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的战神,逼得清朝打算放弃西南,死后还被清朝迁坟北京

    明清鼎革之际,涌现了无数英雄,这其中最耀眼、最传奇的还要数李定国,他算是大明最后的战神了,战斗中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甚至斩杀清朝两位亲王,收复广西全省和湖南大半。更传奇的是,他竟然是反明流贼出身,却在民族危亡面前,毅然加入了自己曾立志推翻的朝廷,并对明朝不离不弃。上世纪还有连环画《李定国抗清兵》,故事十分精彩。需要注意,这里的清朝并非此后能代表中国、认同华夏文化、满汉一家的被汉化的清朝,所以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评价当时,绝对不能掀起大汉族主义,近代满族人民也在为救中国而努力探寻,今天的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员。

一、为阶级而战

天启元年(1621),李定国生于陕北一户穷苦农家,适逢关中大旱,地主官僚不仅无救济反而勒索无度,终于激起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1630年,活不下去的李定国参加了张献忠的农民军,并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随后被张献忠收为义子。在和明军的战斗中,李定国最光辉的战绩就是20骑兵勇夺襄阳城,击破了明朝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四隅六正十面网战略。自此张献忠的农民军再无阻挡。

其实李定国“造反”归根到底是因为在腐败官僚地主的剥削下活不下去了,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1644年,甲申国难,清军入关。刚入关还未汉化的清军,展现了十足的野蛮和暴力,其习俗、方式和传统汉习俗,均与中原格格不入。自此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

当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时候,李定国的思想自然开始转变,拥护能代表汉民族国家的明朝。在1646年,张献忠反击清军前就对李定国等人说:“明朝三百年正统,天意必不绝之;我死,而急归明,毋为不义。”可见张献忠也意识到民族危机面前,应该一致对外。

二、辗转西南和联明抗清的开始

也是在1646年,永历帝登基,永历朝名义上拥有云贵全部,川南、两广部分地区。1647年,李定国和孙可望(张献忠的义长子,李定国义兄)带领张献忠军残部退到贵州。前年,云南发生了土司沙定洲造反,云南大乱。孙李遂大举入滇。3月,孙李军收复曲靖,公开改称自己为“明将军”,表示愿意和明军合作。4月,孙李军收复昆明后,马上联系躲在永昌的明朝黔国公沐天波,表示此次入滇是为“黔国讨贼”。8月,孙李二人和明朝楚雄守将杨畏知达成了“共奖王室”的协定,自此开启了农民军和明军共抗清军的序幕。

此后,沐天波一度以黔国公的名义,替孙李发文招抚云南各土司,云南各土司“次第来归”。这表明,明朝和农民军的合作已经在事实上开始了。

三、大明最后的战神

1649年,在大汉奸、带路党孔有德带领下,清军侵犯两广,肇庆、桂林先后沦陷,大学士瞿式耜、张居正后人张同敞被俘不降,被孔有德杀害。永历朝武装力量仅剩孙李的军队。《安龙逸史》说,1651年,永历帝被迫封孙可望为秦王,此称号为“亲藩上十王之首”,展现了永历帝无可奈何之下对孙可望的妥协,而李定国被永历帝主动封为晋王。1652年,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进攻贵州,吴三桂攻川南。明军以刘文秀为西军抗击吴三桂,李定国为东军出湖广,孙可望镇守云贵。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当年3月,李定国进入湖南,连收三城,并设计围歼了孔有德回援的5000兵马。6月,李定国反攻广西;7月在桂林取得大捷,迫使大汉奸孔有德举家自焚,广西全境光复。8月,李定国自广西北上,再入湖南,光复衡阳。在长沙的清廷湖南巡抚听到李定国的大名后,马上弃城逃跑。与此同时,李定国派两支偏师,一部收复广东西部,一部进军江西。自李定国7月灭孔有德以来,一月之间,收地三千余里,取得了明军正规军都不曾取得的战绩。

