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皇太子朱標跳水的那一天,朱元璋真的怒了。
看到渾身濕淋淋被救上來的太子,朱元璋罵道:
“痴兒子!我殺人,和你有什么關系?!”
罵這句話的時候,朱元璋可能完全忘了,自己的這個太子是因何而跳水的——那是因為他要殺一個人,而太子朱標下跪求情,朱元璋冷冷地哼出一句:
“等你當了皇帝,再來赦免人吧!”
生性老實的太子,揣摩不透嗜殺成性的父皇這句話背後究竟有何用意,思來想去,就跳了水。
其實太子為之求情的那個人,朱元璋也非常熟悉,甚至一度對他尊敬得無以復加。
那個人,叫宋濂。
2
1310年10月,宋濂出生於浙江金華,七個月早產。
從小體弱多病的宋濂,在祖母和母親的悉心照料下,還算健康地成長起來,而且還成為了一位遠近聞名的“神童”,據說他一日就能讀完唐人李瀚編著的《蒙求》,之後每天能寫兩千字,九歲時便能作詩。宋濂曾拜多位當世大儒為師,大儒們都認為這個人是天縱之才,甚至還承認“自謂弗如”。
在宋濂39歲那年,由於名氣實在太大,元順帝請他出山擔任翰林編修。宋濂很聰明地以一個理由婉拒了:我父母年事已高,要在家奉養,就不出仕了。隨後,自己入龍門山修道,其實是閉門著書。
是宋濂淡泊名利,不願做官嗎?倒也不能這么說。
只能說,宋濂是看得懂天下大勢的——除去“華夷之辨”的原因,他也不願意登上一艘即將沉沒的“泰坦尼克”號。
之後沒幾年,大元帝國果然陷入了各地農民起義的滾滾浪潮之中。
雖然宋濂隱居山林,但對時局一直保持觀察。他和很多人一樣,了解到在諸多農民起義軍首領中,一個據說原來做過和尚的人越打越狠,勢力越打越大,乃至成為了當時實力最強的幾個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
而宋濂不知道的是,在那個叫朱元璋的和尚站穩腳跟之後,就表現出了和其他農民起義軍首領不同的格局和追求。
朱元璋對他當時最信任的幕僚李善長說:
“我要統一天下,不缺韓信,但缺像張良這樣的人物啊!”
李善長回答他的原話是:
“金華宋景濂可為博物洽聞,兼通象緯。”
於是,朱元璋立刻來請宋濂出山。
事實上,之前朱元璋手下的官員已經請過宋濂了,但被宋濂婉拒了。但朱元璋親自發命令來請,宋濂就答應了。
當時和宋濂一起出山的,還有今後在民間被傳得擁有“半仙之體”一般的劉基劉伯溫。
劉伯溫
《明史》中曾專門記錄過宋濂和劉基輔佐朱元璋的分工:
“濂長基一歲,皆起東南,負重名。基雄邁有奇氣,而濂自命儒者。基佐軍中謀議,濂亦首用文學受知,恆侍左右,備顧問。”
可見,劉基擔任的是軍師,而宋濂擔任的是“”文膽”,這兩人堪稱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而朱元璋對宋濂還有更高的期待,並不只是想讓他當自己的機要秘書。
1360年10月,才剛剛效力朱元璋幾個月的宋濂,得到了一份重要任命:
擔任朱元璋太子朱標的老師。
朱元璋對宋濂學問的佩服,以及對他人品的信任,由此可見一斑。
1367年,羽翼已成的朱元璋在應天府正式誓師北伐,發布《諭中原檄》,傳遍天下。
這篇檄文歷數元朝統治的昏庸黑暗,號召天下群起響應,推翻元朝統治。
全文邏輯清晰,有禮有節,慷慨激昂,煽動性極強。尤其是其中一句話對後世影響極深:
“驅除胡虜,恢復中華。”
這篇檄文,就是出自宋濂之手。
那時候的他,不僅僅是太子的老師,更已經是朱元璋最看重的“文膽”。
3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定國號“大明”。
登基之初,百廢待興,但在擊潰元帝國北面殘存力量之後,朱元璋立刻又給宋濂牽頭安排了一項重要任務:修《元史》。
因為朱元璋迫不及待地要向世人宣告:元朝作為一個朝代,已經結束了。
而如何在短時間內就修出一部官方的斷代史,朱元璋相信宋濂能做到。
實事求是地說,由於時間倉促,這部《元史》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的
這一年,宋濂58歲了,除了牽頭修《元史》之外,他事實上已經被認為是大明王朝“開國文臣之首”了。
元末明初,百物凋零,一片荒蕪的不只是經濟和政治制度,還有文化。
而在文化方面,不光是朱元璋,整個王朝在某種程度上,都依靠宋濂。
按《明史》原話:
“在朝,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朝會、宴享、律歷、衣冠之制,四裔貢賦、賞勞之儀,旁及元勛巨卿碑記刻石之辭,咸以委濂,屢推為開國文臣之首。”
換句話說,宋濂可以說以一己之力,挑起了明初文化初興的重擔。
此外,不僅僅朱元璋所發布的重要命令和規章制度等大多都出自宋濂之手,明初的重要文獻,如《大明日歷》、《皇明寶訓》、《大明律》、《洪武聖政記》等,也均出自宋濂之手。
當時朱元璋信任到宋濂信任到什么程度?
