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原志願軍總司令部作戰處副處長兼參謀的楊迪,出版了一本名為《志願軍司令部的歲月里》的回憶錄。
由於作者是抗美援朝戰爭的親歷者,且長期與彭德懷、鄧華、金日成、朴憲永等中朝雙方高級領導接觸,由此掌握了許多外界不為人知的秘密往事。
在這本書里,楊迪還特別提到了1952年4月,也就是金日成40歲生日時發生的一件事……
通過網絡,大家應該都了解朝鮮有一個重要節日——太陽節,日期為每年的4月15日,這一天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前國家主席金日成同志的誕辰日。
它最早起始於上世紀40年代末,彼時的金日成還不滿40歲,卻已經成為朝鮮人民的最高領袖,且與斯大林、毛澤東這兩位中蘇領導人私交甚密。
直到朝鮮戰爭爆發,金日成與人民軍遭遇“聯合國軍”的猛攻,不僅將原先的戰果拱手讓人,剩余部隊只能“化整為零”,與窮凶極惡的敵寇展開游擊戰。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毛澤東主席主張派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並組建了中朝司令部,在一些大的戰役上,由彭德懷和金日成互相進行討論後再做決定。
此舉意味着毛主席給予金日成最高的禮遇和戰場上的主動權。
有了志願軍的鼎力相助,戰爭局勢呈兩極反轉。截至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結束,中朝軍隊以損失5.3萬人的代價,消滅了7.8萬名“聯合國軍”。
到了1952年4月中旬,朝鮮方面要為金日成舉行四十大壽,相關宴會和排場較為隆重。
為表達對志願軍入朝作戰的誠懇謝意,朝鮮勞動黨與人民軍高級領導專程前往志司邀請彭德懷去參加祝壽活動。
朝鮮黨政軍最高級領導第一次去邀請彭總時,被彭老總婉言謝絕,他們還以為是哪些細節做得不夠完善。
經過詳細了解後,決定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給彭老總下請帖,再次誠懇地邀請他去參加金日成的生日宴會。
可往後一連兩次,朝鮮黨政軍的最高級領導都是碰了一鼻子灰,彭德懷堅決不去!
當客人被送走後,楊迪忍不住好奇詢問彭老總為何要拒絕對方的好意?
彭總說的大意是:現在前方的指戰員正在浴血奮戰中,朝鮮國土被敵人轟炸成一片廢墟,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金同志怎么40歲生日就搞祝壽慶典呢?
其實,這是因為中朝兩國因為文化,包括政治環境的不同,兩國領導人對於一些“繁文縟節”的重視程度有着很大差別。
就像毛澤東主席也不刻意為自己過生日,偶爾趕上了,也只是邀請身邊工作人員一起吃頓便飯,從不鋪張浪費。
而在戰場上歷經血與火考驗的彭德懷元帥,他對自己的生日包括其他重要紀念日,看得也很平淡,一心只想把時間和精力都用於工作上。
但對於金日成而言,當時朝鮮戰爭十分不易的進入平穩期,為振奮士氣或是其他目的,為自己過一個“四十大壽”似乎也並無不妥。
僅從這件事而論,金日成與彭德懷都沒有錯,只是二位領導人平時還是缺乏溝通交流,沒有及時地互相反饋一些看法,以至於出現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
但網上相傳“彭德懷與金日成相互不對付,二人已有罅隙”的論調,肯定是不符合真實歷史的。
不可否認,彭德懷、金日成因二人個性都較為倔強,對待工作時一絲不苟,加之對戰役戰局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也的確出現過一些歧義。
比如,彭德懷和金日成就志願軍越過“三七線”繼續向南攻擊的問題較大的分歧。
當時中朝雙方就蘇聯大使的“只要向南進攻,美軍就會撤出朝鮮”的觀點進行討論。時任朝鮮外務相朴憲永認為:“只要志願軍繼續向南進攻,美軍一定能退出朝鮮。”
彭德懷並不十分贊同他的看法,但出於大局考慮,並沒有當場說出來。可隨着談話的深入,朴憲永與金日成共同提出:“讓志願軍放棄休整,繼續向南追擊美韓聯軍。”
談話進行到這里,暴脾氣的彭老總已經有些怒火了,但他還是按捺住心里的不快,語重心長的和對方解釋道:“簡單的向南追擊,無法對戰役起到決定性作用。如果在消滅美軍5萬至6萬人這個因素,就會變成有利條件。再過兩個月,志願軍和人民軍的力量要比現在大得多,到那時再視情況向南進軍,必定事半功倍。”
彭德懷這番真摯的勸告並沒有收到效果,朴憲永和金日成還是覺得,如果此時不繼續向南追擊敵軍,再過兩三個月情況就不會如同現在這樣樂觀。
為此,他們還是希望志願軍的三個軍最好在半個月內完成休整,然後繼續向南進攻,其余志願軍部隊休整一個月後再向南追擊。
這時,弄清楚對方真實意圖後的彭德懷,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他直截了當地對金日成和朴憲永說:“志願軍必須休整兩個月,如果他們想繼續向南追擊,可以派出人民軍執行這一作戰任務。”
彭德懷激動的發言令在場的人息聲屏氣,金日成和朴憲永卻說:“人民軍沒有恢復元氣,不能單獨南進。”
其實,彭老總話里的意思十分明白:志願軍與人民軍的生命一樣寶貴,不能想當然的一拍腦袋就貿然深入追擊敵軍。
顯然,這場會談充滿火葯味,最後當然是不歡而散的……
網上還有人說“彭德懷曾經打了金日成兩耳光”,這也純屬無稽之談。
客觀事實是,彭德懷勇於堅持己見在朝鮮戰爭一些重大問題上做出正確判斷與處理,並努力說服金日成等朝方領導人率領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加強配合協調,共同戰斗,最終取得了勝利,譜寫了兩國聯合作戰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抗美援朝:中朝司令部的分歧[J].蘭台內外,2011(01):20-21.《在志願軍司令部的歲月里-2003年修訂版》楊迪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