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劇照
26歲在一次如廁時看到廁鼠,突然對人生有了感悟,要換一種活法。李斯拼命向上爬,將他的才能與野心盡情釋放。於是秦帝國統一天下的豐碑上刻下了他的名字。但後世論史者對他卻毫不留情,說他是無恥政客。
一、決不當廁鼠
司馬遷在《史記》中給李斯單獨立傳,第一段90個字,前8個字交代其籍貫,後面82字直接甩出李斯的人生哲學:人生如鼠。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時隔兩千多年,這段描寫依然生動不已。那時的李斯已經是楚國國家倉庫的小吏,也就是管理員,每天負責糧倉存糧情況的管理記錄。說起來,這算一份穩定的工作。糧倉不遠處就是廁所。李斯在一次如廁時,又見到了那群成天混跡屎尿而不覺惡臭的廁鼠,一見人來,它們無不“抱頭鼠竄”,皮毛沾屎瀝尿,驚恐猥瑣之狀可悲可嘆。當他如廁完回到糧倉,看到那些已經“榮升”到糧倉中的老鼠,同樣是鼠,它們守着國家級糧倉,稻黍稷麥豆五谷豐登,個個吃的腦滿腸肥,頤養天年,見有人來依然穩如泰山。李斯低頭看着倉鼠,倉鼠也抬頭對視着李斯,李斯明白倉鼠是怎么想的,倉鼠卻不知道此時此刻的李斯,心靈受到了多么大的沖擊!難道我李斯一輩子都要做廁鼠嗎?他越想越覺得不甘心,他要向上爬!
李斯劇照
於是在公元前247年前後,上蔡人李斯出現在楚國蘭陵縣(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儒家大師荀子的家中。當然這是後話了。
這一段對李斯心靈的透視,是司馬遷的“傑作”,他給我們塑造了一個不甘於平凡的政客和他功利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野心的鞭策和驅使之下,李斯後來成為大秦帝國的國家棟梁,而且還是最後一根棟梁。
李斯一生中曾干了幾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在秦王嬴政下逐客令的時候,他是唯一一個敢於嬰逆鱗上《諫逐客書》的人,可見李斯不僅有非凡的見識,還有超強的行動力。另一件大事,就是在統一天下之後,在分封和郡縣的制度選擇上,他力挺始皇推行郡縣,使中國每一塊土地都成為直屬中央的領土,鞏固了帝國版圖。一個胸無天下,而只有廁鼠之論的俗人,是決計不可能做到如此宏業的。所以我們認識李斯,是不是一開始就不應該因為《史記》而先入為主?這對他不太公平。
當年李斯拜師荀子,學的是什么呢?司馬遷在《史記》中可是清清楚楚地記載着,李斯學的是“帝國之術”,秦國統一六國後,徹底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焚書坑儒,禁絕私學,其實這都出自李斯的建議,而這些可都是法家帝王之術的范疇。從李斯拜師荀子,和他所學內容來看,他的價值觀絕不是那么庸俗。
在學成之後,李斯打算辭別老師,西行入秦的時候,與老師有一段臨別對話,李斯先跟老師說了自己的人生打算,分析了天下形勢,他說如今大爭之世,楚王不會有什么成就,而六國都很衰弱,已經沒有為他們建立功業的希望了,自己想要到西方秦國去。
說完這些話,李斯絲毫沒有回避他的功利之心,他繼續向老師說:“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強行者耳。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說,身處卑賤之位又不思進取,那人就跟禽獸沒什么區別了。卑賤和窮困是人世間最痛苦的事,學生不要窮困,要升官要發財,要做人上人,要不顧一切地向上爬!