他請教宋濂,自己該看些什么書?宋濂向他推薦了帝王用來提升自己素質的《大學衍義》。朱元璋對他言聽計從,命人將《大學衍義》的內容抄寫後貼在宮殿兩邊的牆壁上,一方面方便自己隨時誦讀,也讓宋濂講給大臣們聽。
此外,朱元璋還召集所有的翰林編修,向他們宣布:宋濂是你們的總教師。
而太子朱標也對宋濂佩服得五體投地,碰到什么問題,開口就是:
“我老師宋濂是這么說的……”
朱元璋曾公開對群臣說過:
“翰林院現在還沒有一個真正的領袖,我從你們這些人中選,都不是真的儒生,徒有虛名而已。只有宋濂一個人,在我身邊十九年了,雖然不是文武全才,但通曉儒家經典和歷史,文采斐然,理論精妙,可以制定和規劃國家的禮儀制度,理解和執行我的詔令。”
所拔到的地位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既是太子師,又受當今天子如此高看,別說普通人,就算是情商極高之人,恐怕心中也難免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了。
但宋濂,還真把持住了。
4
其實,宋濂有太多的機會了。
他是朱元璋的機要秘書,最信任的“文膽”,參與最高層的決策和相關政策制度制定,但凡他只要想張一張口,伸一伸手,隨之滾滾而來的各種利益,可想而知。
但宋濂完全沒有這樣做,正相反,他表現出了常人簡直難以想象的低調。
首先,他嚴守機密。
宋濂在宮中與朱元璋的相關對話,從來不會泄露一個字給別人,甚至連他在宮中應制寫的娛樂詩文,也會在第一時間將草稿刪毀。
在宋濂的家中牆壁上,他題了“溫樹”二字,哪怕是摯友親朋向他打聽宮中任何點滴之事,他就用手指指“溫樹”二字,不再言語——
漢朝孔光擔任執掌機樞的尚書令時,每次休假回家,從不提朝堂中事。有人問他“長樂宮溫室殿種的什么樹呀?”這種無關痛的問題他也不回答——“不言溫樹”由此成了高級官員謹言慎行,恪守自律的為官之道。
其次,他從不害人。
朱元璋經常問宋濂,請他品評一些大臣的好壞,但宋濂只說一些好的大臣。有一次朱元璋不開心了,說難道你不知道大臣中有壞人嗎?宋濂的回答是:
“我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會和他們交往,所以我不了解他們。”
有個叫茹太素的人曾上了一萬多字的奏章,朱元璋看了很不高興,旁邊一些大臣趁機落井下石,指出奏章中的種種缺點。朱元璋問宋濂的意見,宋濂表示:
“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應該廣開言路,怎么能責怪他呢?”
後來朱元璋仔細看奏章,發現其中確實有不少好的建議,於是召集群臣說:
“如果沒有宋濂,朕幾乎錯怪了進諫的人!”
宋濂能夠做到這些,自然是因為他性格低調,且政治情商高,但也有很重要的一點:
作為朱元璋身邊最親近的人之一,他知道這個主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所以,宋濂對朱元璋毫無隱瞞。
有一次,宋濂家請人喝酒。第二天,朱元璋問他:昨天家里來客人了?喝酒了?來了些誰啊?
宋濂一一如實稟告。
朱元璋笑着說:
“昨天你請客的事,已經有人一五一十全稟告給我了,和你說的完全沒有偏差,你沒有騙我!”
