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與李鴻章常常被後世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對於二人之間的關系,網友眾說紛紜。師生?幕僚?繼承人?曾、李二人之間有哪些恩怨糾葛?《夾縫中的總督:曾國藩的五次生死局》的作者鞠海作客澎湃問吧,一起聊聊夾縫中的曾國藩。
點擊圖片即可提問
曾國藩與左宗棠
@小兔兔:請問您,曾國藩是把李鴻章當做了自己繼承人嗎?
鞠海: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如果曾國藩把李鴻章當做自己的繼承人的話,那么曾國藩想讓李鴻章繼承自己的什么呢?繼承湘軍?可是湘軍在攻破金陵之後,曾國藩就主動裁撤了。繼承兩江總督之位?可是兩江總督並非曾國藩的私產,而是朝廷的一個職位,曾國藩對此並無強烈的話語權,況且曾國藩去世之際,李鴻章就任直隸總督,其權勢未必比曾國藩差。繼承曾國藩的志向?曾國藩還有什么志向沒有完成呢?這個“繼承”問題不好回答。
但是曾國藩確實是把李鴻章當做自己的學生,對他多有教導和提攜。李鴻章比曾國藩小十一歲,是曾國藩的“年家子”,即他同年李文安的兒子。李鴻章23歲那年,在京師隨曾國藩學治學之道,曾國藩對他說不通一經,無法通全經。當時曾國藩正在害病,李鴻章在床前端茶倒水,照顧殷勤,他得到了曾國藩的言傳身教。
其後李鴻章中進士,太平軍爆發後,他在家鄉創辦團練,與太平軍作戰,戰績一直不出色。咸豐九年底,李鴻章投奔曾國藩大營,任其幕僚。李鴻章才思敏捷,是寫奏折、整理公文的好手,曾國藩頗為倚重。不過兩個人的關系也比較復雜,李鴻章依靠曾國藩,並不代表着事事依從他,兩人也時有矛盾,當矛盾激烈時,李鴻章還會棄曾國藩而去。
同治元年前後,曾國藩讓李鴻章自立門戶,手把手幫助他創立淮軍,部署這支軍隊前往上海,規復蘇滬一帶,並計劃由東向西進攻金陵。這是否就意味着曾國藩就把李鴻章當做自己的衣缽繼承人呢?未必如此,可能只是曾國藩與李鴻章的相互成就。不過曾國藩也希望李鴻章的淮軍做好做大,為自己日後裁撤湘軍,為朝廷軍隊空缺做好補充。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是其幕僚下屬,是其後輩,而且李鴻章能力出眾,在鎮壓太平軍、捻軍、興辦工廠、辦理教案等各方面多隨其後,但並不能說李鴻章就是曾國藩的繼承人。曾國藩與李鴻章同樣是清朝地方大員之一,無所謂誰繼承誰。
@伊蕾娜的成公之旅:為什么說曾國藩是晚清中興之臣?
鞠海:所謂的“中興”是指古代王朝經歷了衰退之後又恢復和平或者復興的局面,尤其是指戰亂之後。比如漢代有“光武中興”,這其實是把西漢和東漢看作了一個朝代,即“漢代”,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緊接着各地就發動戰亂,最後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才有各種政策,讓國家恢復穩定,並且逐漸走向繁榮,所以這一時期就被稱為“光武中興”。唐代安史之亂後的“元和中興”也是如此。
而對於清朝,咸豐年間南有太平天國、北有捻軍,各地戰亂不斷,清朝大有衰落之時,甚至其統治岌岌可危,隨時有傾覆可能。幸好,曾國藩等人創建和帶領的湘軍,逐步平定叛亂,使得清朝轉危為安。清朝同治年間,發捻都被剿平,國家恢復和平,工農業生產開始恢復,因此這一時期就被稱為“同治中興”。
當然了,晚清同治時期清政府確實度過了危險期,但是是否真的再次興盛起來,這在學術上還是有爭論的。那么,曾國藩對“同治中興”的貢獻當然很大,就是在他的主導下,湘軍在逐步平定各地叛亂;而且曾國藩也倡導洋務運動,興辦工廠,鼓勵近代教育,對於戰後社會的穩定也起到了一定作用。這一時期,如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等人對平定叛亂和恢復戰後和平有貢獻的人,都被稱為“中興之臣”。
《夾縫中的總督:曾國藩的五次生死局》,作者:鞠海,出版社:後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時間: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