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最近的反詐力度格外的高,說到上當受騙這件事,我可就有話說了,因為知識面有限,所以我從小到大上過的當也不少。
就比如說我們的小學課本吧,小時候我可不知道普朗克長得其實超帥,小時候我也不知道聰明的愛迪生原來也是個愛財如命的商人,當然,騙我騙的最深入人心的,當屬孔子這個老頭。
在我的印象中,孔子是個憂國憂民,總是將“不要打了,你們不要再打了”掛在嘴邊的落魄老人。他慈眉善目,他苦口婆心,他扶着拐杖顫顫巍巍。在當時野蠻的社會背景下,他吃不飽,穿不暖,受盡欺負,吃盡苦頭……
哪怕如今都不能細想,不然我這鐵漢可能都要落下淚來。
然而多年後,當我徹底了解了孔子,我才發現我錯的有多離譜!
畢竟在混亂的春秋時期,想當3000弟子的老大,想讓諸國君王都賣你一個面子,僅僅靠一個風燭殘年的老頭可是不行的。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被稱為“孔聖人”的孔子實際上到底有多牛!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那個時期最著名的特點是什么呢?就是“亂”。我們都知道周王朝很大方,獎賞別人都是直接賞賜封地,到了春秋前期,諸侯國就多達一百四十多個。而這些國家有大有小,就像貪吃蛇一樣,你想活下去就只能不停的吞食比自己實力低的國家。短短兩百多年里,有記載的戰爭就多達483次,如果細算,這個數字大概會超過1000。而到了春秋末期,原本140多個的國家只剩下了14、5個。這段時期的局勢有多混亂不言而喻。
而孔子,卻在這亂世中成了一塊香餑餑。
孔子究竟有多香呢?首先我們看看他自己所在的魯國。孔子在魯國是個很有影響力的人,早年間他雖然在官場上沒有留下什么身影,但江湖上一直流傳着他的傳說。孔子收了3000多個弟子,他們有的是魯國士大夫家族的族長;有的後來在衛國魯國都當過官,並且政績出色;有的是優秀的軍事家,指揮軍隊多次擊敗實力比自己國家更強的對手;有的通過從商賺了個盆滿缽滿,富可敵國。
可以說當時魯國的高層都知道孔子是塊寶,可是愣是沒人敢用,因為大家當時的關系互相制衡,誰用了孔子就等於開了掛,勢必要被其他勢力排擠圍攻。直到一位名叫陽虎的家臣叛亂,大家這才一致同意啟用當時已經五十歲的孔子。孔子上位後,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從中都宰干到了大司寇,相當於從一個市長升到了最高法院院長。可以說是相當那個了。
當然,魯國出了這么一個人才,其他國家肯定也早有耳聞。這其中就包括和魯國一直關系微妙的齊國。齊景公和孔子的關系其實也挺難言說的。齊景公第一次見孔子的時候,對孔子十分贊賞。第二次見面是在齊國,這一次齊景公直接問政孔子,孔子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是令齊景公心中大喜。齊景公是越看孔子越喜歡,直接准備聘用孔子。可是後來卻被身邊的心腹們阻止,不得不就此作罷。
誰知下一次見面時,孔子就成了魯國重臣,而他們更是成為了敵對關系。在那場著名的“夾谷之會”中,齊國本想對實力不如自己的魯國大肆侮辱一番,誰知在孔子的一番智取之下,不僅沒有侮辱成對方,反而還歸還了魯國三塊土地。
本該被自己收入麾下的孔子,如今卻成為了敵人,這令齊國大為肉痛,怎么辦呢?“得孔子者得天下”,既然自己得不到,也不能讓其他國家得到,於是齊國離間了魯國當權者和孔子的關系,最後孔子心灰意冷之下,不得不遠走他鄉。
然而此時已經五十多歲了的孔子在各國依舊非常搶手:衛國國君向他示好准備挖他;晉國的造反派造反前也准備高薪聘請他來當顧問;楚國國君更是開出七百里封地的高價加入競拍。
這些天天只知道打打殺殺,連周天子都不放在眼里的君王們為什么這么喜歡孔子呢?歸根究底,還是孔子的魅力太大了。
孔子的出身其實沒什么特別,他的父親雖是貴族,但是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所以孔子並沒得到家族的扶持。
在那個時代,一個貴族必備的技能是“禮、樂、射、御、書、數”,雖然生活水平上孔子達不到貴族水准,但是在這些技能上,孔子卻是憑本事拉到了最大。
首先就是“禮”,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孔子就開始擺設祭祀用的禮器演習禮儀。後來為了學到更完整的禮儀,他不僅到魯國太廟中求學,還到其他國家研究學習。關於孔子的求知精神,在《孔子家語》中就有所體現:
“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敬叔與俱至周,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
這里的老聃便是另一著名的思想家老子。
經過孔子“集郵”式的學習,他將“禮制”學得非常透徹,甚至成為了當時天下最懂“禮”的人。
可能有人就不太理解了,孔子花那么多功夫只是為了成為一個講禮貌的人嗎?而且學一點禮就能成為老師?這里我們就要說明一下了,孔子的“禮”並不是如今“禮貌”的“禮”,而是更為深厚龐大的“禮”,比如士冠禮。士冠禮是古時候男子的成年禮,在此之前,古人需要通過占卜挑選日子、時辰以及主賓。在加冠那天,還需要陳設禮器、祭物與服飾,在加冠儀式後還需要祝酒、拜母、賜名等一系列程序。可以說是比如今的婚禮還要繁瑣。
而在周禮中,不僅婚喪嫁娶有着嚴格的儀式,就是飲食起居都有着系統化的嚴格規范。
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孔子執着於恢復周禮並不是因為他看重形式主義。在周禮的背後,蘊含的其實是“仁”,是一種通過行為儀式來復習道德標准的方式,是“禮治”“德治”的具體展現方式。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
說的就是孔子“以禮治國”僅三個月,魯國就出現了明顯變化,商人不敢隨意抬高物價,男女行路分道而走,路上遺失的東西沒人拾撿,四方來魯國的客人都賓至如歸。
所以孔子的“禮”往小了說是約束個人,但往大了說,則是社會安定的根本。這也是為何孔子能夠將各位君主紛紛拿捏的原因了。
當然,如果孔子只是一個純粹的文科生,放在當時混亂的春秋時期,估計還不等他出頭,就被揍死在街頭了。就像同福客棧的呂秀才,在葵花點穴手與排山倒海的威脅之下,能有他之乎者也的份嗎?