功成名就,眾望所歸之後,宋濂在他的《送東陽馬生序》中是這樣形容自己的:
“現在,我雖然年紀大了,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承受着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着皇上,聽候詢問。”
謙卑之狀,溢於言表。
但即便如此,宋濂心里其實還是很明白:
隨着帝國的基礎漸漸開始穩固,那些原本用來支撐大廈的輔助樁,已經到了要被拆除的時候——什么時候拆,怎么拆,只取決於一個人的想法和心情。
而他,也到了退休的年紀了。
5
洪武十年(1377年),67歲的宋濂向朱元璋提出退休。
67歲確實是一個可以告老還鄉的年紀了,但如果真的要留用,也不是不可以。
但朱元璋沒有留宋濂。
不過,給出了一個極高的禮儀規格:親自相送,還贈了兩句詩:
“白下開尊話別離,知君此後跡應稀。”
這是兩句頗值得玩味的話,尤其是後半句中的那個“應”字——可做推測性的“應該”解,也可做命令性的“應該”解。
那宋濂是怎么理解的?他應和了兩句詩:
“臣身願做衡陽雁,一度秋風一度歸。”
這兩句話不僅僅是字面上的修辭,也是宋濂自己提出的實際要求:
每年請准許我回京一次,看望您這位老領導。
朱元璋當然答應了。
無從知曉宋濂當時的內心活動,但從他應和的兩句詩來看,應該是心情激動的。
畢竟二十多年的君臣相伴,親身參與了一個帝國的崛起和搭建,又如此受器重,到了臨別之時,再沉穩再內斂的性格,也很難抑制心情。
但如果他心情平靜下來的話,是否還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呢?
或者,這也是他的無奈之舉——一年一次,讓對方看到自己,可以對自己放心。
畢竟,他知道的東西太多了。
事實也證明,無論他是否提出是否要做“歸雁”,朱元璋總還是“惦記”他的。
小半年後,朱元璋找來了宋濂的孫子宋慎——從這個取名,就可以看出長輩對家族後代的期待和告誡。
朱元璋問宋慎:
——“你祖父回去後,跟哪些人在一起?”
——“只是會會親朋,其他人不隨便接觸。”
——“每天教育兒孫嗎?親自管理財產嗎?察看田園嗎?”
——“我家祖父因為皇恩浩盪,所以當了官,現在又能安度晚年。陛下說的幾件事都有,為此我們對陛下感激不盡!”
——“那除此之外,還有何樂?”
——“沒什么其他的了,只是新建了一個小屋子,取名叫‘靜軒’,他每天在那里修身養性。”
至此,朱元璋才聽了放心,開心地說:
“我聽到你這些話,忽然就很感動。真的是良臣啊!”
於是,朱元璋的詩性又起來了,又給宋濂寫了一首詩,其中最後一句是:
“千古仲尼名不息,休官終老爾惟全”。
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高,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已不容易,但一些明里暗里的話,似乎總是太直白。
“你就好好退休養老,全身而退吧!”
朱元璋應該是想對宋濂表達這層意思的。
但是不久之後,他就食言了。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
朱元璋借題發揮,殺性大起,前後株連者超三萬人。
當初接受他慈祥問詢的宋濂孫子宋慎,因為傳和胡惟庸交好,殺!
宋慎的叔叔宋璲也在朝中做官——也是宋濂的兒子——也和胡惟庸有牽連,殺!
這兩個人,是當初朱元璋拉着宋濂的手,做出的表彰:
“你的貢獻太大了,我讓你的子子孫孫都做官!”
那么宋濂呢?那可是開國功臣,文臣之首,太子師,甚至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帝師”啊!
朱元璋眼睛都不眨一下:殺!
消息傳到太子朱標那里,朱標大驚失色,所以才有了本文開頭想勸父親“刀下留人”的那一幕。
看到太子從水中被人救起,朱元璋一時倒也有了猶豫。
宋濂殺不殺需要再考慮一下,但當時在太子身邊的人先要殺一批:
衣服都不脫跳水救人的人,連升三級;脫了衣服再下水救人的人,全殺——你救我兒子居然還想到要先脫衣服,不殺你殺誰?
朱元璋回到宮中,忽然看到妻子馬皇後吃起了素宴,問是為何,答:
“聽說陛下要因連坐殺了宋濂,我為他求福。”
在馬皇後的再三勸說下,朱元璋決定留宋濂一命,全家發配茂州。
但茂州在四川。
當時宋濂已經年過七十了,發配去那里,和賜死也沒什么區別。
7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宋濂一家行至四川夔州。
71歲的宋濂病倒了,連續20天沒有好轉起色,他知道,自己大限將近。
他將兩個孫子叫到跟前,給他們留下最後一段話,其中有幾句是:
“我心情識盡空,等於太虛。不見空空,不見不空。大小乘法門,不過如此。人自不信,可憐可笑……”
隨後與世長辭。
據記載,宋濂去世的時候,雙手收斂,身體坐得筆直。
本文主要參考來源:
1、《明史·一二八卷·列傳第十六》(張廷玉等,中華書局,1974年)
2、《翰林院承旨誥文》(《明實錄》)
3、《諭中原檄》(《明實錄》)
4、《罪惟錄》(查繼佐,《明書(罪惟錄)》,齊魯書社,2014年)
5、《宋濂獲罪》(【明】徐禎卿)
6、《宋濂:明朝開國文臣之首的求學與實踐》(何金海,“浙江文史”)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