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立華】
這一節講講,1945年抗戰勝利時那場關乎國家命運的重慶談判。
回顧80年前,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時刻,卻是一場新的斗爭的開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布投降詔書,其實之前的8月10日,就已經傳出日本政府的乞降消息。緊接着,8月14日、20日、23日,不到10天時間,蔣介石連續3次致電毛主席,邀請他到重慶“共定大計”,商討面臨的各種重要問題。
去,還是不去?成了一個必須做出抉擇的重大問題。
為什么難以抉擇?因為擺在面前的事實就是,抗日戰爭勝利了,抗戰時期凝聚中國社會特別是國共兩黨共識的中日之間民族矛盾解決了,國內階級矛盾迅速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面臨着嚴重的內戰危險。
這是有證據的。幾個月前,德國法西斯剛剛投降,在5月18日國民黨召開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蔣介石在內部政治總報告中說:“今天的中心工作在於消滅共產黨!日本是我們外部的敵人,中共是我們國內的敵人。”這說明,蔣介石打內戰的決定已經下定。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敢讓自己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去虎穴冒險嗎?畢竟在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背信棄義先後扣押張學良、楊虎城的事剛剛過去幾年,何況對共產黨這樣他必欲除之而後快的心腹大患。
周恩來曾講了一句話:“敵人可以在三五分鍾之內消滅我們的領袖,我們卻無法在三五年內將他們造就出來。”像毛主席這樣的偉大領袖,那就更不是三五年能夠造就的問題了,中國共產黨當時抉擇之難可想而知。
蔣介石的如意算盤是什么呢?在他看來,不管中共中央、毛主席答應不答應到重慶談判,他都可以有得無失,達到與己有利的目的:
其一,蔣介石估計毛主席是不敢冒險到重慶的,如果在他再三邀請後拒絕到重慶,就給共產黨安上拒絕談判、蓄意內戰的罪名,他發動內戰就可以把戰爭責任推到共產黨身上,使自己在政治上處於有利地位。
其二,如果毛澤東來了,就給共產黨幾個內閣職位,迫使共產黨交出解放區,交出軍隊,這樣,他最後仍可以消滅已變成赤手空拳的共產黨。
其三,可以取得准備全面內戰、特別是調兵遣將所必需的時間。抗戰結束時,華北、華中的主要城市和交通線都處在八路軍和新四軍包圍中,在東北只有共產黨領導的一小部分抗日武裝在活動,國民黨軍在那里是空白。由於長期奉行消極避戰以保存實力的政策,國民黨軍主力基本在大後方,在中國的西南和西北地區,要運送到內戰前線需要時間。美國總統杜魯門曾評論說:蔣介石的權力只及於西南一隅,華南和華東仍被日軍占領着,長江以北則連任何一種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沒有。事實上,蔣介石甚至連任何再占領華南都有極大的困難。要拿到華北,他就必須同共產黨人達成協議,如果他不同共產黨人及俄國人達成協議,他就休想進入東北。
其四,雖然蔣介石打內戰的決心已定,但要放手發動全面內戰,還有許多困難。剛經過八年的抗日戰爭,全國人民普遍反對再發生內戰,強烈要求實現國內和平。在國際上,美英蘇等國從各自的利益出發,也都不贊成中國發生大規模內戰。蔣介石打出和平談判的旗號,無論能不能談成,都可以以此來掩人耳目。