清军的湖广大败,使得清廷震动,清廷遂将洪承畴(死后被清朝钦定为汉奸、贰臣)调往前线,并派敬亲王尼堪率15万精兵助阵。面对清军精锐,李定国暂弃长沙,引尼堪出击。清军在衡阳遭到李定国埋伏,尼堪被李定国一刀砍死,清军溃败。

经过两次大败,清廷听闻李定国之名即为之胆寒,一度打算放弃西南诸省。黄宗羲盛赞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四、孙李内讧和局势恶化

和李定国相比,孙可望也是农民军中的奇才,是农民军文治派的代表。农民军占据云南期间,根据地建设皆靠孙可望谋划。但和李定国重大义、轻私利相比,孙可望野心大、重私利。孙可望追求的是曹操和汉献帝之事,永历帝驻跸的安龙,被孙可望称为“安笼”,直白地把永历帝当作笼中鸟。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李定国两蹶名王之后,各地反清掀起高潮,抗清局势一片大好,李定国的名声也达到极盛,孙可望感到威胁。1653年,孙可望打算截杀李定国,李定国得知之后,击破了孙可望的阴谋。为避免内讧,李定国率兵出走广西。可李定国的大度没能缓和双方的矛盾,二者矛盾更加深化。

孙李内讧被清廷得知后,清廷遂加紧攻势,清军再入湖南,一时间湖南全境沦陷,大汉奸尚可喜则趁机攻占桂林,抗清局面急转直下。此后在两广,李定国和清军互有胜负,但清军势大,两广局势也逐渐恶化。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1653年末,在广西的李定国接到了永历帝的血书密诏,血书怒斥孙可望跋扈。李定国接书后表示要率兵入滇,支持永历帝。1654年,永历帝和李定国在安龙相见,李定国宣誓效忠,学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其后随永历帝一起入滇。此举引发以云南为禁脔的孙可望的记恨,“深恨晋王迎驾入滇”。同年,孙可望率兵10万,自贵州攻云南。永历帝赐李定国尚方宝剑反击,此时李定国手下仅3万人,双方在曲靖交战。孙可望不顾民族危亡,挑起内讧,不得人心,他手下的大将白文选、马进忠都和李定国暗通消息,结果孙可望大败。失败的孙可望马上落水当了汉奸,将西南虚实尽诉清军。

五、血战磨盘山和明朝的灭亡

1658年,经过周密策划,清军由洪承畴率中路自贵州、卓布太出广西、吴三桂出四川三路联合侵滇,孙可望则发动宣传战鼓动云南旧部掀起叛乱。明朝以晋王李定国总制全军,三路抗击。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此时的明朝仅剩云南一省,全部兵力不过数万;而清朝除20万满蒙汉八旗军之外,还有收编的百万伪军带路党,云南内部又有孙可望余部叛乱。9月,清朝增派信郡王多尼总管全军,并补充了满蒙八旗军,一时间明军三路皆败。李定国只得率3万主力在盘江和十几万清军决战,势单力薄的明军战败,李定国的妻子亦被清军杀死。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12月15日,永历帝决定南撤。1659年初,李定国将最后的1万精锐分兵4000保护永历帝南撤,自己率6000兵马在永昌阻击清军。2月爆发了磨盘山大战。原本李定国设计了完美的伏击圈,打算全歼清军,而且清军也上钩了。但伏击战术被汉奸叛徒卢桂生出卖,伏击战变成了遭遇战,6000明军和吴三桂率领的12000名清军血战6小时,明军死战不退,清军伤亡惨重,直到多尼率军来援,明军损伤殆尽,李定国悲愤无奈,只得率残部撤退。磨盘山一战,因叛徒出卖,6000明军仅剩2000,清军则战死大半,20多位满蒙将官被斩,其中最高将领是蒙古镶白旗固山额真(旗主)沙里布。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此后,永历帝和李定国失去联络,永历帝入缅,李定国则率余部驻扎在澜沧一带和诸土司共同抗清。1661年,缅王将永历帝送给吴三桂。1662年,永历帝殉国。这一年6月,李定国听闻噩耗,悲愤交加,是月病逝。

