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Pro
蘇聯這個超級大國,僅僅十年就來了個國運大轉折,從巔峰走向解體。
解體的原因很多,比如冷戰,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蘇聯財政崩潰,國運急轉直下。
這是咋回事呢?
蘇聯成立之後,經濟有兩次大發展。
第一次是1929年之後,當時西方是金融危機,但蘇聯是個內循環,完全沒受什么影響,再加上領土大、資源多,熱火朝天的干了幾年,工業產值增加了50%。
第二次就是二戰之後。
到了1977年,蘇聯是絕對的超級大國,經濟也到了最高峰。
因為他們很多數據不公開,所以美國花了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按照美國權威專家分析,當時蘇聯的經濟總量是美國的70%,財政收入是美國的98%,石油、天然氣、鋼鐵、水泥等等20個關鍵工業品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當時蘇聯在科技上也非常舍得投入,研發經費常年占gdp的4%以上,美國是3.6%左右。
經濟、科技雙發展,所以六七十年代,蘇聯城市里的老百姓日子是挺滋潤的,基本沒有失業,8小時工作制,也沒啥kpi的要求,教育免費、醫療免費、住房免費,而70年代西方正在遭遇石油危機,後來又有戰爭,很多人對歐美那套模式都迷失了,都去蘇聯考察學習。
蘇聯能取得這么大成就,跟他們的一個機制有關系,就是能集中力量辦大事。
斯大林年代,經濟目標就是重工業化和軍工化,他認為這才能跟美國抗爭。在這種思路下,農民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先是搞大農場,然後大幅提高了農業稅,很多糧食也都運到城里給工人了,待在農村活下去都是問題,所以後來,農民都被逼進城了,蘇聯工業拿到了一波人口紅利。
有很多年,蘇聯的經濟增長率都在6%左右。
雖然經濟總量看起來非常好,但是他們是以重工業和軍工為主的,導致老百姓需要的消費品生產非常薄弱,紡織品不夠,糧食不夠,很多生活必需品都得進口。
舉個例子你就知道他們的經濟結構有多失衡了。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同一年試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導彈,到了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更是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地球人。
但加加林進入太空之後8年,蘇聯才生產出第一卷手紙,用的還是英國的設備。
當時不僅結構失衡,生產中問題也很多,效率很低。
這是為啥呢?
因為國家主導一切,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價格多少,賣給誰,國家都給定好了,所以老百姓很佛系,干多干少掙的一樣,誰還玩命干啊?
他們的目標就是為了完成生產任務,在這種環境下,新機器、新技術很不受歡迎,因為這得學習,學習就會耽誤生產,耽誤喝酒,那生產任務可能就完成不了了,所以領導們很抵觸,很多科技成果也落不了地。
最關鍵的是,這套體系產生了大量腐敗,體制內尋租非常嚴重。
當時蘇聯的領導是勃列日涅夫,這些問題他也意識到了,開始他想讓柯西金領導一場改革,柯西金的思路就是引入一些市場因素,這場改革的名字就叫“經濟刺激新體制”。
這次改革的核心內容有兩個,一是提高企業的獨立性,不要那么僵化,二是允許企業從利潤中提取一部分搞激勵。
改革初期,老百姓得了不少實惠,工資漲了2.5倍,這就敢花錢了,當時的貴重家電冰箱,銷量從1964年109台,猛增到1973年的44萬台,汽車從1967年的每千人12輛,猛增到1975年的每千人45輛。
但是吧,這次改革走着走着就變味了,比如有的企業為了獲得更多利潤,開始搞裁員,一次裁掉1/10的工人,從利潤里提留的激勵基金,大部分都被管理層分掉了,基層工人獲得的很少,而且企業權力增加之後,尋租問題更為嚴重了。
這就遭到了保守派的瘋狂攻擊,改革很難推進,等到了1973年,一筆意外之財基本完全終止了這次改革。
這是為啥呢?
因為石油危機爆發了。
1973年10月中東戰爭爆發,只用了19天,油價從3美元漲到13美元,之後漲了近20倍,蘇聯這下美壞了,整個70年代,他們石油的產量增長了9倍,掙了大概3000億美元。
現在幾萬億幾萬億聽習慣了,很多人不清楚這筆錢的份量,這差不多是蘇聯一年GDP的40%,算是潑天的富貴了。
作為對比,可以看看當時中國的情況。老一輩領導里,陳雲是最懂經濟的,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元不再和黃金掛鉤,貶值的厲害,陳雲當時力主用外匯儲備大量買進黃金,1973年中央通過買賣黃金和期貨交易,一年時間賺回30億美元,比出口貿易的總額還多了4億美元。
這是中國金融史上非常神奇的一筆,發了大財,但這也就是當時蘇聯賣石油收入的1%。
這么一來,蘇聯的財政就變得非常有錢了,但很多問題就掩蓋了。
衣服、糧食不夠,進口!價格太高,國家補貼!
反正國家的錢夠多,完全補貼得起。消費品不足,沒人關心,都覺得有錢就能解決一切。
但是,蘇聯的國運,基本讓勃列日涅夫一個人就給用完了。
等戈爾巴喬夫上台,發現太難了。
石油價格從40美元跌回了10美元,而且蘇聯的油井老化,成本很高,靠石油掙的錢越來越少。
在財政上,他也面臨兩大黑洞:
第一是軍費,為了和美國掰手腕,蘇聯1/3的財政收入都花在軍費上;
第二就是消費品補貼,因為吃穿住行的東西都不夠,包括糧食、服裝都得進口,按進口價格賣,那老百姓是不干的,那樣一來他們一輩子的積蓄就得清零。60年代赫魯曉夫就試過,他要給肉蛋奶漲價,老百姓立刻上街,所以後來誰都不敢放開價格,只能咬着牙給補貼。
當時20%的財政收入都用來搞補貼了。
這兩樣就沒了50%的財政收入,還有那么多的事要干,所以當時蘇聯的收入已經沒法運轉這個體系了,那咋辦呢?
借錢!
1975年,蘇聯的外債是154億,到1985年翻了一倍,當時這就是天量的債務了。
而且這些外債不是用於生產,沒法產生新價值去還債,都消耗掉了,所以債務問題就越來越嚴重。
80年代,蘇聯的貨幣供應量增加了一倍,老百姓收入還行,但生活質量很差。
你想想,每天買吃的、買衣服,買任何生活必需品,小到面包黃油都要排大隊,排倆小時算短的,更多時候是排了四五個小時的隊,輪到你了,沒貨了。蘇聯那個天氣,老百姓能不罵街嗎?
戈爾巴喬夫的選擇也是正常人的思路:
比如削減軍費、削減對友好國家的援助,削減居民福利等等。
但是吧,他面臨的是一個滾了20多年的財政大雪球,石油紅利也沒了,軍備開支還超級大。所以他即便被西方說成是改革家,其實能干的事情很少,搞了禁酒令,得罪了數量龐大的酒鬼,搞了裁軍,把最有權勢的600萬軍人也得罪了。
所以他的改革失敗也不足為奇。十來年時間,蘇聯從巔峰走向解體,雖然有冷戰的大環境,但推倒最後一塊多米諾骨牌的,還是財政失衡,經濟上無法運行,民生凋敝,葉利欽能順勢而上,也有思變求變的全民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