毛澤東飛抵重慶,從左到右依次為:張治中、毛澤東、赫爾利、周恩來、王若飛
面對蔣介石的這一着,毛主席的態度是:可以去,必須去。因為去了可以取得全部主動權。為什么這樣抉擇?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其一,由於有我們的力量、全國的人心、蔣介石自己的困難、外國的干涉四個條件,去是可以解決一些問題的。在我黨采取上述步驟後,如果國民黨還要發動內戰,它就在全國全世界面前輸了理,我黨就有理由采取自衛戰爭,擊破其進攻。毛主席考慮的是道義高地、人心向背。
其二,去了會不會造成 “城下之盟” 的局勢?毛主席說,簽字之手在我。自然必須做一定的讓步,在不傷害雙方根本利益的條件下才能得到妥協。他設想了可以作出讓步的限度:第一步是廣東至河南;第二步是江南;第三步是江北;但隴海路以北迄外蒙古一定要我們占優勢。我方准備給以必要的不傷害人民根本利益的讓步,如果這樣還不行,那么城下就不盟。
其三,如果蔣介石翻臉怎么辦?毛主席說,如果這些還不行,那么城下就不盟,准備坐板房。如果是軟禁,那倒不怕,正是要在那里辦點事。毛主席真的做好了一切准備,臨行前決定劉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職務,書記處另推陳雲、彭真同志為候補書記,以便他和周恩來走後,書記處還有5人開會。還在《新華日報》上發表了當年老蔣扣押張學良等人的事情,表示對蔣介石的敲打和不怕。
其四,不能讓蔣介石占了便宜。他要爭取時間搶奪勝利果實,下山摘桃子,想利用談判遲滯我軍行動,爭取時間,我們不能讓他得逞。命令部隊迫使敵偽向我投降,不投降就進攻消滅,同時占領一切必須占領的大小城市和交通要道;制定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大批主力部隊晝夜兼程搶占東北。毛主席早就把目光轉向東北,他認為即便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其五,如果談判期間蔣介石派軍隊進攻解放區怎么辦?據蕭勁光回憶,毛主席對我們這些即將奔赴前線的同志說,同志們擔心我去談判的安全。蔣介石這個人我們是了解的。你們在前方打得好,我就安全一些,打得不好,我就危險一些。你們打了勝仗,我談判就容易些,否則就困難一些。他對即將回太行的劉伯承、鄧小平也是這樣說:放手打就是了,不要擔心我在重慶的安全問題。你們打得越好,我越安全,談得越好。別的法子是沒有的。毛主席這樣的認識真是讓人難以置信,但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其六,出其不意爭取主動。蔣介石8月14日發出邀請電兩天後,毛主席回電說,朱德總司有一電陳述意見,待你表示了意見之後,再考慮和你會見的問題。蔣介石8月20日第二次發出邀請電兩天後,毛主席回電說,為了團結大計,先派周恩來同志前去進謁,還是沒有答應。當時,國民黨在延安的特務也報告說,得到中共可靠消息,毛主席不會去重慶,但當蔣介石真的以為毛主席不會去,假戲真做再演一次的時候卻出意外了。8月23日,蔣介石第三次電邀毛主席時,得到了極其肯定的答復:“鄙人極願與先生會見,商討和平建國大計。”蔣介石既無誠意,也沒有估計到毛主席真的這樣快的就要到重慶,連個談判方案都沒有准備好,只能由我們先提出意見。
其七,最大限度保證安全。因為蘇聯和美國都主張毛主席去重慶談,也對毛主席安全問題有考慮。在美軍中國戰區司令官來電,毛主席復電說,歡迎赫爾利大使來延面敘,自己和周恩來可以與赫爾利大使同機飛渝。你總不能連美國大使都敢干掉吧?