荀子劇照
這就是李斯,心中藏有天下是他的才能,眼里綴滿富貴是他的野心。歷史或許能夠預見到,這樣的人要么就是扭轉乾坤的能人,要不就是禍害國家的危險分子。
在這之後不久,秦庄襄王異人新喪,13歲的秦王嬴政登基。在秦國獨攬大權的文信侯呂不韋的門下,多了一個年輕的門客,他的名字叫作李斯。
呂不韋劇照
二、邁過三大坎
這會兒異人剛去世,未來改變中國命運的始皇帝還是個13歲少年,秦國上下是呂不韋當家,李斯投奔到呂不韋門下當了舍人,也在情理之中。
李斯是荀子的入室弟子,曾經跟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術水平還是相當不錯的,投到呂不韋門下後,很快就得到了呂不韋賞識,任命他做了郎官。而李斯從此也就走到了始皇帝面前,有了陳述自己觀點的機會。
古往今來,披荊斬棘者沒有一個不受傷的。從李斯來到秦國,到始皇帝開始統一六國(前230年),17年間,李斯起碼遇到了三個大坎兒。
第一個坎兒就是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呂不韋集團倒台。李斯是從做呂不韋的舍人起家的,如果不是呂不韋無私地把李斯推薦給嬴政,就不會有李斯後來的精彩人生。
但很快,呂不韋和秦始皇之間不可避免地爆發了權力之爭。王與相之爭,就是生與死之地,李斯夾在中間,必須作出抉擇,但凡搖擺一下可能就會被碾落成泥,萬劫不復。畢竟王相之爭只能有一個贏家,是血氣方剛的年輕君王,還是主宰政局的攝政大臣?
歷史已經給出了結果,在呂不韋集團倒台之後,呂不韋的很多門客都受到了牽連:“其舍人臨者,晉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者奪爵,遷”,但唯獨李斯沒事。如果究其原因,應該說與他盡早地站到了始皇帝一方有關。
呂不韋劇照
早在李斯為郎官面見嬴政時,就曾向嬴政提出了他統一六國的構想,這讓年輕的嬴政心潮澎湃,對李斯也是非常欣賞。之後,李斯在嬴政准備統一戰爭的過程中,多次出謀劃策,各種分化、瓦解東方六國的計謀背後,多有李斯的影子。嬴政也不吝富貴,多次提拔李斯,先是讓他做長史,後來又提拔他做客卿。可以說李斯雖然是呂不韋舍人出身,但他在抱上了嬴政這條更有潛力的“新大腿”之後,就逐漸和呂不韋這條“舊大腿”撇清了關系,並贏得了嬴政的信任。這是他的成功。
第二個坎兒與第一個坎兒時間上相差仿佛,也是始皇十年。事件的起因是始皇元年(前247年),韓國派水工鄭國當間諜,去秦國說服秦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讓秦國把大把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基礎建設上,從而達到疲敝秦國的目的。如今陰謀敗露,“外國人”居心叵測,不能不讓秦國人擔憂。於是引發了秦國朝堂對“外來人才”的強烈排斥,始皇帝一怒之下下達了《逐客書》,要把所有在秦國的外國人都攆走,李斯也是外國人,當然也在被逐之列。
公元前247年,李斯一腳踏進函谷關之時,是多么的意氣風發,天高路闊。至今天公元前237年,秦王下《逐客書》,人生兜兜轉轉,好像就要回到原點。秋風掃落葉的蕭瑟悲涼之感,緊緊裹住了李斯。
回想自己苦心經營的十年光陰,李斯絕不甘心就這么灰溜溜地離開秦國。於是臨行上書,上了那篇著名的《諫逐客書》。他不知道他這篇諫書能不能讓秦王回心轉意,他在賭,賭的是秦國對人才的渴望。
一部秦國崢嶸奮斗史,就是一部人才引進史!自秦國立國伊始,就對人才有着異乎尋常的執着,只要你能讓秦國強盛起來,無論貴賤,不計出身,秦王都虛左以待,這種精神遠超我們的想象。秦穆公曾用五張羊皮換回俘虜百里奚,拜其為秦相;百里奚又為秦國引進了蹇叔、由余;秦孝公用一則招賢令引來了衛鞅;落魄書生張儀、貧寒之士范睢,也都相繼入秦,擔當重任。沒有他們這些外國人才,秦國決計不敢有東出之心。
這一把,李斯賭贏了。嬴政閱罷《諫逐客書》,心悅誠服,於是停止逐客,李斯得以繼續留在秦國發揮他的光熱。
張儀劇照
第三個坎兒是在始皇十四年(前233年),這次李斯遇到了一個強悍的競爭對手,他的同門師弟韓非。
韓非來到秦國之後,向嬴政系統闡述了他統一六國的方略,嬴政對他非常欣賞,准備委以重任。韓非哪里會知道,當你的才能讓別人相形見絀,而自己又沒有操盤全局的權力,那自己就進入了死地。