文史君说

李定国本人堪称大明最后的战神,他率领的部队都是农民义军出身,而非正规军,多次以少胜多战胜敌军,但掣肘于永历朝内讧和汉奸叛徒出卖,致使振兴大明的多次机会全部沦丧。从反明到扶明,再到为明而死,能和李定国这种为民族大义,舍弃私人仇怨的伟大举动相媲美的,只有清末的刘永福。刘永福也是反朝廷出身,在列强侵华、民族危亡面前,毅然加入清朝,在越南抗法,在台湾抗日,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一个“流贼”却成了大明最后的希望,从这也能看出明末的腐败和无能,如此腐败的朝廷被另一个新兴的朝廷所取代也是必然。清朝鉴于李定国强大的影响力,为了防止其名声被反清志士利用,而将李定国的墓迁到了北京卢沟桥。但西南少民仍建汉王庙以为纪念。近代革命志士章太炎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图片马上加载完成,请稍后

参考文献

《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王夫之:《永历实录》,文津出版社,2020年。

徐秉义:《明末忠烈纪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

本文标题: 大明最后的战神,逼得清朝打算放弃西南,死后还被清朝迁坟北京
永久网址: https://www.laoziliao.net/history/info/61050247 (请复制分享给好友)
标签:

料友留言(数量:0条)

相关文章
李世民十四个儿子的结局,生在帝王家,好好活着有多不易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成为千古一帝,开创了大唐盛世。 但在这盛世繁华背后,是残酷的勾心斗角,尤其是出生于皇室,看似歌舞升平,享尽荣华富贵。李世民有14个儿子,差点无一善终。          长子李承乾,母亲是长孙皇后,地位尊宠
标签
郑成功为啥39岁临终前,要杀掉自己的妻子,儿子和孙子?
郑成功出生于日本,他是明末初期的传奇人物,他的头衔有很多,比如说,他一位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然而不幸的是,天妒英才,这个民族英雄的生命就定格在了39岁。据说他在39岁的时候,猝死在家中,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郑成功在临死之前,下令杀死自
标签
日本人到底是不是徐福的后代?
在小人口岛国日本,一直有各种极端文化,关于日本祖先的传说源源不断地涌现。有一种说法是,日本的祖先是徐福,徐福和他的男孩和女孩的后代在岛上奠定了基础,并逐渐成为一个日本国家。 但是这个徐福是谁呢? 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想尽办法长生不老,徐福是
标签
同样是北伐失败,诸葛亮为何地位稳固,诸葛恪却被杀害?
三国时期,诸葛亮官至丞相,执掌蜀汉朝政,他的侄子诸葛恪官至太傅,总揽东吴军政。另外,叔侄两人都是坚定的北伐派,主政期间都进行了北伐。然而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在北伐失败后,诸葛亮的地位依然稳如泰山,而诸葛恪却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那么诸葛亮、
标签
1942年,日伪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烟,粟裕看后:全军集合关闭电台
中国之所以能从之前的羸弱不堪发展到现在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要感谢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烈士,还要感谢为我们国家革命事业默默奉献、一直潜伏在敌后的地下工作者。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他受命打入敌人内部,多次向我军传递绝密情报,
标签
1927年三位起义总指挥英年早逝,叶挺不死能否成为元帅?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27年是我军开天辟地的一年,爆发了四大起义。 按照时间顺序,这四大起义分别是南昌、秋收、黄麻以及广州起义。加上随后两年爆发的湘南、桑植、平江和百色起义,这八大武装起义奠定了全国红军的发展基础。 后面的四次武装起义,总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