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河之戰的謊言:宋太宗吹噓自己殿後,實際他最先逃跑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七月初六,宋太宗在率領大軍攻打幽州時,遼國的援軍從左右兩翼殺來,雙方在高梁河展開了一場大戰。結果宋軍全線潰敗,宋太宗腿部中箭,落荒而逃。然而在宋太宗晚年,他卻說自己在高梁河之戰中“勒騎殿後”。那么,歷史上的高梁河之戰到底是怎么回事,宋太宗到底有沒有說謊?

一、太宗吹牛

宋太宗趙光義吹噓自己在高梁河之戰中的“戰績”是在淳化四年(993年)十一月。當時,他對宰相呂蒙正侃侃而談,“朕往歲既克並、汾,觀兵薊北,方年少氣銳,至桑干河,絕流而過,不由橋梁。往則奮銳居先,還乃勒兵殿後,靜而思之,亦可為戒”。這里的“既克並、汾,觀兵薊北”,指的就是宋太宗滅北漢後,北伐幽州。

“往則奮銳居先,還乃勒兵殿後”,意思是說宋太宗在這場戰爭中,出發的時候,他手持銳利的兵器沖在前面,撤退的時候,他整頓軍隊,負責殿後,掩護全軍撤離。許多不了解這段歷史的朋友,可能會被宋太宗的話所蒙騙,覺得他是一位勇武善戰的馬上皇帝。然而,歷史的事實並非如此,宋太宗簡直是謊話連篇,且不知羞恥。

二、落荒而逃

在攻打幽州城時,宋太宗將自己的“指揮部”設在了城西的華嚴寺,他確實經常往來督戰,比如在六月二十六、三十日,他先後兩次來到城北督促攻城。七月初六這天,宋太宗又來到了幽州城西北。就在這時,遼國的援軍抵達高梁河,與宋太宗督率的軍隊遭遇。宋軍一度占據上風,將耶律沙率領的遼軍擊敗。

就在此時,遼國名將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率軍從左右殺來,對宋軍形成夾擊。宋軍抵擋不住遼國騎兵的攻勢,頓時潰不成軍,四散奔逃。在混戰中,宋太宗腿部負傷,他原本有一匹千里良駒“碧雲霞”,因傷重無法騎乘,只能坐着驢車逃離戰場。宋太宗坐着驢車一路狂奔,越過涿州城,一直跑到金台屯才停了下來。

三、狼狽至極

宋太宗在高梁河戰敗的時候,為了逃命,還做出了一個決定,他讓大將高瓊做自己的“替身”,讓他率領部分禁軍與遼軍周旋,吸取遼軍主力,自己則坐着驢車逃跑。即使是這樣,宋太宗也險些被擒,“凡行在服御、寶器盡為所奪,從人、宮嬪盡陷沒”。宋太宗雖然跑了,但攻城的其他各路軍隊仍在,但由於皇帝不知所蹤,“軍中皆驚,南北之軍皆潰散”。

換言之,高梁河的宋軍雖然被擊敗,但北宋在幽州城外尚有數路軍隊,然而由於宋太宗倉皇逃跑,導致各路軍隊軍心不穩,最終釀成潰敗之勢。北宋的各路殘兵敗將抵達涿州後,由於沒有找到皇帝,一度打算擁立趙德昭為帝。宋太宗很生氣,還想處置部分禁軍將士,但被人所勸阻。此後,宋太宗再也不敢親臨前線了,謊言終歸是謊言。

參考資料:1.《宋史》;2.《續資治通鑒長編》

本文標題: 高梁河之戰的謊言:宋太宗吹噓自己殿後,實際他最先逃跑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61825209 (請複製分享給好友)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關文章
作為首批輪戰部隊參加老山防御作戰,步兵第32師的歷史由來
《老山1984-1989,中越老山之戰實錄》一書由麻栗坡縣老山紅色文化研究會、文山州民營企業行業發展協會、文山展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編輯,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定價:168元|本。另有少量《我在老山等你》存書,定價:84元|本 步兵第3
标签
孫殿英盜墓時對慈禧粗暴野蠻,19年後得怪病,臨死前出現幻覺
慈禧尊貴一生,不料死後20年,孫殿英盜了她的墓,盜墓的野蠻程度讓人瞠目結舌。 “東陵大盜”孫殿英,又叫“孫老殿”、“ 孫麻子”,出生在河南省永城縣小馬牧集鄉孫家庄一農民的家里,成長在狼煙四起的年代,早年混跡於地痞流氓之間,吃喝嫖賭樣樣俱全
标签
羅斯柴爾德家族掌門人去世,金融世界的武俠神話
中國是家族觀念很深的國家,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受到過家風族訓的熏陶。 五四以來,對於宗族的批判非常強烈,認為這是導致中國落後西方的束縛之一。 然而,西方社會卻有不少相同的思想,他們也極度強調維系家族的繁榮。 比如說1812年老羅斯柴爾德去世之前
标签
同為亡國奴,卻甘願充當日本侵華的幫凶走狗,朝鮮資本家令人不齒
朝鮮受日本侵略占領的時間要遠遠長於中國受侵略的時間。自20世紀初,朝鮮半島即掀起抗日浪潮,並一直持續至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止。但在中朝兩國人民飽受日本欺凌的日子里,有這樣一批朝鮮人甘願做日本的走狗,充當了日軍侵略中國的急先鋒。這
标签
滅亡蜀漢,鄧艾和鍾會誰的功勞最大?誰結局更慘?
       公元263年,魏國伐蜀,司馬昭命令鍾會、鄧艾和諸葛緒兵分三路進攻,其中,鄧艾和諸葛緒各率軍三萬,而鍾會率十余萬,很顯然,鍾會是魏軍的主力。 然而,當鍾會在劍閣牽制住姜維所率領的蜀漢主力之後,鄧艾趁機偷渡陰平,翻山越嶺,穿越七百
标签
只須澄清一些誤解,就可以知道蒙古人的統治遠勝朱明|文史宴
曾幾何時,蒙古帝國與元朝,一度成為黑暗統治與殘暴殺戮的代名詞,刻板印象中,他們還是文明毀滅者與民族壓迫者,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四等人”制度。 實際上,這其中有很多誇張與誤讀的成分,蒙元帝國,有征服與破壞的一面,也有繁榮與進步的一面,對外交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