李斯早就知道韓非的才華比自己強出很多,於是就向嬴政進讒言:“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啊,秦王您要統一六國,韓非終究是要向着韓國的。”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啊!可想想四年之前那篇精彩的《諫逐客書》,“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籍寇兵而齎盜糧’者也”。言猶在耳,李斯怕是忘了吧。可見當所謂的道理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李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個人利益。
可惜,秦王嬴政聽信了他的讒言,居然真把韓非下了獄。之後李斯利用權勢,將這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毒死在了監獄里。
韓非子劇照
李斯與韓非有同門之誼啊,他這么做,無論是對個人情義還是國家利益,都有所虧欠,真的不夠光明磊落,喪失了一個政治家應該有的胸懷。但僅從李斯個人奮斗史來講,他這算是給自己的奮進之路掃清障礙,只有立定腳跟,才能直上雲霄。
三、功與過
從李斯為郎官面見嬴政開始,他就一直留在始皇帝的身邊,為其出謀劃策。早期李斯曾向嬴政詳細地闡述了其對秦國掃六合的戰略構想:“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一段話說得年輕的始皇帝心潮澎湃。
這之後,不論是戰略准備期,還是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的統一戰爭中,李斯都多有貢獻。史載,李斯“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可見李斯雖然沒有親自上陣殺敵,但在後方仍然為瓦解六國勢力做了大量的貢獻。統一之後,李斯也被秦始皇任命為廷尉,後來又被升為丞相,終於實現了他位極人臣的理想。
從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到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去世,11年間李斯作為秦始皇的左右手,可以說是全程參與了秦朝建立後的各項大事。在秦始皇的各種偉大功績的光芒里,都少不了李斯的一份功勞,正所謂“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書。治離宮別館,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然而,有光的地方必然有影,秦始皇諸多為後世所詬病的苛政、惡政,少不了也有李斯的推波助瀾。比如最著名的那場焚書事件。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咸陽宮的一次宴會上,博士淳於越針對分封與法古的問題,向秦始皇提了一份建議。不管這建議是否正確,這也算為人臣子的本份,秦始皇也沒有責罰他,只是把這個事下給丞相李斯組織討論。然後就有了李斯那篇關於焚書的著名文章,他說:“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焚書之後第二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這次事件是否和李斯有關,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但考慮到李斯當時在秦朝的地位,要說他完全沒有參與,應該是不太可能的。
四、無恥政論的誕生
秦統一後,李斯官至丞相,位極人臣,財富地位都有了,他終於當上了曾讓他羨慕嫉妒的“倉鼠”。可人往往就是這樣,沒有名利的時候拼命追求,一旦掌握了這些,又想拼命地守住。拿得起卻放不下,這樣的心理,注定了李斯的結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沙丘,死前遺詔長子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舊主已經薨逝,新主即將登基,李斯也將迎來一盤新的棋局,可惜啊,主導這盤棋局的,不再是他李斯,而是一個宦官趙高。
這個時候,趙高找到李斯,於是就有了後續矯詔的故事。實際上,趙高一開始跟李斯談這個事的時候,李斯是拒絕的,也說了很多漂亮話以表達他對始皇帝的感激和忠心。但趙高早就看透了李斯,他問了李斯五個問題:“你自己估量估量,論才能你和蒙恬相比誰高?論功勞你和蒙恬比誰大?論智謀深遠你和蒙恬比誰高?不被天下人怨恨,你和蒙恬比又怎么樣?跟長子扶蘇有舊交並深受其信任,您和蒙恬相比誰近?”
