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剛抵達承德避暑山庄的嘉慶帝突發重病,並於當天駕崩於煙波致爽殿。隨行王公大臣在六神無主間也不得不思量一個重大問題,由誰繼承皇位。
雍正登基後為了獨控皇儲決定權,他設立了“秘密立儲制度”。皇帝自行選定儲君後並不公布,而是提前將傳位詔書一式兩份封於鐍匣。一份放置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一份隨身攜帶。皇帝駕崩後,朝廷開啟兩份遺詔核對無誤後,依旨奉迎皇儲登基。
嘉慶帝雖然在嘉慶四年,就宣布已效法父祖秘密立儲。但其駕崩當日,諸臣和內侍們未能在寢宮找到傳位遺詔。王公大臣們經簡單商議後決定兵分兩路,一邊在承德繼續尋找;一邊派人通知皇後和朝廷並請開啟乾清宮鐍匣公布繼承人。
嘉慶帝駕崩時尚有四子在世,皇次子旻寧(38歲)、皇三子綿愷(24歲)、皇四子綿忻(15歲)和皇五子綿愉(6歲),其中旻寧是最有力的皇位競爭者。
首先,旻寧是嘉慶帝元後(孝淑睿皇後)喜塔臘氏的嫡長子。雖然清廷在皇儲選擇上一直未依從“嫡長繼承制”,但是千年的傳統還是會讓旻寧在皇位競爭中獲取不少“加分”。
注:喜塔臘氏只當了一年皇後,薨逝時為避免沖撞太上皇(乾隆)其喪葬被大幅度壓縮了規制和時間(如同普通嬪妃)。
其次,旻寧自小文武雙全而且表現很好。
乾隆五十六年,十歲的旻寧首次參加秋獮就獲皇祖贊譽賞賜,“老我策驄尚武服,幼孫中鹿賜花翎”。返京後不久,乾隆又加封旻寧為貝勒。嘉慶元年,乾隆不僅親自為旻寧主持了婚禮,還給予他一項特殊待遇,婚後可繼續在皇宮居住。
嘉慶十八年天理教起義中,旻寧也鎮定自若、臨危不亂。不僅有條不紊地組織侍衛、宦官抵抗,還身先士卒戰斗在第一線。嘉慶帝對其表現極其滿意,稱贊“忠孝皆備,豈容少勒恩施”。事後旻寧被晉封和碩智親王,嘉慶帝還超規格賜予其重二百五十五兩的“智親王寶”金印。
嘉慶二十四年正月,嘉慶帝命旻寧代他至太廟祭祖。此舉對朝堂上下的暗示不可謂不強,也是從此刻開始旻寧成為大部分官員們默認的皇太子。
只是一個人的一句話,就讓旻寧的優勢地位發生了動搖。
嘉慶帝駕崩的當晚,由於未能找到大行皇帝遺詔,隨駕王公大臣和皇子們(皇二子、四子、五子)在煙波致爽殿召開了一次特別御前會議。討論的議題只有一個,國不可一日無君。
內務府總管大臣禧恩(睿親王淳穎次子)首先發表意見,他指出旻寧是嫡長子、有平亂之功、深得高宗和大行皇帝喜愛,所以承襲大統理所應當。御前大臣賽沖阿和索特納木多爾濟、內務府總管大臣世泰等人表示贊同。
但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等軍機大臣因無遺詔托底,態度都很猶豫曖昧。不說不行,也不說行。而且托津提了個很要命的建議,“馳報京師,奏請皇後定奪”。
托津說的皇後,是嘉慶六年被冊封的第二任皇後(孝和睿皇後)鈕祜祿氏。鈕祜祿氏為嘉慶帝生下兩子,皇三子綿愷和皇四子綿忻,其中皇四子綿忻頗受嘉慶帝喜愛。
嘉慶二十一年,嘉慶帝就開始派年僅十二歲的綿忻外出辦差,歷練和培養他的從政能力。而綿忻的良好表現,又進一步加深了嘉慶帝對他的喜愛。此後幾年里,嘉慶帝多次在朝廷公開稱贊綿忻,“才具練達、行事端重、心思縝密”等等。
嘉慶二十四年,嘉慶帝在年初高調凸顯旻寧後,又在年末自己六十大壽期間高調凸顯綿忻。越過老三綿愷(惇郡王),將皇四子綿忻晉封為和碩瑞親王。
嘉慶帝的這種“造勢”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讓清廷隱隱有了“奪嫡之爭”,一些官員私下甚至認為皇帝已經修改了秘密立儲詔書。
了解這個背景後,就能明白托津那句“奏請皇後定奪”的威力了。萬一鈕祜祿氏在嗣皇帝人選上向着自己的親生兒子,旻寧又當如何自處?而後續的事態變化,又進一步加重了這個危機。
可能是受托津建議的刺激,王公大臣們經一番努力查找,從一個老宦官處找到了一個加鎖的金盒子,打開後發現了寫有旻寧名字的立儲詔書。隨後未待京師消息,旻寧在部分王公大臣的擁戴下繼皇帝位。
這里多說一點,旻寧登基後不久就以“辦事不利”為由,將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降四級並趕出軍機處,盧蔭溥、文孚則各降五級留用。內務府大臣禧恩加升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職,並特賜三眼花翎。這也旁證了旻寧的登基並不是一帆風順。
七月二十七日,旻寧以嗣皇帝的身份向京師下達了第一道聖旨。傳諭內閣、軍機處以及各部院,自己已依遺詔繼承了皇位,“朕已承繼大統,尊皇後為皇太後,著令諸臣工按制度辦理國喪事宜”。
而此時,已知曉嘉慶帝駕崩的皇後和朝廷,未能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面找到傳位遺詔。如果皇後鈕祜祿氏不承認熱河的“遺詔”,甚至聯合部分官員宣布新皇人選,那必將是一場血雨腥風。
注:對於未能在正大光明匾後面找到傳位遺詔,比較主流的看法有兩種。一是嘉慶帝變更了存放地,但未及時公布。二是嘉慶帝由於某種原因(如改立)自行收回了詔書。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隨行在,自當上膺付托,撫馭黎元。但恐倉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
最終鈕祜祿氏發出了一份讓天下安心的懿旨,令朝廷尊奉旻寧為新君。二十九日這份懿旨送達承德,旻寧激動得失聲痛哭。鈕祜祿氏這么做除了無意爭權、顧全大局之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皇四子綿忻此時身在熱河,某種程度上成了旻寧的“人質”。
留守京師的皇三子綿愷雖然也是她的親生兒子,但為人驕縱無禮、處事也不穩重嚴謹。不僅在朝廷沒什么聲望,還多次被嘉慶帝批評“不着四六、顢頇庸碌”。真若推他與旻寧競爭皇位,恐怕無人支持且毫無勝算。
編者附:清朝宗室斗爭很頻繁,例如努爾哈赤死後四大貝勒爭權、順治康熙兩朝的皇位爭奪、咸豐駕崩後的辛酉政變、慈禧和光緒的內斗等等。但是斗爭的烈度一直被抑制的很低,一般少數人伏誅即結束,這也算是清朝獨到之處。相對的可以看看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明朝靖難以及寧王叛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