所以真正的孔子,他其實還是個猛男。春秋時期,男子的平均身高是一米五六,而孔子“長九尺有六寸”,根據漢朝出土的骨尺計算,大概就是如今的一米八二。想象一下,當你以為孔子是個以理服人的文弱書生,准備在武力上壓制他,會出現什么樣的場景?
除去個子高的像個異類,孔子的力氣也大到嚇人,《呂氏春秋》中記載“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說的是孔子的力氣,大到可以徒手舉起城門的門栓。而這一點,可以說是完美繼承了他老爹,畢竟孔子的老爹就是“魯國三虎將”之一,曾在打戰的時候獨自撐起城門的閘門,讓城內被困的戰士全部撤出。而這個能被父子倆輕易舉起的門栓有多重呢?也就三四百斤吧。
得天獨厚的身體條件,自然為孔子的教育事業添了一把東風,畢竟哪個學生能拒絕一個明明可以把你揍趴下但是偏要和你溫柔的講道理的老師呢?
不過孔子的學生中,也不乏性情剛烈的。
比如這位名叫子路的學生,在遇見孔子之前,他可以說是一個有名的街頭霸王,經常戴着誇張的帽子,拿着寶劍在街上耀武揚威。身為街頭一霸的他自然看不起孔子那套文縐縐的東西,於是准備給孔子一個下馬威。
“嘿,孔子來了,你來這里干嘛?小垃圾,這里是我們的地盤。”
“你知道嗎?這地方不收垃圾,不歡迎你”
“麻溜的回家吧孔子,不然就留下來替我寫作業”
結果就是第二天,子路穿着儒服,帶着禮物乖乖上門拜師了。孔子也因此收獲學生一枚。
除去“禮樂書數”,孔子的“射”“御”也非常突出。
在電影《孔子》中就曾出現過孔子與季孫斯比箭的場景,然而實際上,當孔子掏出弓箭,前來圍觀的人就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城牆,由此可見孔子的箭法已經成了一門藝術,並且作為一個神射手,孔子在野外打獵的時候碰到停在樹上的鳥,他都視而不見,只有天上飛翔的鳥才是他的目標。
雖然孔子的箭法已經出神入化,但是在說起自己的特長的時候,孔子卻是這樣回答的“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在射箭與駕車中,孔子認為自己還是更擅長駕車。孔子口中的駕車可不是影視劇中趕馬車的車夫,人家駕駛的可是戰車。古時候的戰車需要三個人配合,而負責駕車的人相當於負責了至關重要的“走位”一責,既要想着避開障礙物,又要想着如何進攻,可謂是技巧與戰術並重。在《論語·鄉黨》中就曾這樣描寫過孔子的開車技術:“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即使到了60歲,孔子還能一手控馬,一手揮舞兵器。我想如果生活在現代,孔子不當老師,當個駕校教練一定也能桃李滿天下。
在全面的了解了孔子以後,我們好像得知了為何身處亂世,孔子卻能周游各國而全身而退了。畢竟一個一米八多,能舉起城門門栓,箭法一流,駕車則穩的大漢,身邊還跟着一群身懷絕技,各有所長的學生。你說這個群體是更像逃亡者還是更像雇佣軍團?
言歸正傳,有人說《論語》是《掄語》,是孔子給道上立的規矩。
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意思是早上知道去他家的路,晚上就去打死他。
雖然很風趣的表達了孔子驚人的武力值,但是如果只是一個很能打的武夫,我想孔子很快就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了。
再看如今的孔子,他被奉為“至聖先師”,位居“影響人類歷史進程100人”的第四名。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里更是位居第一。甚至在聯合國總部大樓都立有孔子雕像。這說明在孔子的“孔武有力”之下,能夠源遠流長,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是他的“仁義禮智信”,是他的“有教無類”,是他的偉大精神與品格。
我想孔子存在的意義正如那句話一般——“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