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走向,很多時候是由一個小人物改變的。今天就給大家帶來這樣一個故事:
他本是一位從沒有打過仗的文官,卻臨危受命,領兵打敗了10倍於自己的敵軍。毛主席讀過他的事跡後,更是給出了“千古一人”的評價。
紹興三十一年(1161)的秋天,南宋 行在 臨安被一片恐慌所籠罩——金國皇帝完顏亮集結了20萬大軍,兵分四路,南下侵宋。
宋高宗想要跑,被人勸住,但金兵勢如破竹,南宋主帥又病勢沉重,實際上負責指揮的副帥王權又率兵逃跑,一直逃到南京附近的采石(今采石磯附近)。
接替王權的守將李顯忠還沒有到任,許多軍士結伴逃散,一萬余名疲弱不堪的宋軍,如同待宰的羔羊,困守采石。
這時,一個小人物突然闖入歷史的舞台。
他就是虞允文。
虞允文,時任參謀軍事,一個人微言輕的參謀,來自偏遠的四川隆州,已經51歲了。
他在43歲的時候才考中進士,又熬了好幾年,才做到中書舍人。
他出現在采石,也是偶然。他只是奉命帶一些酒肉、棉衣來犒勞士兵。
不過,近兩萬的宋軍如同棄兒,散坐在路旁,對這個遠道而來的書生瞪了不少白眼。
有跟隨虞允文來的官員一看情況不妙,勸他不要把這個包袱攬在身上。
虞允文卻說:“現在國家正是危急存亡之時,我怎么能考慮自己的得失,逃避責任。”
他召集全部軍官開會,大聲說:“敵人萬一得以渡江,你們能往哪兒走?現在前有大江,地利在我,為什么不死里求生?況且朝廷養了你們30年,難道就不能一戰以報國?”
眾將士說,我們也不是不想作戰,只是無人統領。
虞允文聽了之後,登上高台,振臂一揮:“接替的守將李顯忠還沒有到任,我受朝廷之命前來督師,現在聽我命令,我和你們一起殺敵報國!”
他的隨從都驚呆了:咱們沒有這個任務啊!
宋軍將士看着這個身材單薄的書生,感受到他必死的決心,受到鼓舞,都站起來穿好盔甲,決心死戰。
虞允文與將領商議,決定采用水、陸配合,以水戰為主之戰法。步兵與騎兵埋伏於江岸高地之後,水軍分五隊,各以海鰍船(一種輕盈如飛的小船)和戰船組成。
部署完畢,金軍便順風鼓噪前來渡江,他先派部分水軍佯攻,以探宋軍的虛實。識破金兵動機的宋軍沒有反擊。
隨後,完顏亮率戰船數百,順風順水,向東岸沖來。
快到岸邊時,突然聽到鼓聲四起,只見宋軍從隱蔽處沖殺出來,嚴陣以待迎戰金兵。戰船勉強靠岸後,部分金兵開始登陸。
在這生死關頭,宋軍一路砍殺過去,一時殺得金兵血流成河。
金兵的船因為體積大,行動不便,而金兵又不懂得水戰,都動彈不得,而能射箭的,每條船上不過幾十人。虞允文又以海鰍船殺入敵舟,將其沖破,金兵盡被殺死於江中。
虞允文預料到,完顏亮雖然遭受重創,但不會死心,一定會卷土重來,於是又連夜部署。
到了第二天,金兵果然又發動進攻,但是在宋軍的提前部署下,被殺得節節敗退,一時間,金兵主力被消耗殆盡。
金軍於是放棄進攻采石,轉而進攻鎮江。
而為了震懾金兵,虞允文讓宋兵駕船在江面上游弋。金兵對此極為震驚,軍心開始動搖。
此時,鎮江方面還集結着宋朝的20萬大軍,但完顏亮仍要軍隊強渡長江。然而,金軍已經難以忍受完顏亮的殘酷,當夜擁進大營,把他殺死了。完顏亮一死,金兵就撤退了。
南宋終於化險為夷。後世史官在編纂《宋史》的時候,寫道:“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轉危為安,實系乎此。”
虞允文這個小人物,在危機時刻挺身而出,擔起了並不屬於自己的重擔,力挽狂瀾,改變了歷史。他後來輔佐宋孝宗,成為了一代名相。
毛主席在閱讀采石磯之戰的歷史時,寫下批注:“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一個小小的文職參謀,竟然打敗了十倍於己的敵人,這還了得!更關鍵的是,一千年來,就出了這么一個書生。
虞允文確實當得起“千古一人”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