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0年代前期,国军部队中有很多支“路军”。一般来说,中央军自己是不编固定化的某某路军,这种番号多是授予地方军,而后者通常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
比如在1930年,杨虎城将军所率的陕军则被授予第17路军的番号,所部简称十七路。
其编制下有2个军的番号,但是每个军各自只有一个师。所以军的番号(第7军和第38军)就比较空,主要是下面的师关键,这两个师分别是第17师和第42师,各有9个团和7个团的兵力,师长也都由军长来兼任。
1937年初第17路军分化,其中的第7军第42师由冯钦哉所率脱离本部,随后被单独赋予第27路军的番号,由第42师分编出2个师。原第17路军总部撤销,剩下的部队则合编为了第38军,其中第17师的规模缩小,但仍为主力师。
这一波次的改编调整,原则上是按照国军中央军整编时的2旅4团制进行的。所以新的第17师辖2个正规旅4个正规团,但在此之外单独保留一个补充团,补充团名义上是补充正规团之用,实际上也是一个单独的步兵团。
所以新的第17师就拥有了5个团的建制,全师兵力按照文史资料中该部老人的回忆是13000余人。
而按照战时第17师师长赵寿山将军上报的电文,则为11000人左右。但不管怎么说,全师兵力上万总是没问题的。
这支部队是杨虎城将军亲自带出来的,是原第17路军的精华。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各个部队之间的武器装备之间差距巨大。以国军来说,中央军系统的装备明显要更好,而地方军通常要差很多。所以第17师尽管是陕军精锐,但在武器装备方面并不算好。
以极为重要的轻机枪来说,在1937年11月初,第17师师长赵寿山将军上报的实力数中,战前该师轻机枪装备量只有138挺。
当然,数据不对比是分不出高低的。
以全面抗战爆发时,同在西安的中央军第36师来说,其装备轻机枪数量为351挺;而胡宗南的中央军第1师,则有轻机枪334挺。
以部队的兵力数量计算,三个师大体相同,以部队建制来说,第17师还要多个补充团。但第17师的轻机枪装备数量,却只有中央军嫡系师的40%左右。
而且在这里所体现的还只是数量,上不谈及机枪质量以及弹药的供应情况。
中央军嫡系在整军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轻机枪装备到步兵班一级,而且全部换装清一色同等型号的新枪。在弹药方面,机枪弹基本管够,一个师可以有几十万发机枪弹消耗。
而陕军第17师在当时显然没有这样的待遇,其轻机枪大都为多年累积的存量,老旧破枪只要能打得动的,均计入在内。至于子弹供应,显然不会像中央军那么充裕。
在娘子关战役后,日军第20师团即评价,此方向守军在山地虽然极为顽强,但装备不如在涿州遇到的中央军。
以我们上面所述的轻机枪装备一项来说,138挺轻机枪平均到5个团内,每个团只能分27挺(另外剩3挺)。
当时一个步兵团的编制是3营9连,即第17师的每个步兵连平均只能配备1挺轻机枪。中央军是一个班配备1挺轻机枪,第17师则是一个排才能配1挺。
光看机枪的装备数量,都只是中央军嫡系同等单位的三分之一。
而在中央军旁系及地方军中,一个连装备3挺轻机枪基本也是最低配置,通常来说当时一个连大概能装备到6挺轻机枪。
所以,尽管第17师可以说是陕军精锐,但轻机枪装备量基本是最低一档,大致只比川军的一些部队要稍好些。
而日军方面,当时一个步兵中队普遍配备6到9挺轻机枪。当然,日军的装备特性不是歪把子能决定的,它的各级编制中都有大量的炮兵。甚至一个步兵中队里,还会有6到9具掷弹筒,这种武器在老兵手里是可以打掉轻机枪阵地的。
所以第17师在河北刚跟日军交手,就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待转战至山西娘子关战场后,第17师死守雪花山、乏驴岭,与配备大量火炮的日军第20师团对战。
当时我国军队的重火力是很弱的,主要靠组织绵密的机枪火力去杀伤日军步兵。然而第17师每个连只有3挺轻机枪,是很难形成火力密集度的。因此,很多战士不得不以血肉之躯拼杀。
一个上万人的步兵师,在经历娘子关战役后,竟只剩3000多人,战斗兵打光了一大半。而战前的138挺轻机枪,在战后仅剩18挺,损失率达到了将近九成,由此可见当时战斗之激烈。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的装备更好,牺牲肯定会少很多,而且让鬼子付出的代价必然会更大。
为了纪念雪花山和乏驴岭战斗,第17师之后成立了《血(雪)花剧团》,并编了一首战歌:我们在乏驴岭上,誓与阵地共存亡;我们在雪花山上,血花扶着我们的刀枪,井陉车站夺大炮,娘子关外毁车辆……