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同周恩來、王若飛,在到延安迎接的蔣介石代表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張治中、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的陪同下到達重慶,開始了長達43天的重慶談判。
在重慶期間,毛主席與蔣介石進行了多次直接商談,而具體談判主要由周恩來、王若飛與國民黨代表進行。蔣介石的談判方針是:對政治要求可以“極度之寬容”,對軍事則嚴格統一不稍遷就,政令軍令統一是中心。說白了就是作一些開放民主的空頭許諾,用“統一政令軍令”取消解放區和人民軍隊的存在。我們則是迫使蔣介石兌現其民主的許諾,對解放區土地和人民軍隊數量等問題作出必要讓步,爭取不再打內戰,實現和平建國目的。在近一個月的商談中,國共雙方在一些問題上達成了共識,但在軍隊縮編、解放區、國民大會等問題上卻擱了淺。
槍桿子是核心問題,是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就沒有人民的一切,蔣介石要的是這個,讓步可以,但必須是雙方對等,必須進行政治上的改革和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安排,否則,我們不可能把生死存亡的保證拱手送給這個獨裁政權。
1945年10月10日,雙方簽署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國民黨當局口頭上表示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同意結束國民黨的“訓政”,承認某些民主權利,召開和平建國的政治協商會議等,在軍隊和解放區政權這兩個問題上無法達成協議,作為懸而未決的問題繼續商談。
1945年在重慶,毛澤東與蔣介石互相敬酒
談判期間,毛主席拜訪著名愛國民主人士章士釗,向他請教對談判的看法。章士釗在手心寫一“走”字,又耳語說“三十六計,走為上”,勸毛主席速離險境。這也是大家共同的擔憂,重慶絕非久留之地。10月11日,也就是“雙十協定”第二天,毛主席在張治中陪同下飛回延安。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在談判前、談判中和談判後,國共之間的戰事始終沒有停止。毛主席到達重慶的第二天,蔣介石就重新頒發他在十年內戰時期手訂的《剿匪手本》,指令各部隊在“剿滅共匪”的作戰中“切實遵行”。同時迅速調動兵力向解放區推進和進攻,要控制華北、華東的戰略要地和交通線,分割我解放區,企圖以強大的軍事力量迫使我黨在談判中屈服。山西的閻錫山集中了13個師的兵力,侵入我晉東南上黨地區。毛主席身在重慶還敢打嗎?但毛主席的意見是打得越好他越安全,對談判越有利,沒有其他的辦法。9月10日,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晉冀魯豫軍區主力部隊發起上黨戰役,對閻錫山部隊進行反擊,最後殲滅35000余人,並且生俘占領解放區的軍長史澤波和多名師長。毛主席也安全地回到延安。
盡管全國人民對重慶談判抱着很大希望,黨內一部分同志對和平建國也抱有很大希望,希望中國從此進入和平民主新階段,但這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情。國民黨蔣介石一定要打內戰,我們盡最大努力還是不能制止。
重慶談判的“雙十協定”公布後第一天,蔣介石又向各戰區司令長官發出了一份殺氣騰騰的密令,要求遵照他所訂《剿匪手本》督勵所屬,努力進剿,迅速完成任務。緊接着,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會議,決定了進攻解放區的作戰計劃,要在6個月內擊潰八路軍和新四軍主力,然後分區進行清剿,以期“根絕匪患”。由於我軍自衛還擊取得的一連串勝利,迫使蔣介石不得不同意中共代表團提出的無條件停戰的建議,1946年初出現了一段暫時和平的局面。
但和平沒有延續多長時間,到1946年3月以後,就出現了“關內小打,關外大打”的局面,又過了3個月,從1946年6月開始,蔣介石徹底撕破和平面具,發動全面內戰。先是全面進攻,損兵折將;氣勢洶洶9個月後,1947年3月被迫放棄全面進攻,轉入重點進攻;4個月後蔣介石重點進攻失敗,我軍主力部隊進入戰略反攻;到1948年秋,我軍開始戰略決戰,殲滅國民黨重兵集團,蔣介石下野,國民黨求和。這個過程不到3年時間。
蔣介石為什么會輸得那么快、那么慘?原因有多個,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承認和平建國的方針,卻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一意孤行打內戰,在全國和全世界面前輸了理。人心動向變了,蔣介石被孤立起來了,群眾站在我們方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這道理看起來好似空虛,在歷史進程中卻是堅硬的鐵律。
到1949年4月,國共兩黨再次談判是在北平。國民黨代表團要求劃江而治、不懲辦蔣介石等戰犯,還有其他一些要求,那怎么能行呢?當年希望和平建國,但你一定堅持要打,打又打不贏,把家底都打沒了才來乞和,有那樣便宜的事情嗎?
新中國的太陽馬上就要升起了,毛主席和周恩來勸國民黨談判首席代表,也是中國共產黨的老朋友張治中不要回南京了,留下來一起建設注定是前程似錦的新中國。周恩來甚至對他說:在西安事變時,我們已經對不起一位姓張的朋友了,現在不能再對不起你這位姓張的朋友。還通過地下黨秘密地把他的家人也接到北平了。
張治中留下後參加了新政協,後來又成為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在討論新中國的名稱時,是他建議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字。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