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1984-1989,中越老山之戰實錄》一書由麻栗坡縣老山紅色文化研究會、文山州民營企業行業發展協會、文山展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編輯,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定價:168元|本。另有少量《我在老山等你》存書,定價:84元|本
步兵第32師前身部隊為雲南省軍區邊防一支隊。32師94團1968年4月到1969年12月(1969年12月編為32師94團)、昆明軍區邊防三團1969年12月到1972年3月(1976年6月編為32師95團)、32師96團1972年3月到1974年3月,進入老撾執行地面警衛任務。32師獨立高炮營1971年1月到1973年1月,進入老撾執行防空作戰任務,為援老抗美軍事行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32師作為昆明軍區預備隊,先後向金平、河口、麻栗坡方向機動10次,行程1500余公里,英勇頑強,不顧疲勞,遵守紀律,較好地完成了機動作戰任務,共殲敵726人(其中斃傷敵713人,俘敵13人)。戰後,中央軍委授予該師94團6連“英雄連”、94團1連班長張進城“戰斗英雄”、94團6連指導員和自興“英勇獻身的模范指導員”榮譽稱號;昆明軍區授予94團1連2排“尖刀英雄排”、94團1營教導員鄧汝良“模范教導員”榮譽稱號。
1984年7月,32師作為首批輪戰部隊參加雲南老山地區對越防御作戰,4個多月寸土未失,殲傷敵1000余人。戰後,昆明軍區授予該師偵察連“擒敵英雄連”、偵察連班長李方正“偵察捕俘英雄”榮譽稱號,給96團7連、師偵察連捕俘隊記集體一等功......
步兵第32師的歷史由來:
1949年3月,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第8旅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軍32師。
1969年12月,32師改稱陸軍第16軍第48師。
1964年6月26日,以13軍39師117團1營和38師113團3營為基礎組建昆明軍區邊防第1支隊(亦稱民族1支隊)。
1969年4月6日,撤銷昆明軍區邊防第1支隊番號。
1969年10月27日,昆明軍區邊防第1支隊機關和直屬隊改為32師師部和直屬隊,以邊防1支隊3個營、邊防13團、雲南省軍區警衛團(前身為15軍43師129團)為基礎,組成步兵第94、第95、第96團和師炮兵團,列入新組建的陸軍第11軍建制。
1976年5月20日,步兵第95團改編為陸軍第11軍炮兵團,昆明軍區獨立第3團調防到雲南保山編為陸軍第11軍32師步兵第95團。
1979年2月,參加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
1984年7月,參加老山防御作戰。
1985年10月,32師師部與雲南省軍區邊防13、16、14團編為成都軍區守備第2師。32師炮兵團編為守備2師炮兵團;95團編為武警貴州省總隊直屬大隊;94團1營成建制編入守備2師5團,2營兩個連編入守備1師,3營編入42師125團;96團4連、7連編入守備1師;師直高炮營調入14集團軍;師直偵察連-編為42師偵察連。32師機關直屬隊和雙江94團營區移交31師92團;保山95團營區交93團;博尚96團和昌寧炮團營區移交地方。
1992年11月,守備2師與蒙自軍分區整編為蒙自軍分區。
2013年底,31師93團、高炮團、部分師機關編成山地步兵第32旅。
2017年4月,編為第75集團軍合成第32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