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 | 揚 靈
編輯 | 古利特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孫吳開國皇帝,19歲繼承父兄基業,至71歲時去世,孫權主政52年,是三國時期最長壽的統領人物,他在歷史上有着很高的評價,同時期的曹操對他的評價是“生子當如孫仲謀”,也被人稱為“東吳大帝”。
謀略超群的孫權,有一個愛好就是喝酒,而且嗜酒如命,他不僅自己喝,還鼓勵大臣一起喝,也正是因為孫權愛喝酒的習慣,因此鬧出不少事情。
釣台罷酒
《三國志》記載:“權於武昌,臨釣台,飲酒大醉。權使人以水灑群臣……權遣人呼昭還……昭對曰:‘昔紂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也。’權默然,有慚色,遂罷酒。”
這便是三國時期著名的“釣台罷酒”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是孫權在治所武昌專門修建了一個釣台,用來宴請群臣和賓客喝酒,每次在這里宴請,喝得酩酊大醉才肯罷休。
有一天孫權心情好,召集群臣在釣台飲酒,很多大臣已經喝得不省人事,這時候孫權命人向群臣身上灑水,並說:“今天要喝個夠,直到喝醉了掉到台下水中為止。”由此可以看出孫權嗜酒的程度。
聽到孫權這樣說,長史張昭一句話不說,起身徑直走了出去,坐回到自己的馬車上,張昭是三朝元老且是孫策托孤重臣,見張昭離席,孫權讓人叫他回來,對他說:“大家一起喝酒是為了取樂,老先生何必生氣呢?”
張昭回復:“古時紂王搞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他當時也以此為樂,沒有意識到這是壞事。”
孫權聽後沉默不語,認為自己的行為過於失禮,便宣布宴會結束。
因酒誤事
因酒誤事的事情,多次發生在孫權身上,比如酒後差點錯斬名士,甚至差點改寫東吳歷史。
《三國志·虞翻傳》中有記載,孫權成為吳王的慶功宴上,喝至高興時,孫權親自給每一位大臣勸酒,但虞翻實在喝不動了,就趴在地上裝醉。被孫權識破後,他非常生氣,拔劍要殺了虞翻。後來在大臣的勸諫之下,孫權才免去虞翻的死罪,並對身邊的人說,如果以後自己酒後再說殺人,都不要殺。
從這里也可以看到,孫權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擔心自己喝酒誤事就讓身邊的人提醒自己。值得注意的是,孫權也因喝酒留下遺憾。《三國演義》記載:“當日,孫權大醉,左右近侍扶入後堂,文武皆散。比及眾官探得玄德、夫人逃遁之時,天色已晚。要報孫權,權醉不醒。及至睡覺,已是五更。”
由於孫權喝醉了,誰也無法調動軍隊,讓劉備逃回荊州,這次醉酒給孫權留下一個後患,後來東吳差點被蜀國所滅。實際上,在劉備逃回荊州之前,為了將劉備軟禁在江東,孫權和周瑜商議將妹妹嫁給劉備,但這個計謀被諸葛亮識破,讓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
當然,孫權也有因酒成事,他還堅信酒後吐真言,喜歡酒後考察大臣。可以說,酒在孫權的一生中占據重要分量。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