一起並肩戰斗。這14位王爺,究竟是哪些人呢?他們發揮什么作用?果真血戰拼殺嗎?
太平天國留下來的史料有限,大多是清朝方面保留下來,目前尚未看到參戰14位王爺的名單,他們究竟是哪些人,沒有文獻提到。
如今,我們看到的14王爺追隨李秀成參戰有關資料,名單並不全,只是說有14人而已,至於他們是誰,從沒一份完整的名單。
名單不全,但記載中確實是“慕王等十四王從焉”,提到李秀成回來進行雨花台之戰時,有14位王爺跟着他回來。那么,有沒有辦法找出這14人呢?還是有可能。
李秀成組織雨花台之戰,並非心甘情願,也不是自己想要打,而是洪秀全擔心天京保不住,非要李秀成回來戰斗,放棄進攻上海。起初,李秀成拒絕戰斗,他認為應該先拖延一段時間,等湘軍精力耗盡再決戰,洪秀全不同意。
洪秀全一再施加壓力,李秀成只好放棄上海,兩次在蘇州召開軍事會議,然後聚集各地兵馬,直接殺向雨花台。如此,追隨忠王李秀成參加雨花台之戰的14位王爺,應該是2次蘇州會議的參與者。
2次蘇州會議,除了侍王李世賢,其余13位王爺都到場。李世賢參戰,是雨花台之戰第二階段的事情,李秀成中場休息之後,李世賢才從浙江返回來,導致金華基地丟失,代價很大。
參與2次蘇州會議的王爺,從防區與隸屬關系角度,可以分成幾個類型。李秀成兄弟麾下的悍將,聽王陳炳文、慕王譚紹光、首王范汝增、來王陸順德、納王郜永寬、相王陳潘武。
皖南太平軍部隊,輔王楊輔清、襄王劉官芳、堵王黃文金、奉王古隆賢、孝王胡鼎文。還有脫離李秀成,原本李秀成麾下第一悍將護王陳坤書,以及原來楊秀清提拔起來的將領,航王唐正才。
算上忠王李秀成,在蘇州參加會議的王爺有14人,他們是太平天國後期主要的軍事將領。李世賢不來開會,他本就不想幫助洪秀全,彼此矛盾很深,後來參戰是因為李秀成多次書信,李世賢給堂兄面子。
蘇州軍事會議上,14王爺一起商議對策,陣容十分豪華。那么,這些王爺在雨花台之戰時表現如何呢?從雨花台之戰過程看,除了李秀成、李世賢兄弟血戰拼殺,其余都不見有什么行動。
皖南軍隊,只是奪取高淳、東壩,掩護天京西南側翼。唐正才、陳坤書則不見具體戰斗記載,也許是前來吶喊助威,壯大聲勢而已。
雨花台之戰第一階段,是李秀成及其麾下將領在戰斗,直接強攻曾國荃構築起來的堅固營壘,擊斃湘軍悍將倪桂節。第二階段,李世賢從浙江前來,率6萬人馬參戰,摧毀湘軍營壘,因突然降大雨,太平軍攻勢受阻。
雨花台之戰,持續了44天,除了中間短暫休息幾天,太平軍都是保持攻勢,以人海戰術沖擊湘軍要塞,是最原始的打法。之所以這么打,是因為李秀成沒有持久戰的資本,不但後勤跟不上,後方也不穩定,他不能長期離開江浙。
湘軍是什么情況呢?曾國荃處於守勢,不敢主動出擊,太平軍進攻則憑借防御工事反擊,太平軍暫緩進攻,湘軍則躲在營壘。44天後,太平軍糧草耗盡,李秀成自己退兵。
根據李秀成自述,雨花台之戰太平軍損失一萬余人,湘軍陣亡五千。從進攻與防守角度看,太平軍傷亡並不大,而湘軍處於防守一方,死傷算是慘重,但湘軍後勤跟得上,水師控制長江,故而能耗得起。
雨花台之戰,算上忠王李秀成,太平天國有15位王爺來救駕,但他們都沒有什么賣力。為何不賣力呢?很簡單,諸侯王自己有困難,他們不願意為了救援天京而損失實力。
就拿皖南軍團來說,楊輔清、黃文金等將領為何在攻占高淳、東壩就按兵不動了呢?皖南太平軍自身難保,鮑超等湘軍進攻皖南,太平軍悍將保王童容海投降湘軍,局勢惡化,連寧國、廣德都丟失,皖南太平軍豈能有心作戰。
封地制下,太平軍將領把領地視為生命,不願意為了別人而血戰,即便是天王洪秀全。後院起火,退路全無,就算他們想打仗,士兵也會潰逃,缺乏斗志。
太平天國多線作戰,四處遭受攻擊,大家都自身難保,這也是為何雨花台之戰只能進行44天的原因。李秀成自己從蘇州回來時,就對留守太平軍許諾四十天後回來,對付洋槍隊、淮軍進攻。
李世賢也是如此,李秀成多次書信,要求他回來戰斗。李世賢把金華基地交給部下盛文明、李尚揚等管理,也說是四十多天後回來。結果呢?李世賢還在雨花台戰斗,蔣益澧就招降了金華太平軍,李世賢一度無家可歸。
太平天國後期,軍事指揮體系渙散,如同一盤散沙,很難擰成一股繩,李秀成對此看得十分清楚。蘇州會議上,李秀成一再強調:“如欲一戰而勝萬戰,必須聯萬心而作一心。”卻未能改變什么,諸侯王依舊保存實力。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虜,在自述中提到雨花台之戰,訴說太平天國後期的糟糕環境,“諸侯各自爭雄”,他也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