五個問題猶如五把尖刀,刀刀致命。李斯沒想到,趙高已把他的處境剖析地如此直白。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就是現實的無情,時代拋棄你時,根本不會和你商量,好在現在還有趙高給自己一個機會。扶蘇的親信是蒙恬,如果扶蘇繼位,那還有我李斯什么事呢?為了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什么始皇帝的知遇之恩,都被李斯拋到了腦後。
趙高劇照
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孩子,而最終繼位的是最差的一個,胡亥。胡亥上台後,繼續施行秦始皇時期的苛政,李斯作為丞相也沒有勸阻。
在殺光了秦始皇的子女舊臣之後,趙高和李斯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日益尖銳,畢竟主宰棋局的,只能是一個人。而秦二世是趙高看着長大的,感情上自然跟趙高更親近,這就讓李斯非常惶恐。
當秦末農民起義的風暴刮起時,胡亥問計於李斯,李斯揣摩着這個昏庸皇帝的心理,上了一篇“奇文”,開篇是這么說的:
“夫賢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責之術者也。督責之,則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義明,則天下賢不肖莫敢不盡力竭任以徇其君矣。是故主獨制於天下而無所制也。能窮樂之極矣,賢明之主也,可不察焉!”
什么意思呢?天下都是皇帝的,當皇帝的就要好好享樂,全天下的人都應該為皇帝服務,有臣民不聽話,那就用嚴刑峻法伺候,讓所有人都感到恐懼,就不敢鬧事了。
秦二世拿着李斯的這篇“督責之術”無比滿意,在暴虐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了。
胡亥劇照
這篇奇文可以說是古代中國最為無恥的政論之一了。李斯出自荀卿門下,以他的才華和見識,會不懂這通篇都是胡說八道違背了法家精神嗎?當然不是,究其原因,他不過是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說的那樣,“畏死患失之心迫,而有所不避耳”。
公元前207年冬,因趙高誣陷,李斯被二世下獄,很快以謀反的罪名被腰斬於咸陽。李斯上給秦二世的那篇督責之術,最終落到了他自己頭上,這世間莫不是真有報應吧?
以李斯的精明,當趙高問他“跟長子扶蘇有舊交並深受其信任,您和蒙恬相比誰近”的時候,難道他就沒想過,“跟胡亥有舊交並深受其信任,他和趙高相比又怎樣”呢?原來當雙眼被名利蒙蔽時,人的思維是可以如何短智。自己挖的坑,總要自己躺進去填上。
文史君說
上天給李斯開了兩扇門,一扇門打開是野心,另一扇門打開是才能。耀眼的才能加強烈的野心,使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群廁鼠喚醒了他的野心,也激起了他驚人的行動力,拜師荀卿學帝王之術,學成赴秦獻統一之策,保證自己走過的每一步,都是在無限接近既定目標,即便在絕望的死地里,也要創造生機。在他的字典里,沒有“放棄”二字。秦國統一中國後,李斯力排眾議,行分封、車同軌、書同文,奠定未來中國各項制度的雛形,以李斯之才,堪稱千古能臣第一流。
李斯盡情釋放了自己的才華,也從來沒有掩飾過自己的野心,他個人出人頭地的渴望,和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略不謀而合,共同具象為諸侯紛爭向帝制中國的偉大轉型。可惜他人生走過的每一步都是前進,從未後退,只知進而不知退,其實犯了大忌。讀罷《史記·李斯列傳》恍然發現,李斯生平唯一的一次想要“後退”,是在刑場上受腰斬之前,他對着兒子悲愴地感慨道:“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想要做回老百姓,牽着黃犬出東門去打獵,我們都回不去了。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
王夫之:《讀通鑒論》,中華書局2013年版。
孟祥才:《秦漢人物散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鳴博士 浩然文史·青驄馬小史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全力打造精品專欄
內容包括最少40篇精品歷史文章,每篇不少於3500字,每周最少更新一篇。內容包括廟堂之高、沙場之上、江湖之遠、宮牆之內四大模塊,精選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趣、有料、有故事的歷史人物。
凝眸千年,縱聲聲嗚咽,誓將燃盡一腔熱血!!!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